1.南北不同—世界沼泽的分布
沼泽是世界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在全球分布广泛。它是湿地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据统计,全世界沼泽(按泥炭层30厘米计算)面积约5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3.35%。沼泽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是北半球多于南半球,而且多分布在北半球的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亚北极带、寒带和温带地区。南半球沼泽面积小,主要分布在热带和部分温带地区。
欧亚大陆沼泽分布有很强的规律性。因气候的影响,在温凉湿润的针叶林地带,沼泽类型多,面积大。在第四纪冰川分布区,沼泽分布尤为广泛,而且以贫养沼泽为主,有高大的泥炭藓丘。由针叶林带向北向南,沼泽类型减少,大多为富养沼泽,泥炭层薄。
针叶林带以北的森林冻原和冻原,气候寒冷,是连续永久冻土区。冻原的地表因为冻裂、变形而分割成多边形沼泽,冻原的南半部和森林冻原的北半部有平丘状沼泽。在森林冻原带的南半部,有高丘状沼泽,丘的高度可达数米。虽然冻原带的沼泽面积较大,但泥炭层薄,不足0.5米,多为苔草沼泽。
针叶林带以南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带,气候较干燥,没有隆起的贫养泥炭藓沼泽,只分布有富养苔草沼泽、芦苇沼泽和小面积桤木沼泽。
北美洲寒温带的针叶林带也有贫养沼泽,分布在纽约以北至加拿大纽芬兰的南部,向西延伸到五大湖以西的美国明尼苏达州。森林带以北的冻原带,有冻结的“丘状沼泽”和“多边形沼泽”;针叶林带以南只有富养沼泽。
在墨西哥湾和大西洋海滨平原以及密西西比河冲积平原上,分布着富养的森林沼泽和高草沼泽;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东南部至佛罗里达州,分布较多的是滨海沼泽。其间,在北卡罗来纳州东北部到维尔日尼沿海的平原上,有著名的迪斯默尔沼泽,主要由第三纪残遗植物落羽松组成,泥炭层薄、不明显。在太平洋沿岸,山脉阻挡了潮湿的海风,沼泽分布在沿海呈狭带状。从温哥华到阿拉斯加南部有贫养沼泽。在阿拉斯加以北,主要是莎草科的藨草和棉花莎草组成的沼泽。北美中部的草原地带,气温干旱,沼泽分布极少。
热带地区,如印度尼西亚、文莱、沙捞越、马来西亚半岛、东新几内亚、印度、圭亚那、刚果河和亚马孙河流域、菲律宾等地,也分布着相当多的沼泽。有的沼泽中泥炭层也比较厚,如在沙捞越和文莱,由龙脑香科微白婆罗双为优势种组成的森林沼泽,泥炭可达15米,而且沼泽地面像大锅一样隆起。
南半球陆地面积小,除热带地区有沼泽外,仅在火地岛和新西兰、智利以及安第斯山有沼泽分布。
为什么会有沼泽?
沼泽的表面看上来去跟一般的草地没什么分别,但下面却是非常深的泥潭。如果走在上面,一不小心,非常危险。
沼泽刚形成时,是一个湖泊,雨水把湖泊周围的粘土冲进湖泊,淤积在湖底,使湖水不再向地下渗透。湖泊深处的水生植物愈来愈多,湖泊上面开始漂泊很多湖泊藓。这些藓不断生长,其中一部分渗入湖底。经过很长时期,泥炭藓填满整个湖泊,湖泊里的湖水再也不渗下去。
2.东西迥异—我国沼泽的分布
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分布有不同类型的沼泽,它们不仅是鸟类的天堂,也是探险旅游的好地方。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非常复杂,沼泽类型很多,分布十分广泛。我国东半部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面积较大,类型多;西半部气候干旱,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因此沼泽类型比较少,只有富养沼泽一种。
我国东半部国土临海,以辽阔的大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形为主,从寒温带到热带都有沼泽分布。但沼泽类型从北向南减少,面积逐渐变小。在森林丰富的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集中分布有贫养泥炭藓沼泽和多种富养沼泽,如落叶松苔草沼泽、灌丛桦苔草沼泽、苔草沼泽等;温带平原地区有各种富养苔草沼泽和芦苇沼泽,前者于松嫩平原较多见,后者多见于华北平原;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不仅沼泽最为集中,而且有特别广大的分布面积,主要是苔草沼泽和小面积芦苇沼泽;在亚热带平原,只分布富养沼泽,主要是芦苇沼泽和小面积苔草沼泽;在亚热带山地分布有小面积贫养泥炭藓沼泽;热带的低山丘陵、河谷中也分布有富养沼泽,但分布零星,面积很小,例如云南南部的卡开芦苇沼泽,泥炭层厚达1米余;雷州半岛有岗松、鳞子莎沼泽,泥炭层只有薄薄的一层,不到1米。
在温带的长白山地和大兴安岭,沼泽的分布还有垂直分异现象。在长白山地海拔550米以下,以富养草本沼泽为主;550?1200米以森林沼泽为主,有富、中养沼泽,熔岩台地还有贫养沼泽;1200米以上为火山锥体,不利于沼泽发育。我国的苔草沼泽植物,在温带为臌囊苔草;在亚热带为绿穗苔草;在青藏高原为木里苔草等。
3.苔草丛生—三江平原沼泽
三江平原在未开发以前号称“北大荒”。有俗话说“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见它物产丰富,有众多野生生物资源。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地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沼泽区常见的水禽有鸿雁、赤麻鸭、花脸鸭、斑嘴鸭、苍鹭,其他鸟类有鹌鹑、雉鸡、苍鹰等。哺乳动物有狼、棕熊、野猪、狗、兔、艾鼬、花鼠等。常见的鱼类有鲤鱼、鲫鱼、鲶鱼、狗鱼和哲罗等。
