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化石(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10574200000010

第10章 我国的笔石带

时代化石带

志留纪

中志留纪交头山期

28.Monograpius flexilis带

27.Gyrtograptus rigidus带

26.Monograptus riccartonensis带

25.Cyrtograptus murchisoni带

下志留纪连滩期

24.Monograptus ( Streptograptus) crispus带

23.Monograptus (Streptograptus) runcinatus &; Monograptus (Rastrites)maximu带

22.Monograptus sedgwlckii带

21.Monograptus (Demiraztrites) convolutus带

20.Monograptus (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带

19.Monograptus (Pristiograptus) leei带

18.Monograptus ( Pristiograptus ) cyphus带

17.Orthograptuo vesiculosuo 带

16.4kidograptus accumintus带

15.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 带

奥陶纪

下奥陶纪

五期14.JDicellograptus szechuanensis 带

监津期13.Pleurograptus lui 带

中奥陶纪

胡乐期

12.Dicellograptus sextans &; Climacograptus latus带

11.Glossograptus hincksii &; Trigonograptus lineatus带

平凉期10.Nemagraagraptus gracilis带

9.Glyptograptus teregiusculus带

下奥陶纪

宁国期

8.Didymograptus murchisoni带

7.Didymograptus bifidus带

6.Didymograptus hirundo带

5.Didymograptus deflenus带

治里期4.Dichograptus separatus带

3.Callograptus? taitzehoenis带

2.Dictyoniema flabellif ormwe带

上寒陶期凤山期1.Dictyonema wutingshanense带

Ⅱ珊瑚纲

珊瑚概况

珊瑚动物是比较高等的腔肠动物。珊瑚软体称珊瑚虫,它的基本构造是一个袋形体,顶部有触手一圈围绕椭圆形的口部,口部下有食道,舆腔肠相通,有多数辐射状的隔膜舆食道相连。体壁向内褶叠,将腔肠隔为多数辐射状的空隙。珊瑚虫体壁的外层细胞具有分泌灰质舆角质骨骼的功能。

珊瑚虫可营单体生活,也可营群体生活,军体珊瑚的骨骼称做珊瑚体;群体珊瑚的骨骼称做复体珊瑚,也可称做珊瑚体。复体珊瑚中的个体珊瑚骨骼可称做珊瑚军体。群体珊瑚如果在温暖清浅的海中大量发育,可形成大规模的珊瑚礁,珊瑚礁的上面及其周围,常有许多不同的动物共同生活,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物组合。

珊瑚动物的繁殖分无性舆有性二种方法:无性生殖主要为发芽,珊瑚虫能在其体壁上、口部或公共肉上发芽、成长而不离母体,遂构成复体,藉分裂舆再生方法而繁殖的也有;有性生殖藉精子舆卵子结合而成幼虫,幼虫能自由游泳于水中若干时日后落于海底,不久体的底部生四个或六个褶皱,此种褶皱分泌石灰质于底板上造成相同敬目的隔壁,以棱隔壁被侧壁所连结,珊瑚继续生长,其体内的隔膜渐渐增加,骨骼中的隔壁亦随之增多,可达百数以上。珊瑚受他种生物拥挤,不能向四围发展时,只能向上生长,其下部则逐渐用横板隔离。

珊瑚动物的各部构造

单体珊瑚的外形可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反映出不同的生活习性,如扁圆形、杯形、圆锥形、角形、管形或树枝形等。复体珊瑚中珊瑚单体之间的关系可以不同。复体珊瑚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是丛状,个体之间多少还有空隙,丛状又可分为树枝状及笙状;一是块状,个体紧密相连,块状又可分为多边状、互嵌状与互通状。

单体珊瑚的骨骼,最普通的情况是一个杯形的灰质座,称珊瑚体,杯口内下陷部分称萼部,是珊瑚虫栖息之所,萼内的辐射状板就是隔壁,可称纵列构造或辐射构造。随着珊瑚虫的不断上移,珊瑚虫软体底部平坦部分及凹入的中间部分也分泌灰质骨骼,称横列构造,在中央较完整的称做横板。在边部隔壁之间,状如鱼鳞的称做鳞板。在横板之外,鳞板之内,常有较小的碎板,舆横板不同,可称斜板。如果隔壁在边缘部不发育,鳞板就变为不规则状,称做泡沫板。在同一平面上,隔壁的形成总是早于鳞板和横板,也就是说,鳞板往往在已有的隔壁中间形成。

