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感恩:孝敬父母一定要做的事
10564800000003

第3章 铭记那无数温暖的瞬间——体察父母的辛劳

父母在赋予孩子生命的同时,自己也融进了孩子的生命中,孩子的每一次进步与成长,都是父母的心血和汗水凝聚而成的。他们一生都在奔忙,为了能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上更好的学校,有更远大的前途。他们在为子女付出的同时几乎淡忘了自己的理想,忽略了自己曾经规划好的生活方式。孩子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意义,这是一种没有边际的付出,无私、浓烈,直至生命的完结。经常听到一些父母对别人说:“唉,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在成人的世界里,这句话是最容易被理解和引起共鸣的。那轻轻的叹息声里有压力和疲惫,但他们大多数情况下是微笑着说的,那微笑里有心甘情愿的幸福。也经常听到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这还不都是为你好。”在孩子的世界里,这句话却难以理解,还时常招来反抗。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地听到过这句话,又有谁因为这句话而深刻地自省过呢?两代人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不仅给孩子的成长平添烦恼,而且还加深了父母的操劳,甚至,这些心血往往得不到回报。所以,全社会都在提倡感恩。要唤醒孩子感恩的心,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到,在幸福生活的背后,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而这爱的背后,是父母的汗水、心血、劳累以及生活中所要承受的一切。父母之爱是坚固而且透明的,挡住了风霜雨雪却可以让阳光透进来。在这个美好、快乐的空间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应该深深地明白:我们是踩着父母的辛劳长大的,要知恩图报,心存感激。在我们的人生路上,父母可能是陪我们时间最长的人。在这条长路上,你是否用一颗敏感的心,铭记了无数个温暖的瞬间呢:你上学第一天,她有说不完的叮嘱;你生病,他一路小跑背你去医院,那天可能刮着风或下着雨;你第一次得奖,她笑了一整天;你高考,他顶着烈日、拿着冷饮,翘首以盼;你第一次离家,她送了又送,拉着你的手不肯松开;你刚工作,他拿出退休金塞给你,说:“别太为难自己”;……这一切都应该刻骨铭心。母亲的闹钟村里的小学有个惯例:五六年级的学生冬天要上夜校,夏天上早校。小敏到了五年级也开始上早校,并和邻居小博说好每天早晨一起走。第一天小敏打开门,小博已经等在那里了。“你等很久了?”小敏不好意思地问。“没多久。”她虽然这么说,小敏却从她脸上看到“终于出来了”的表情。“怎么不早叫我?”“我家没表,不知道时间,怕太早叫你不好。我妈看天差不多亮了就叫我起来,她说她比公鸡醒得还早呢。”“以后我叫你,提前十分钟让你洗脸、收拾书包。”说这话时小敏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家里虽然有表但不是闹钟,妈妈不知看几次表才叫醒她,为了让她尽可能多睡会儿又不至于迟到,妈妈一定也比公鸡醒得早。那年小敏用压岁钱买了个闹钟给妈妈,但她很少听到闹钟响,妈妈说总是忘了换电池。但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她没有一次迟到过,也没有一次饿着肚子去上学。到了大学,她们宿舍第一个全数通过的决议就是:买闹钟。习惯了每天早晨被母亲呼唤的孩子,没有闹钟恐怕是不行的。可第二天她们后悔了,闹钟的声音实在太难听。于是在那段习惯闹钟的日子里,她们天天怀念母亲的声音。有一次她问妈妈:“你忘不了别的,怎么总忘了给闹钟换电池呢?”妈妈笑了:“傻丫头,妈是想让你们多睡会儿。它一响,全家都醒了。”她的心像被什么击中了:“天天起那么早,从来没晚过,怎么做到的?我们用闹钟都叫不醒。”“妈也有闹钟,在这里。”妈妈说着指指自己的心口。她在一瞬间恍然:妈妈的闹钟就是爱。

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是母亲的呼唤,在每一个清晨和炊烟袅袅的黄昏,在心灵的最深处。在我们的生命里,母亲做过我们的闹钟、我们的灯,还有伞,那么,在母亲的生命里,除了孩子,我们还做过她的什么呢?父亲的路开学那天,学校里来了一位苍老的父亲。他粗糙的手抓着一个很重的蛇皮袋,手上的骨节突出,看上去袋子很重,另一只手拉着他那有些羞涩的女儿。入学以后女儿的节俭让她的舍友们深深触动,大家都想为她做些什么。于是她们开始卖一些小东西,信封、邮票、电话卡之类,再用赚来的钱买些她最需要的送给她。转眼两年,其间,她只回过一次家。假期是她最忙的时候,要做好几份工作。大三那年那位苍老的父亲又出现在学校里,他脸上的皱纹更深了。这次他是来送儿子上学的。父亲当天就走了,像上次来送女儿一样。女儿给父亲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说她会用心读书,会努力,会照顾弟弟。这时弟弟来了:“过几天再寄吧,爸看不到。”“为什么?”她问。“上次来送你二十多天才回去,爸说这次路熟,半月就能到家。他是走路回去的。”宿舍里一点声音都没有,每个人都在震惊中流下眼泪。片刻后,她放声大哭。父亲的爱就像他脚下那条路,虽然不温柔,却坚固而漫长。记住父亲脚下这条路吧,让它成为我们生命的坐标。“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切的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集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是这样描述父母之爱的。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也是父母的写照吗?

在十八岁之前,每个人都可以说:我还没长大。但在十八岁之前,几乎没有人会说:我还很无知。年少和无知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年少永远不是借口,感恩也没有年龄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