本区沼泽为寒温带针叶林区典型的森林沼泽和灌丛沼泽,森林沼泽多为原始林,灌木沼泽也多为原始沼泽。沼泽区生长有许多可供食用、药用和饲料用的植物,特别是笃斯越橘、越橘和大果毛蒿豆等浆果植物,分布大为广泛,储量可观,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一)三江平原沼泽区域
三江平原区内由北东走向的完达山脉将平原分为两部分。完达山以北的三江平原是一个大面积沉降区,盆地内堆积千米以上的沉积地层。在广袤无边的三江大平原中,耸立着许多小山丘,好像云海中的孤岛。这里的河流大多没有明显的河道,发源于山区的几条河流进入平原后漫散在平原中,形成无尾河。平原西半部海拔高度为60?80米,坡降较大,地表组成物质较粗,粘土、亚粘土层很薄,或是亚沙土、沙、沙砾层直接露出地面,渗水性强,沼泽及沼泽化土地面积小;东半部海拔高度一般为45?60米,各种洼地星罗棋布,地表覆盖有3?17米厚的亚粘土和粘土层,渗水性差,沼泽及沼泽化土地广泛分布。
完达山以南的平原称穆棱—兴凯平原,也是一个沉降区,海拔高度在55?95米左右,自西向东倾斜,坡降度较小,表层一般覆盖有1?4米的亚粘土、亚沙土,沼泽率也较高。
由于平原区地势低平,因而河道少,河网不发达。除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外,有些的发源于完达山或小兴安岭,河流穿行于平原沼泽之中,而有些发源于沼泽洼地的河流则又流经于沼泽之中。这些中、小型河流均具有平原沼泽性河流的特点,即河流河道弯曲,枯水河槽狭窄,河漫滩宽广,排水不畅。每年汛期到来,河流还受黑龙江、乌苏里江洪水顶托,回水距离一般为20?30千米,最长达70千米。由于洪水顶托,受这些河流的水位抬高,使两岸地势低平的地方排水更为困难,由此促进了沼泽的形成和发展。
本区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一般为2400?2500小时,年总辐射量100?112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多为500?600毫米,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在一年中降水集中于夏秋,各地6?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85%,陆面可能蒸发量为550?650毫米。
总之,由于三江平原新构造运动以下沉为主,地势低平,土质粘重,夏秋多雨,排水不畅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河漫滩和各类洼地上形成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沼泽。根据调查和统计,本区沼泽面积达1699平方千米,此外还有季节性积水的沼泽化草甸1960平方千米。
(二)三江平原沼泽的特点和类型
由于三江平原独特的气候、水文和地理条件,造成了三江平原独有的特点:无泥炭积累的潜育沼泽居多,沼泽普遍有明显的草根层,以草本沼泽为主。
(1)毛果苔草沼泽分布在河漫滩及阶地上的各种洼地,是三江平原面积最广、分布最广的类型。一般年份,地表积水高于20厘米,pH值为6.0?7.5左右,植被以毛果苔草为主,覆盖度达50%?70%,其伴生植物有驴蹄草、睡菜、燕子花。由于本区水分条件很不稳定,旱年没有积水,多无泥炭积累,发育为腐殖质沼泽土,表层有机质含量为10%?40%左右。只有发育在面积很小的深洼地上的毛果苔草沼泽有泥炭积累,泥炭层厚达80?100厘米,成为泥炭土。
(2)苔草——小叶樟沼泽分布于毛果苔草沼泽的边缘和一些平浅洼地。属季节性积水,一般为5?10厘米,pH值为6.5?6.7,春季没有积水,但土壤大多水分过分饱和。这里以臌囊苔草、灰脉苔草、小叶樟为主要植物,伴生植物有越橘柳、小白花地榆。土壤为草甸沼泽土,表层有10?20厘米的草根盘结层,还有20厘米左右的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为10%?30%,营养元素含量丰富,是最有开垦前途的一类沼泽。
(3)漂筏苔草沼泽分布于河床边缘、水线附近及牛轭湖等深洼地中。它常年积水,积水深20?50厘米,pH值6.0?6.5,以漂筏苔草为主要植物,覆盖度70%?90%,伴生植物有狭叶甜茅、大叶樟、槐叶萍。草根层厚一般为30?40厘米,最厚达70?80厘米。一部分漂筏苔草沼泽有泥炭积累,泥炭层厚约50?100厘米,发育为泥炭沼泽土或泥炭土。由于积水比较深,上层泥炭或草根层浮起,形成“浮毡”。
当走进这类沼泽地时,人们就会看到一种很奇特的景观,远方地面慢慢升起,而脚下却逐渐缓缓下降;在浮毡层较薄处,人不能行走,否则就有掉进去的危险,群众称这类沼泽为“漂筏甸子”、“大酱缸”。
(4)芦苇沼泽分布于小兴凯湖周围、都鲁河下游和七星河中游地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芦苇长势各地不一。小兴凯湖东北部泄洪道附近的芦苇长势最好,群落纯,苇高2.5?3.0米,茎粗0.5?0.8厘米。其他地区的芦苇沼泽,不仅水分不稳定或积水过深,而有缺乏排水系统,长期处在还原环境里,芦苇长势不好。沼泽里的伴生植物有狭叶甜茅、苔草、小叶樟等。这里一般没有泥炭累积,泥炭堆积仅在小兴凯湖周围的一些低洼地,但其中掺杂一些泥沙,有机质含量不高。芦苇沼泽多发育为淤泥沼泽土和腐殖质沼泽土。
(5)乌拉苔草—灰脉苔草沼泽分布在山前倾斜平原的地下水溢出带和阶地上的低洼地。这种沼泽积水深度不一,一般为10?20厘米,pH值为5.9?6.5,以乌拉苔草和灰脉苔草为主要植物,覆盖度达60%?70%,常形成草丘,丘高20?40厘米,草丘直径为30?50厘米,地表凸凹不平,群众称为“塔头甸子”。这里的伴生植物有沼苔草、沼萎陵菜、臌囊苔草等。这类沼泽多有泥炭积累,泥炭层厚30?50厘米,有机质含量为30%?70%,形成泥炭沼泽土。
完达山南麓大王家以北及兴凯湖大湖岗与太阳岗之间的乌拉苔草——灰脉苔草沼泽,伴生有泥炭藓,局部地区有20?40厘米厚的泥炭藓层。沼泽中的水分被藓类吸附,pH值为5.8?6.5.沼泽植物除乌拉苔草、灰脉苔草和泥炭藓外,沼泽还伴生有细叶杜香、甸杜、越橘柳等植物。沼泽中有泥炭堆积,泥炭层厚20?70厘米,发育为泥炭沼泽土和泥炭土。