隔壁厚薄、长短的变化很多,有时隔壁上生有垂直于隔壁的小板,在横切面上有如棘刺,称为棘板。对隔壁常延至中心,膨大如箭簇状,就称篇中轴。如果所有的隔壁内端都延长至中心,同时横板的中央部也显著隆起,组成一个中央隆起部分,舆周围的横板有明确的分界,就称为中柱。在中柱中的隔壁延长部分称辐板,数目舆长隔壁可以不同,对隔壁延长直贯中柱,可称中板。横列构造中只有隔壁和横板的珊瑚,构造最为简单,称单带型;兼有横板和鳞板(或泡沫板)的称双带型;兼有横板、中柱(或中轴)和鳞板的称三带型。隔壁不发育,珊瑚骨骼完全为泡沫板填满的称泡沫型。

珊瑚分类

珊瑚的分类普通分为:

Ⅰ石珊瑚目

(1)四射珊瑚

(2)六射珊瑚

Ⅱ八射珊瑚目

Ⅲ无射珊瑚目

有的学者主张分为:

Ⅰ多射珊瑚亚纲

(1)四射珊瑚目

(2)六射珊瑚目

Ⅱ八射珊瑚亚纲

有的学者主张分为:

Ⅰ四射珊瑚亚纲

Ⅱ六射珊瑚亚纲

Ⅲ八勇于珊瑚亚纲

Ⅳ无射珊瑚亚纲

四射珊瑚限于古生代,六射珊瑚限于中生代及新生代,八射珊瑚目化石代表极少,无射珊瑚的时代也以古生代为主,且无射珊瑚的骨骼构造与四射珊瑚最为相近,主要出现于古生代,无射珊瑚和八射珊瑚几乎无例外地营群体生活,个体很小,有时具有双形现象,骨骼构造也比较简单。

我国现在所知的重要化石,大多数属于四射珊瑚,无射珊瑚也相当重要,所以我们在下面来讨论四射珊瑚。

四射珊瑚骨骼的生成及形成的程序

珊瑚虫体壁的外层细胞能够分泌灰质,所以有人称它们为“灰质细胞”。从近代六射珊瑚的研究来判断,珊瑚的灰质骨骼是由体壁外层细胞分泌而出的,而不是由这些细胞不断的“钙化”所形成的。珊瑚的骨骼就是一个灰质座,是珊瑚虫生长栖息之所。分泌骨骼最活跃的部分是珊瑚虫下部体壁的向内凹入的部分,以及在凹入部分中间的边缘部分和底部的平坦部分。凹入部分分泌隔壁,边缘部分分泌外壁,底部平展的部分分泌横板。在外壁之外,珊瑚软体往往有舌状的下垂部分,随着软体的向上移动和骨骼的向上增长,这些下垂的部分也分泌一些薄膜状的灰质圈,可以叫傲表壁或表层。在有些情现下表壁和外壁的外层无法区别。

根据微细构造的不同,珊瑚骨骼可以分做两种类型:

(1)层状骨骼——大多数都是由珊瑚体壁的平坦部分所分泌。它的构造单位是杓近平行排列的灰质(方解石)薄片,薄片直径约在0.03毫米左右,排列的方向是与软体接触的方向平行相合的。有时灰质薄片之间有晴色物质,可能是有机质的遗留。

(2)羽状骨骼——多数由珊瑚体壁的内凹部分分泌。它的构造复杂,最基本的构造单位是一簇放射状的方解石晶针,可以称为羽簇,羽簇的大小自0.05~0.5毫米不等。羽簇既然是放射状,就有集中点。许多羽簇的集中点常成直线排列,羽簇向四周作放射状,形成柱状构造,可以叫做羽榍,许多羽榍排成一个板状,就是隔壁。原始的四射珊瑚隔壁也可以是层状骨骼组成。