(三)三江平原沼泽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三江平原沼泽是该区生态平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江平原在被开垦前,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草甸和沼泽。目前,三江平原已拥有4600多万亩耕地,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三江平原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北大荒那种“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沼泽荒原景象已不复存在了,并出现生态恶化现象,如气候趋干,旱灾增多;有些耕地遭到不同程度的风蚀;丘陵、阶地水土流失加重;珍稀动物减少等。为了防止其进一步恶化,我们应采取适当措施,开发与治理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立排蓄结合的水利体系,保护沼泽。
三江平原沼泽发育于低平原上,在我国沼泽中独具特点,并有多方面作用。在水文作用方面,河漫滩的沼泽能消减洪峰,均化洪水。沼泽率较高的别拉洪河流域,对洪峰的调节作用与森林平分秋色。在调节气候方面,沼泽能使其广大的毗邻地区空气的相对湿度增高。沼泽还能影响大气圈的气体组成,每年地球上的沼泽植被向大气圈释放大量的氧气。沼泽还能净化环境、增加地表糙率、防止侵蚀作用的发展。由此看来,沼泽在生态平衡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4.冻土变汪洋—大、小兴安岭沼泽
美丽的大、小兴安岭不只分布有茂密的森林,还有广阔的沼泽,生活着优美的仙鹤和天鹅。它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北部和西北部,这里纬度高,气温低,湿度大,沼泽分布广而集中,为中国主要沼泽区之一。大兴安岭北段沼泽率为9%,小兴安岭为6%。其沼泽类型复杂,除苔草沼泽、泥炭藓沼泽外,还有苔草—小叶樟沼泽、苔草—灌丛沼泽和杜香—泥炭藓沼泽。
(一)大、小兴安岭概况
大兴安岭北起黑龙江、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河谷,呈南北延伸,北高南低,平均海拔为1000米左右。山峦起伏连绵,山脊浑圆,北坡山体低矮而宽阔,顶部平缓。小兴安岭沿黑龙江西岸向东南延伸至松花江河谷,平均海拔高度700米,北部山幅宽阔,为低山丘陵地貌。本区属寒温带和温带气候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湿热,年平均气温—6℃?4℃;降水量400?600毫米,有80%的雨量集中在6、7、8月;年平均相对湿度北部为70%,南部减少至50%;区内大多存在有冻土和季节冻土,大兴安岭北部的扎赉诺尔、扎兰屯、德都、铁力一线以北,有多年冻土和岛状多年冻土。冷湿的气候和大量冻土的存在,是本区沼泽形成和发育的主导因素;平坦的分水岭和河流上游宽阔平坦的河谷、河漫滩、阶地,是沼泽形成的良好的空间场所。
(二)大、小兴安岭沼泽的特点
由于大、小兴安岭独特的气候、地貌、水文条年,其沼泽呈现出与其他地区沼泽不同的独特特征。
(1)泥炭沼泽发育。本区主要为泥炭沼泽,占全区沼泽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多年冻土带。特别在平坦的分水岭及河流上游宽谷中,泥炭沼泽十分发育,泥炭层一般厚0.5?1.0米,最厚甚至可达2米。沼泽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非常高,一般为60%?80%;腐殖酸多为30%?40%;含氮量更是丰富,为1.5%?2.0%;分解较弱,pH值为4.5?6.0.
(2)沼泽类型复杂。本区除了由富营养沼泽植物组成的苔草沼泽、苔草——小叶樟沼泽和苔草——灌丛沼泽外,还有中、贫营养沼泽植物组成的落叶松——杜香——泥炭藓沼泽。另外,就发育源地来说,不仅有同一源地的简单沼泽体,而且有几个源地的简单沼泽体联合而成的复合沼泽体。例如,小兴安岭汤旺河上游河谷沼泽,就是由3个源地发育成的复合沼泽。
(3)大兴安岭沼泽北坡多于南坡,西坡多于东坡;小兴安岭沼泽北坡比南坡发育得更好。大兴安岭南、北坡和东、西坡及小兴安岭南坡,气候差异较大,北、西坡气温低,湿度大,地势缓和,沼泽发育非常有利。如小兴安岭北坡的沾河和库尔滨河流域,为海拔400?500米的玄武岩台地,其上发育宽谷、坳沟和河滩,湖泡和洼地较多,因而沼泽面积较大。据调查,小兴安岭北坡沼泽率高达15%。
(4)以森林沼泽化和草甸沼泽化为主,冻土沼泽化是高寒地区沼泽发育的特有形式。由于森林采伐或森林火灾,使土壤水分循环失衡,出现了多余的水分,植物随着发生变化,开始草甸化过程,形成浓密的草根层后,沼生植物及藓类植物开始生长,进入沼泽化阶段。另外,在森林植被的演化过程中,如果落叶松生长十分繁茂,林下枯枝落叶层就增厚,可保持大量水分,藓类植物大量繁衍,使落叶松生长受阻,出现大量的“老头松”或“站杆”,也能引起森林沼泽的发生。
草甸沼泽化在本区也比较普遍。由于冻层的存在或冰水沉积粘性土层的阻隔作用,水分下渗困难。有的地方因地下水位较高,土壤经常为水饱和状态,被密丛型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取代逐渐疏丛型的禾本科植物,使草甸演化为沼泽。
冻土沼泽化是高寒地区沼泽发育的特有形式。在大兴安岭最北部,多年冻土基本连成片,向南为岛状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地带。由于冻层存在,形成天然的隔水底板,阻止地表水和土壤水的向下渗透,造成土壤常年过湿。在季节冻土区,冻层融化常使局部地表向下陷落,造成地表凹凸不平,容易形成积水。另外,冻土的存在又能降低土壤温度,使微生物活动受到限制,因而植物残体不易分解,累积泥炭而成。在冻土地带,泥炭藓常直接在含沙或粘土的冻层上发育。本区水体沼泽化面积较小。在水体沼泽化过程中,周围地下水位较高,常引起附近森林沼泽化。
(三)大、小兴安岭主要沼泽类型
大、小兴安岭多样的地质地貌和降水条件使它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沼泽,既有富营养型的草本沼泽,也有中、贫营养型的木本——草本——藓类沼泽,还有少量的藓类沼泽。
(1)兴安落叶松——杜香——泥炭藓沼泽分布于宽谷和缓坡地,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坡面径流补给。pH值在5.0?5.5.沼泽表面藓类植物繁茂,以泥炭藓为主,还有大金发藓,形成近圆形的藓丘,丘高一般为20?60厘米,有些地方甚至藓丘连片,有杜香、笃斯越橘、杜鹃等灌丛在丘上生长。落叶松生长不佳,稀疏矮细。这里有泥炭积累,泥炭有机质含量非常高,达75%?85%之多,多发育为泥炭沼泽土、泥炭土和藓丘泥炭土。
(2)泥炭藓沼泽仅分布在大兴安岭最北部的古莲、满归等林业局境内的宽谷、牛轭湖及山缓坡上和小兴安岭汤洪岭林场,分布零星,面积较小。它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沼泽中泥炭藓等藓类植物占绝对优势,并形成藓丘,丘高40?100厘米,藓类覆盖度100%一般没有乔木生长,偶见枯死的落叶松“站杆”,其他植物很少。泥炭藓残体厚达50厘米以上,其下为多年冻土。泥炭有机质含量高达80%?90%,pH值为3.7?4.0,形成泥炭土和藓丘泥炭土。
(3)丛桦—苔草沼泽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的缓坡和北部的一些河流漫滩上,依靠地下水和河水补给,地表积水10?20厘米,pH值为5.5?6.0.沼泽中以丛桦和各类苔草为主要植物,伴生有沼柳、柳叶绣线菊、泥炭藓等。大部分有泥炭积累,但泥炭层薄,不足50厘米,泥炭有机质含量为60%?70%,发育为泥炭沼泽土。
(4)苔草沼泽为本区主要的沼泽类型,多分布在大兴安岭南段和小兴安岭南坡河流中下游一带的河谷、阶地和河漫滩上。地表季节性积水,夏季积水深为20?50厘米,水停滞或微弱流动,水层表面有红色水锈膜。沼泽中臌囊苔草、灰脉苔草、乌拉苔草形成点点草丘,使地表高低凹凸不平,丘间生长睡菜、沼萎陵菜、毛果苔草等。泥炭层较薄为20?50厘米,有的地方无泥炭累积,但草根层较厚。发育为泥炭沼泽土和草甸沼泽土。
(5)苔草—小叶樟沼泽分布比较广泛,在大兴安岭的根河—加格达奇一线以南的河漫滩、小兴安岭伊春以南的河谷滩地均有分布。以河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为季节性积水,夏季地表积水多在10?20厘米。沼泽植物以各种苔草和小叶樟为主,伴生越桔柳、沼柳、丛桦、睡菜等。这里没有泥炭积累,发育为草甸沼泽土和泥炭沼泽土。
(四)仙鹤的故乡—著名的扎龙自然保护区
仙鹤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鸟类,但你知道仙鹤的故乡在哪儿吗?
著名的扎龙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种类和数量分布最多、也是世界鹤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最出名的鹤类有6种:丹顶鹤、灰鹤、白头鹤、白枕鹤、白鹤、蓑羽鹤。丹顶鹤、白枕鹤为繁殖鸟,其余4种为候鸟,仅在此地短暂停留,便飞往我国南方,是科研和经济价值大、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其他繁殖鸟有凤头辟鸟、虎鸟、赤颈糎辟鸟、普通燕鸥、白翅浮鸥,在此营巢、繁殖、觅食。在此居住的还有苍鹭、草鹭、大白鹭、大天鹅、大麻开鸟、白琵鹭、紫背苇开鸟、鸬鹚、黑头白环、鸿雁、灰雁,鸭类有翘鼻麻鸭、罗纹鸭、斑嘴鸭、赤麻鸭、白眉鸭、青头潜鸭及白头鹞、鹊鹞、隼、普通秧鸡、小田鸡、花田鸡、白骨顶、黑翅长脚鹬、反嘴鹬、普通燕、风头麦鸡、白腰勺鹬、泽鹬、白腰草鹬、林鹬、扇尾沙雉、须浮鸥、白翅浮鸥和普通燕鸥。还有一些越冬鸟包括豆雁、白额雁。还有许多鸭类,包括花脸鸭、鹊及许多陆行鸟。鹬和鸥类大多是沼泽边缘常见鸟。
沼泽地的兽类主要是水獭、麝鼠。鱼类有10科46种,以鲤科鱼为主,其中鲫鱼产量最高。
5.长征路上的草地—若尔盖沼泽
中国红军在1934~1935年进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最艰难的莫过于“爬雪山,过草地”。那么,你知道“草地”指的是哪里吗?
当年,中国红军长征经过的一望无际、人畜难行的“草地”,其实是一片沼泽地,它的名字叫做若尔盖高原沼泽,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包括黄河上游的黑河和白河流域。若尔盖沼泽现属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和红原两县,沼泽面积达3000平方千米。北部和东南部山地系秦岭西部迭山余脉和岷山北部尾端,境内雪山高耸,谷深地陡。主要河流有嘎曲、墨曲和热曲,从南往北注入黄河。位于唐克乡的九曲黄河第一湾,犹如仙女的飘带,在广阔的草原上蜿蜒迂回。当夜幕降临时,九曲黄河就像从天而降的银河,在夕阳下闪烁着夺目的金光。此时登上唐克寺庙旁的山顶举目远眺,我们可以看见“云在水中起,船在天上行”的壮美景色。
若尔盖拥有四川西北最大的湿地,这里的原野绿草如茵,野花盛开,活蹦乱跳的牛羊,它如镶嵌在草原上的颗颗珍珠。此处这里还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的主要繁殖栖息地,夏季,近千只黑颈鹤在这里繁殖后代。其山静野旷,鸥翔鹤舞,水天一色。境内栖息着大量珍稀野生动物,其中有白鹳、梅花鹿、小熊猫等。唐克河曲马为全国三大名马之一,被唐朝大诗人杜甫赞为:“竹披双耳俊,风如四蹄轻”。热尔大草原一碧万顷,梦幻花湖烟波浩渺,都是游人观赏湿地的好地方。
美丽的若尔盖也有可怕的一面。当年红军过草地时,都在深秋和初冬季节,秋天的水草地野草茂密,东西南北难辨。积水泛滥于草丛间,水呈褐色,散发出一股腐臭的难闻气味。一望无际的水草地里没有一条路,四周都是一片片水洼地,人踩到软绵绵的草包上,稍有不慎就会陷下去,遭受灭顶之灾。
1.为什么人掉进沼泽中会越陷越深?
沼泽是含水量非常大的细颗粒土质,所以很松软,因为含水量大(大于30%),所以会让人窒息,挣扎就像井钻,会很快陷下去的。
2.沙漠中的流沙也像沼泽一样会使人陷下去,它怎么形成的?