隔壁是珊瑚骨骼构造中最主要的部分,它的发生的方式和程序对于珊瑚的外形及对称程度有决定的影响,典型的四射珊瑚(如内沟珊瑚发生六个原生隔壁后,在主隔壁的两侧及侧隔壁的对方四个地点,随着珊瑚体的成长,依序发生一级隔壁(长隔壁),所以叫做序生。在主隔壁两侧新发生的隔壁将原已发生的隔壁推向侧方,在侧隔壁对方则将已有隔壁推向对方,因此主隔壁两侧的隔壁与主隔壁斜交,对隔壁两侧的隔壁舆对隔壁平行。主隔壁内端两侧凹陷部分叫做主内沟,对隔壁的对方凹陷部分叫做对内沟。较短的次级隔壁(短隔壁)差不多同时发生,所以称做轮生。

四射珊瑚分类简述

四射珊瑚骨骼中,层状构造和羽状构造的区别,是一个基本的变化,这两种构造的配列和发展程度可以作为四射珊瑚划分大类的标准。横列构造的分带和隔壁的性质就是进一步划分科属的根据。

我国地层上琍瑚化石的分布

我国产珊瑚化石最多的时代及地层层位是:

1.中志留纪,以湖北的罗惹坪灰岩篇代表,主要的珊瑚化石属于泡沫珊瑚亚目和无射珊瑚目。

①中志留纪底部:

云南曲靖马龙统下部灰岩中产泡沫珊瑚亚目的(侯氏珊瑚)及(泡沫板珊瑚),同时也有属扭心珊瑚亚目的双带型珊瑚(分珊瑚)及无射珊瑚目的(蜂窝珊瑚)和咖(笛管珊瑚)。

云南北部会泽的同时代地层中有较原始的属内沟珊瑚亚目的(心包珊瑚)、属扭心珊瑚亚目的(卷心珊瑚)和(闭珊瑚)以及属泡沫珊瑚亚目的(泡沫珊瑚)和06幻phyJJmoL(泡沫板珊瑚)。

湖北兴山同时代地层中产原始的泡沫珊瑚亚目的(刺隔壁珊瑚)。

浙江志留纪(?)地层中产(散日珊瑚)舆(日射珊瑚)相似。

②中志留纪稍高层位:

云南东部产(喇叭珊瑚)和(发珊瑚)。

湖北罗惹坪产(小泡沫珊瑚)及(泡沫珊瑚)。

贵州石牛栏灰岩中产(十字珊瑚)、(链珊瑚)。(在中志留纪早期也很普遍)。

志留纪后期,加里束运动已经开始,自志留纪后期至中泥盆纽早期,海产珊瑚化石几乎没有代表,到中泥盆耙中期,珊瑚又趋繁盛。

2.中、上泥盆纪,主要的珊瑚化石属双带型的扭心珊瑚亚目和泡沫珊瑚亚目。中泥盆纪时以杯形珊瑚科为主,同时也有相当大量的泡沫珊瑚和无射珊瑚,至上泥盆纪,泡沫珊瑚就灭绝。

杯形珊瑚是泥盆纪时的典型的双带珊瑚,有单体和复体两种形式。又可按照隔壁中羽榍排列方式的不同,分别为丛分珊瑚亚科(羽榍在隔壁面上向两侧上方成放射状)及杯状珊瑚亚科(羽榍在隔壁面上仅向内上方生长)。

丛分珊瑚亚科单体的形式有Gyathophyllum(杯珊瑚)、(角珊瑚)、(切珊瑚);复体的有(分珊瑚)、(多角珊瑚)。杯状珊瑚亚科单体的有(扇隔壁珊瑚);复体的有,(丛分珊瑚)及(簧氏星珊瑚)。这些复体珊瑚及板状珊瑚在中泥盆纪后期形成小型的珊瑚礁。