流沙常常被视为能将人吸入无底洞的“大怪物”,流沙是大自然所设计出的最巧妙机关,它可能藏在河滨海岸甚至邻家后院,静静地等待人们靠近,让人进退两难。
一旦人们身陷其中,往往不能自拔,同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受困者顷刻间被沙子吞噬。如果流沙表面受到运动干扰,就会迅速“液化”,表层的沙子会变得松松软软,浅层的沙子也会很快往下跑。这种迁徙运动使得在流沙上面运动的物体下沉。
如果陷入流沙后,大力挣扎或是猛蹬双腿只会让人下陷得更快。人们误以为通过摇动能使身体周围的沙子松动,从而有利于肢体从流沙中拔出。其实不然,这种运动只能加速粘土的沉积,增强流沙的粘性,胡乱挣扎人只会越陷越深。
(一)若尔盖沼泽区域
若尔盖高原为一片完整的山地高原,南北最长约200千米,东西最宽约100千米,周围被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环抱,山原平均海拔高度在3400米以上。区内主要由三叠纪砂岩和页岩组成,并夹有薄层灰岩。山原外侧为高山峡谷区,内部则为低山丘陵。黑河和白河自南向北流过全区,向北注入黄河,为黄河上游的两条支流,其流量较大、流速较小而水位十分平稳。河谷开阔平坦,有泥炭沼泽发育,特别是黑河中、下游闭流和伏流宽谷,布满沼泽,泥炭深厚,沼泽率多达20%?30%。白河流域河流下切明显,沼泽远不及黑河流域发达。
(二)寸步难行—高原沼泽的特点
从电视、电影等资料上面,我们可以看到红军过草地时的艰难:泥潭遍布,寸步难行,一不小心就有生命危险。
本区沼泽有下列特点:
(1)以富营养的草本泥炭沼泽为主。除沼泽地边缘分布有潜育沼泽外,多为泥炭沼泽。泥炭积累较厚,约为3米,厚者甚至可达5?6米。沼泽植物以富营养的木里苔草、毛果苔草、乌拉苔草、甜茅、藏嵩草、眼子菜、睡菜、狸藻、驴蹄草、苔藓为主,伴生植物有石菖蒲、棉花莎草、泽芹、水木贼、针蔺等,没有木本植物和贫营养型沼泽植物。
(2)嵩草是高原区特有的造炭植物。这种植物的分蘖节位于土壤表面以上,每年分蘖节都生于前一分蘖节之上,并生出新枝,结果形成草丘状植丛。这种丛生型植物通过适应地表过湿、土壤通气不良、高寒气候,特别是低温而形成。这种植物所组成的藏嵩草——驴蹄草群落,在本区占据广大面积,也是本区造炭植物的主要类型之一。
(3)复合沼泽体发育。目前本区沼泽多已连成一片,成为巨大的复合沼泽体。最初,在谷地及河、湖滨地带,发育了一个个分散、孤立的简单沼泽体。随着边缘的草甸也逐渐沼泽化,这些简单沼泽体相继连接,构成一个统一的沼泽体。这时泥炭层吞没了原有地面上一切小的起伏,使水文状况、矿物养分及植物群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沼泽类型及特征
根据沼泽发育过程,所处的地貌部位及沼泽植被的差异,将该区沼泽划分为1个型,4个亚型和9种沼泽体。
(1)阶地沼泽分布在黑河、白河及其支流谷地,尤其是在黑河干流的一级阶地和白河干流的一二级阶地上,分布更为广泛。其面积约占沼泽总面积的67.2%,但是沼泽结构比较单一,只有木里苔草——嵩草——驴蹄草沼泽体。
木里苔草——嵩草——驴蹄草沼泽体的沼泽发育程度较轻,泥炭层不厚,平均1米左右。组成泥炭的植物残体,主要来自嵩草和苔草,分解较好,有机物质含量一般在50%左右,pH值为6.6?7.0.一般的下水位在泥炭层下,但在沼泽中部,地下水位则位于泥炭层中,致使草丘向上增长,丘间洼地面积不断扩大。从阶地后缘起,随着水分的增加,草丘由无规则型到垄网状。丘间洼地呈沟穴状、格子状,水分多为临时性积水和季节性积水。水分状况在丘上与丘间有显著差异,因此这里生长着不同的植被,嵩草、驴蹄草在丘上,木里苔草在丘间。在植物生长的季节,它是当地的重要牧场。
(2)闭流宽谷沼泽分布在本区黑河中、下游的雾其里、客摩切、纽忍秋等宽谷中,约占全区沼泽总面积的13.5%。沼泽布满整个谷底,由谷地中心向外发育,有毛果苔草——狸藻沼泽体和乌拉苔草——木里苔草沼泽体。宽谷外侧有半圆形古冰斗或围谷,乌拉苔草沼泽体在其底部发育。
毛果苔草——狸藻沼泽体分布在宽谷中部,地表积水较深,夏季厚约15?35厘米,向外变浅。由于常年积水,并处于停滞状态,所以生物化学反应和蒸发浓缩强烈,水体呈黄褐色,混浊,并浮有油花般的铁锈膜,非常臭。水中氯离子含量高,钙离子少。泥炭积累约3米,最厚达6米。苔草构成泥炭层的主要植物残体,分解差,有机质含量多在62%?65%,pH值为7.5?7.8.沼泽中分布着少量的有机滩地和点状草丘,高度不大,高出水面约8?20厘米;在积水较深处,草丘密度约10%。丘上植物主要为乌拉苔草、苔藓、毛茛和沼针蔺;丘间生长毛果苔草、木里苔草,还有狸藻和眼子菜,沉于水中的睡菜仅花穗和叶的尖端伸出水面。狸藻则是一种静水食虫植物。这类沼泽通行困难,人畜很少进入。
嵩草—乌拉苔草—木里苔草沼泽体,分布在闭流宽谷沼泽的边缘,地面稍稍向内倾斜。在沼泽边缘,地下水位深约50厘米,向内坡度逐渐减小,地下水位接近地表。随着地下水位由边缘向中心逐渐升高,水的矿化度、总硬度、钙离子等也同时增加,在本类沼泽体与毛果苔草——狸藻沼泽体的过渡带,它们的含量最大。由于经常变化的地下水位及坡面径流的影响,泥炭层中水分与空气进行经常或周期性的交换,因此有机残体得到才很好地分解。在沼泽边缘泥炭层只有20?30厘米,向内侧逐渐增厚至2米以上。泥炭植物残体主要由嵩草、苔草组成,有机质含量为50%?60%,pH值在7.0?7.5.这类沼泽草丘发达,呈垄网状,草丘高30?60厘米,密度约30%?60%。丘间地下水位接近地表,为季节性积水,水深约5?15厘米;草丘积水不能淹没,呈湿润状态,因而丘上多为藏嵩草、灯芯草、地榆和乌拉苔草等草甸植物和少量沼泽植物;丘间为木里苔草、毛茛和苔藓。这类沼泽地面高低不平,通行不便,但无危险。
乌拉苔草沼泽体分布于黑河、白河中上游宽谷外侧半圆形的古冰斗或围谷中,底部平坦,沉积物或泥炭层已经把谷坎埋没。泥炭层厚约1?2米,其下为角砾。地下水位距地表30?50厘米,底部平坦、略向谷口倾斜的古代冰斗,由于地下水受谷坎阻塞,溢出成泉水进而补给沼泽。沼泽中的植被主要为乌拉苔草。
(3)伏流宽谷沼泽多分布在黑河中游纳垒曲、俄柯等伏流宽谷中,面积不大,约占沼泽总面积的5.5%。这类谷地原来有河道,由于河道低平,水流滞缓,河道与谷底均已沼泽化。为泥炭层所覆盖。由于各河段沼泽化程度不同,部分河段尚未沼泽化,因此,水流时隐时现,但尚可辨认出原来河道的痕迹。这类沼泽是由河流沼泽化的睡菜—苔草沼泽体、积水洼地沼泽化的毛果苔草—睡菜沼泽,联合而成的复合沼泽体。
睡菜—苔草沼泽体分布在伏流两侧,宽约20米,常年积水,水深20厘米,微弱流动并与河流相连,pH值为6.8.沼泽植物除睡菜、苔草外,还有眼子菜、水木贼和苔藓等。沼泽中泥炭积累很厚,大部分在3米以上。睡菜和眼子菜是主要的泥炭残体,分解差,有机质平均含量约63%。地面平坦,无草丘发育。由于泥炭层松软,这类沼泽通行困难,伏流处有陷落人畜的危险。
毛果苔草—睡菜沼泽体分布于睡菜——苔草沼泽的外侧,常年积水,深达40厘米,向两侧变浅。除坡积地下水外,水源补给还有河水,水分呈微弱流动状态。泥炭积累较厚,约4米,以睡菜和苔草残体为主,分解差,化学特征与睡菜——苔草沼泽相仿。其上的沼泽植物群落分三层,第一层是毛果苔草;第二层乌拉苔草、棉花莎草和木里苔草;第三层以睡菜为主。这种沼泽行走十分困难,也有陷入的危险。
(4)湖滨洼地沼泽主要分布在若尔盖县的江错湖、错拉湖、夏曼北部和红原县瓦切等地的湖滨一带,其面积约占沼泽总面积的13.8%。湖滨洼地沼泽是由木里苔草——眼子菜、毛果苔草——眼子菜、嵩草—木里苔草沼泽体联合而成的复合沼泽。
木里苔草—眼子菜沼泽体分布在现代湖滩上,由湖泊收缩不久形成的沼泽,即新沼泽。沼泽因受湖水周期性泛滥的影响,属季节性积水,夏季水深约3?10厘米,水化学特性与湖水相近。沼泽中泥炭层较薄,平均1米左右,苔草为主要泥炭植物残体,其次是针蔺和眼子菜。由于受湖泊泛滥的影响,泥炭中含大量泥沙。泥炭有机质含量为57%?60%,pH值较高,平均为8.3.地表形成高大的团块状草丘,高20?40厘米,草丘的直径为40?60厘米,密度为20%?50%。草丘上生长木里苔草、藓类,丘间洼地植物稀疏,盖度30%?40%,主要有眼子菜、沼针蔺、杉叶藻和毛茛等。草丘高大,在沼泽中通行困难。
毛果苔草—眼子菜沼泽体分布于木里苔草-眼子菜沼泽的外侧,为湖泊洼地沼泽化后发育起来的。沼泽常年积水,中部水深约40厘米,向边缘逐渐变浅,约5厘米。由于积水停滞,水中进行着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使钠离子富集。由于周围多钙质岩层,水中钙含量也较高。沼泽中泥炭积累较厚,多在4米左右,以苔草和眼子菜泥炭为主。沼泽微地貌不明显,多为有机滩地,边缘积水较浅地段,生长有团块状草丘,高30?40厘米。沼泽植物以毛果苔草为主,其次是木里苔草、石菖蒲等,沉水植物有眼子菜和狸藻。
嵩草—木里苔草沼泽分布在湖滨复合沼泽体的边缘地带,地面坡度1°?3°,微地貌十分发育。草丘主要为垄网状,丘高30?60厘米,密度为40%?60%。丘间一般无积水,常雨后临时积水。丘上生长藏嵩草、羊茅、报春花、金莲花等,丘间为木里苔草、垂头菊、毛茛、驴蹄草和石菖蒲等。泥炭层一般厚约2米,以嵩草和苔草泥炭为主,分解良好,有机质含量较低,为55%?57%,pH值7.0?7.2.嵩草—木里苔草沼泽为本区主要牧场之一。
你认识乌拉苔草吗?