具有泡沫带的(内板珊瑚)及(新勺珊瑚)在中泥盆纪中期也成为重要化石,泡沫珊瑚中的特殊的有盖形式的(拖鞋珊瑚)在下泥盆纪末期及中泥盆纪两度出现。形体较小的(小泡沫珊瑚)、灰质骨骼厚重的(泡沫石珊瑚)及隔壁完全消失的(无刺泡沫珊瑚)大致代表了中泥盆纪的下、中、正三部。板状珊瑚中仍以(蜂窝:珊瑚)、(日射珊瑚)为主。

中国西南一带云南东部、贵州、棚南、四川等处所产的泥盆纪珊瑚完全一致,且云南西部的泥盆纪珊瑚舆缅甸撵部所产极似。但在秦岭地区,以陇南的南秦岭为例,泥盆纪珊瑚就与中亚以及欧洲中部莱茵区所产,表现出更多的联系。

3.下、中石炭纪,以贵州的上司灰岩以及西南各省的威宁灰岩为代表,珊瑚化石属犬齿珊瑚亚目和残余的三带型的扭心珊瑚亚目。

第二次规模较大的珊瑚礁的形成,是在下石炭纪的末期。但是从下石炭纪开始,珊瑚化石一直就是分带的标准化石,在下石炭纪早期有(泡沫内沟珊瑚)及(假乌拉珊瑚),至下石炭纪后期,珊瑚种属更繁,同时都逐渐发育了中央轴部的构造,这种三带型横列构造的形成以及珊瑚萼内局部隔壁的加厚,是下石炭纪以后的珊瑚的最主要的特征。

在单体珊瑚中,由没有中柱构造的逐渐过渡为有不明显的中柱的(康宁氏珊瑚)及有显著中柱构造的(蛛网珊瑚)。在复体珊瑚中具有中柱构造的有(柱珊瑚)及(管柱珊瑚)。

另外有单带型的单体珊瑚(犬齿珊瑚),逐渐发育鳞板而成(假犬齿珊瑚)及(沟珊瑚);如同时发育鳞板及中柱,则形成(袁氏珊瑚)及(棚珊瑚)。复体珊瑚中泛(管柱珊瑚)具有中轴,如发育泡沫板郎成(樱珊瑚),发育中柱郎成工。(朗士德珊瑚)。

下石炭纪及中石炭纪的四射珊瑚化石带如下:

(沟珊瑚)带

(康宁氏珊瑚)——(假犬齿珊瑚)带。

(袁氏珊瑚)——(棚珊瑚)带

(樱珊瑚)带

(假乌拉珊瑚)带

(泡沫内沟珊瑚)带

下石炭纪常见的板状珊瑚有(笛管珊瑚),中石炭纪常见的板状珊瑚有(刺毛珊瑚)。

(四)二叠纪,坝西南各省的栖霞灰岩和茅口灰岩为代表,主要的珊瑚化石是单带型单体的犬齿珊瑚和三带型复体的犬齿珊瑚。

珊瑚的发展经过石炭纪后期的低潮后,到二叠纪的开始及中期又有一次珊瑚造礁时期,但其规模不如下石炭纪后期之大,这时三带型的珊瑚绝大多数都是复体珊瑚,如二叠纪初期栖霞期的(花柱珊瑚)及中期阳新期的(卫根珊瑚)。前者有泡沫板,后者隔壁直达外壁,是主要的区别。

单体珊瑚中自石炭纪后期就巳出现了具有膨大中轴的(中国珊瑚)。这时又有些小型单带型的珊瑚,其原生隔壁以及有些一级隔壁内端显著膨大,如(满珊瑚)及(厚壁珊瑚),二叠纪时最主要的无射珊瑚有(早板珊瑚)及址,(米氏珊瑚)。

中国二叠纪珊瑚群中以朗士德科为最发达,在阳新统下部的栖霞灰岩为极盛,上部的茅口灰岩中,数量和种属便逐渐减少,延及上二叠纪乐平统,更见稀少,仅仅残余了一个梁山珊瑚亚属了。多壁珊瑚属较花柱珊瑚属更进化,卫根珊瑚属较亚曾珊瑚属更进化。在栖霞灰岩中部的标准化石有早板珊瑚属,层位固完,分布很广。如江、浙、阖、皖、鄂、湘、滇、川、陕等省均有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