乌拉苔草别名乌拉草,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及西南等地,俄罗斯、蒙古、朝鲜也有。
乌拉苔草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根状茎紧密丛生,茎高30~50厘米,有三锐棱,纤细,坚硬,基部具有黑棕色呈网状分裂的旧叶鞘和枯死的茎秆;叶细条形,草质,短于秆,宽不超过1毫米,边缘外卷,粗糙;顶生的雄性,为圆柱形,长1.5~2毫米;侧生的雌性,卵形或卵球形,长5~10毫米;近无梗;苞片鳞片状,无苞鞘;雌花鳞片椭圆披针形,长约3.5毫米,棕色,顶端钝。果囊椭圆形,扁三棱状,等长或稍长于鳞片,灰绿色,密生乳头状突起,有褐色树脂状小突起,脉5~6条,顶端骤尖成短喙,喙口全缘;小坚果霓倒卵形,长约2毫米,扁三棱状;花柱长,基部不大。
乌拉苔草一般生于沼泽草地中。在四川阿坝州,其多分布于多草丘的积水沼泽草地,土壤为泥炭沼泽土,层厚5~9米。这种沼泽以乌拉苔草为优势种,伴生植物有木里苔草、细秆羊胡子草、肥状苔草、条叶垂头菊、小狸藻、线叶眼子菜、矮泽芹、水毛茛、花葶驴蹄草、海韭菜等。乌拉苔草在阿坝州返青相对地比其他苔草晚,而又较快地变得粗老。
乌拉苔草有饲用价值。幼嫩时,牦牛、犏牛和马采食;粗老后,对牛、马等家畜的适口性也大为降低。茎秆较坚硬,叶片不发达,叶细而成革质,较粗糙。据分析,这种草含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及无氮浸出物较好,在高原地区沼泽草地中仍不失为一种可供放牧利用的野生牧草,饲用价值中等。
在东北地区,乌拉苔草用作编织、造纸或作为填充物用。
6.禾草森林—芦苇沼泽
绵延百里的芦苇荡是我国辽西平原上的一大特色。美丽的芦苇荡是白鹭的故乡,也是鱼儿的天堂。电视剧《小兵张嘎》就是发生在白洋淀芦苇荡中的传奇英勇抗日故事。
芦苇又称苇塘、芦荡,是中国沼泽的一种主要类型。由于芦苇适应环境条件的能力很强,所以自然界分布很广,各省区几乎都有分布。据不完全统计,芦苇沼泽面积大约1000万亩,占我国沼泽总面积的6%。
虽然我国芦苇沼泽分布广泛,但受环境条件影响仍具有不平衡性。有的地区芦苇面积辽阔,植株高大,生长茂密,形成纯群落,远望一片郁郁葱葱,犹如林海;有的分布零星,沿河两岸常呈带状,断断续续。根据分布规律,中国的重点苇区是:
(一)滨海芦苇沼泽区
滨海地区的芦苇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至鸭绿江口的淤泥质海岸,集中分布在河流入海的冲积三角洲地区。有些地区芦苇面积辽阔,生长茂密,成为著名的芦苇生产基地,辽宁省南部的盘锦苇区就是其中的一个。盘锦芦苇沼泽区位于渤海北岸,西起大凌河,东至辽河下游入口,中间有双台子河、绕阳河、盘锦河、西沙河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芦苇沼泽面积有156万亩,后经改造开垦为农田,面积大为减少,目前还有80多万亩。芦苇平均亩产近300千克,总产量17万?18万吨,是营口和金城两大造纸厂的原料基地。
芦苇沼泽的形成,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本区为新构造运动沉降区,第四纪沉积物厚达150?250米,主要为细沙和亚沙土,在地表不深处有亚粘土层,透水性不良,水分下渗困难;海拔高度2?3米,地面坡降度小,为万分之一左右,地势低平,泄水不畅,所以河流多汊流,近海还有许多潮沟;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温度8.6℃?8.8℃,积温在3500℃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600?700毫米,集中在夏秋季节,多年平均蒸发量1100?1700毫米;河流的流量和水位变化很大,以双台子河为例,最小流量9.1立方米/秒,最大流量3978立方米/秒,最低水位4.66米,最高水位9.56米,所以夏季洪水经常泛滥侵入这一低平地区,又遭受海潮顶托,排水更加困难,造成地表大量积水,汪洋一片。枯水季节地表没有积水,但地下水位高,使地表仍处于湿润状态;土壤为盐化腐殖质沼泽土,含盐量高达0.5%?1%,一般在0.5%以下。从上述自然条件来看,芦苇的生存环境是不错的,因此在东北地区生长的芦苇是最好的芦苇。
盘锦地区芦苇沼泽的分布规律是:近海地带芦苇高大,远离海岸长势差,芦苇矮小。分布在潮沟附近、河流两侧低洼地段和辽河下游的一些沙洲、岛屿的芦苇沼泽,常年地表积水,深20?30厘米,春季积水,土壤疏松,酸碱度为8.0左右。芦苇茂密,基本呈纯群落,植株高达3米,茎粗壁厚,亩产达800?1000千克。距海稍远的地方,地势渐高,虽夏季地表有薄层积水,但大部分时间里处于干燥状态,地下水位较低,土壤质地粘重,处于脱盐状态,酸碱度在7.0?7.5.芦苇受环境境条件的影响,长势稍差,苇高2米左右,产量也较高,此带芦苇分布面积最大。距海更远的地区,地表仅夏季河流泛滥时有少量、短暂的积水,地下水位降至1米以下,土质粘重,酸碱度为7.5?7.9,芦苇矮小,严重营养不良,杂草丛生,局部地段出现盐斑,生长碱蓬和一些灌木丛,芦苇沼泽正逐渐演变为杂类草草甸。
在鸭绿江口以西的海岸,有河流汇入的河口地带,也发育了大片芦苇沼泽。如东沟、孤山子等地,共计面积11万亩,产量4万多吨,为丹东造纸厂的主要原料基地。此外,天津地区、江苏北部的射阳地区,也有较大面积的芦苇沼泽。
(二)湖滨芦苇沼泽区
除了海滨分布有大量的芦苇区外,在我国各大湖泊的周围,也都少不了芦苇青葱翠枝的身影。
我国较大湖泊的周围,一般都有大小不等的芦苇沼泽,如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博斯腾湖、艾比湖、乌梁素海、小兴凯湖等。这些湖泊都有河流汇入,水量多,水位变动幅度大,湖水的矿化度不高,适宜生长芦苇。洞庭湖、博斯腾湖区已成为中国著名的产苇区。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内陆干旱区最大的淡水湖,上接开都河尾,下连孔雀河。在博斯腾湖西南部开都河流入和孔雀河流出的小湖群区,以及西北部黄水沟流入的地方,有大片芦苇沼泽发育,总面积约60万亩,产量可达27万吨。小湖群区的芦苇沼泽是水体沼泽化类型。开都河流入本区,每年携带大量泥沙淤积湖底,在湖底变浅的地段,便生长了芦苇等水生植物,死亡植物的残体逐年积累形成较厚的芦苇泥炭层。
黄水沟地区的芦苇沼泽是草甸沼泽化和水体沼泽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由于接受上游农田的灌溉排水,沼泽有扩大趋势,水矿化度较高,可达5?6克/升,泥炭层也较厚。
博斯腾湖区的气候特点:气温高,日温差大,积温多,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在适宜的水分条件配合下,芦苇生长特别旺盛,植株可高达6?8米,普遍也在4米以上,茎粗1.0?1.5厘米,每平方米生长80?150株,亩产1吨左右。近年来,由于开都河中下游大力开垦农田,引水灌溉,使注入小湖区的河水大量减少,加上放牧,牲畜践踏,小湖区的芦苇严重退化,原来高大芦苇的面积愈来愈少,低矮的小芦苇面积扩大,一些地段杂草丛生,已逐渐演化为沼泽化草甸,芦苇和鱼类资源遭到破坏。所以人们应全面规划,合理开发这里的土地资源,否则不合理开发,破坏生态平衡,将给这块富饶的绿洲带来严重后果。
湖南洞庭湖由于泥沙淤积,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目前仍在缩小。它是一个交替湖,南面有湘、资、沅、澧等河流汇入,北面连通长江,水量丰富。洪水季节,河水大量地注入湖泊,湖滩被淹;洪水过后,湖面缩小,湖滩淤泥沉积,所以一年中水位有涨有落,变化幅度较大,广大湖滩呈现干湿交替变化。本区地处亚热带,年均气温高,无霜期长达270天以上,年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充足的热量、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相结合,在海拔26.5?29.0米之间的湖滩,生长着茂密的芦苇。早在1965年湖区就开始对芦苇沼泽进行人工管理,不断扩大芦苇面积,产量迅速提高。目前,在湖泊周围的12个县区都有芦苇沼泽分布,面积由原来的17万亩扩大到600多万亩,产量由5.4万吨增长到53万吨,成为中国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
除上述湖泊沿岸发育有大面积的芦苇沼泽外,在黑龙江省东部的小兴凯湖,也有较大面积的芦苇沼泽,面积约19.6万亩。新疆塔城南湖、艾比湖、河北的白洋淀、江西的鄱阳湖,以及其他湖泊都有一定面积的芦苇沼泽。
(三)河漫滩芦苇沼泽区
除了湖泊周围有芦苇沼泽区外,在一些河流的滩凃上,也会有芦苇荡的存在,其为水鸟和鱼类提供了庇护场所。
无论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在中下游河段的河漫滩上,往往有芦苇沼泽分布。
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的一些河流滩地,是中国芦苇沼泽较多的地区,总面积约120万亩,主要分布在乌尔逊河、克鲁伦河、辉河和莫格勒河,芦苇蕴藏量达20万吨,一般年产量仅3万?4万吨。由于河流流经平坦的高原,因此河道弯曲,河漫滩宽阔,牛轭湖众多,加上地表含有粘性土质,水下渗、水平排泄困难。本区年平均气温为0.3℃?—2.2℃,无霜期仅100?120天,年降水量有230?320毫米,70%雨量集中在夏季。芦苇沼泽水源主要依靠河流泛滥补给,多水年芦苇沼泽扩大,干旱年面积缩小。但由于热量不太充足,水分太少,导致芦苇植株矮小,最好的芦苇仅高2?3米,不仅高度不够,还非常苗条,茎粗0.6?1.0厘米。
东北地区松嫩平原的一些河流,也有大面积芦苇沼泽的分布。黑龙江省西部的乌裕尔河下游,河道漫散成为无尾河,大量河水汇集洼地形成芦苇沼泽,面积有100万亩。此沼泽水草相间,生长茂密,珍禽栖息,为著名的丹顶鹤的乐园。吉林省境内的霍林河和洮儿河下游,河道蜿蜒曲折,有的地段汇流,有的地段漫散,沿途多泡沼,发育了大片芦苇沼泽,目前还有50多万亩。由于是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库,因此水量减少,再加上放牧割青,牲畜践踏苇田,所以沼泽面积在消减。松嫩平原过去是主要芦苇生产基地之一,但近年来退化严重,如霍林河流域历史上芦苇面积最多时可达145万亩,现在只剩下不到1/3了。
此外,东北地区三江平原的七星河两岸、都鲁河下游,也分布着大片芦苇沼泽。
需要提出的是,广大的新疆内陆地区河流两岸,大多有芦苇沼泽分布。北疆的额尔齐斯河、额敏河、精河、奎屯河以及伊犁河,南疆的塔里木河、车尔臣河、孔雀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等中下游段,都有芦苇沼泽发育。芦苇长势好,非常繁茂。但是由于位于内陆,交通不便,大多芦苇资源处于自生自灭的原始状态。
浑身是宝—芦苇
芦苇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经济作物。首先,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芦苇不仅质地细腻,易于加工,而且非常廉价。此外芦苇可以用于编织,用芦苇编织的苇席、苇帘,一直就是农村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花序可制作扫帚,花絮可填枕头。
在中医上,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本草纲目》称芦叶能“治霍乱呕逆,痈疽”;《本经道源》记载它有“烧存性,治活衄诸血之功”,“除芦叶为末,以葱、椒汤洗净,敷之,可治发背溃烂。”芦花可以止血解毒,治鼻衄、血崩、上吐下泻。《本草图经》记载它还能“煮浓汁服,主鱼蟹之毒。”芦笋既是菜肴中佳品,又能治热血口渴、淋病。《王揪药解》说它能“清肺止渴,利水通淋。”《本草纲目》记载它能“解诸肉毒”。维生素芦茎、芦根更是中医治疗温病的要药,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古代十四种药物书籍上都有详尽记载。颇为有名的“千金苇”,现在已远销海外。
现代药理学证实,芦苇的叶、花、茎、根都含有丰富的药理成分—戊聚糖、薏苡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D-葡萄糖、D-半乳糖和两种糖醛酸以及多种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因而受到医药学界的重视。
芦苇又是一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物量高的优良牧草,饲用价值高,茎嫩、叶为各种家畜所喜食。目前,大多数芦苇沼泽都作为放牧地利用,也有用作割草地,或放牧与割草兼用,往往作为早春放牧地。芦苇草地适宜马、牛大牲畜放牧。因为有季节性积水或过湿,又是高草地,所以为大牲畜喜欢。以芦苇为主的草地,生物量在牧草类中是较高的:在自然条件下,产鲜草3.9~13.9吨/公顷;每年可刈割2~3次。除放牧利用外,芦苇可晒制干草和青贮。青贮后,草青色绿有香味,牛、马、羊等家畜都非常喜欢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