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感恩:孝敬父母一定要做的事
10564800000002

第2章 细细品味,深深感激——失落的感恩之心

“男儿有至性,思亲望白云,旦夕何敢忘,父母养育恩。”这是一代名臣狄仁杰触景生情写下的一首诗。当时他因公事宦游在外,见一朵白云从家乡的方向飘然而至,不禁想念起家中的父母。古人的“孝亲”情结是非常浓厚的,这和现代人感恩之心的失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报道,说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挥霍无度,沉迷于网络和游戏,毫不顾念家中父母。甚至还有因为父母没给他足够的生活费就把父母告上法庭的“怪事”。中小学生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饭只能做自己爱吃的,电视节目只能看自己喜欢看的,出去玩也只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一切的出发点都是“自己”,浑然没有注意到父母在劳累了一天之后,脸上那疲惫的神情,没有一句嘘寒问暖的关切,也没有递一杯热茶的体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不再觉得别人为我们做的事情是值得感激的,甚至连父母的爱也置若罔闻,连爱父母的心也变得迟钝。感恩已被芸芸众生遗忘,丢进某个角落,在那里堆积、尘封了起来。对父母感恩,这被古人称为人之“至性”的情感,在现代人心里的分量却越来越轻了。我们只在乎自己,渐渐忘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孤身取得幸福。如果周围的人不给予我们爱与支持,我们不可能永远成功;如果整个社会只有冷漠,我们再成功也不会幸福。拾回那颗感恩的心吧,于生活中细细品味,深深感激。懂得感恩,于是知道一粟一果的来之不易,于是懂得珍惜拥有;懂得感恩,于是体会父母养育之辛劳,于是不再冷漠和只知索取;懂得感恩,于是领悟我们的生命,只是自然千百次糅合的偶然一次闪耀,于是敬畏天地,检视自己行为的得失。这样,人才成其为人,成为智慧、优雅的万物之灵。为了我们的存在,我们应该懂得感恩。而感恩,则从感激我们的父母开始。

梁上有双燕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有关于燕子的记忆。当天气慢慢暖和起来的时候,燕子及时地飞回来了。它们敏捷的身影在农人的院子和田野之间穿来织去,春天就在它们的叫声里站稳了脚跟。下面要讲的就是一个关于燕子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我们的故事。豆子的家就在村边,他做柳哨的那天,两只燕子飞进屋,交头接耳地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后来它们不断地飞进飞出,几天以后,豆子看见一个小巧的窝已经“粘”在一根房梁上了。他每次进出都不忘抬头看看那个燕窝,他发现好像只有一只燕子出去,另一只躲在窝里偷懒。于是豆子使劲吹着柳哨,惊得窝里那只燕子四处张望。奶奶说:“别闹了,它在孵蛋。”于是豆子不在屋里吹口哨了。又过了些日子,豆子看到两只燕子叼着破碎的蛋壳飞出去,他兴奋地告诉家里人“小燕子出生了”。大燕子开始一刻不停地忙碌,它们总是叼着小虫子飞回来,落到外面的电线上,又飞进屋里,转一圈儿,用翅膀拍打着窝沿儿,把头探进去,喂完食又匆匆飞走。渐渐地,小燕子在窝里“不安分”了,它们探着头,张开黄色的尖嘴不住地叫。豆子数了数,一共四只。大燕子总能准确无误地把虫子塞进小燕子张开的小嘴里。豆子仰着头问奶奶:“它们不停地飞,不累吗?”奶奶抬头看了看,说:“能不累吗?把孩子养大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那它们可以歇会儿再去呀!”豆子仍然仰着头。“你没听见那些小家伙在叫吗?哪个当父母的忍心让自己的孩子挨饿呀!”后来豆子看到小燕子出窝了,站在屋里的电线上;再后来它们能在院子里飞了。突然有一天,豆子发现小燕子们不见了。“它们去哪儿了?”豆子问奶奶。“飞走了。”“还回来吗?”“都长大了,还回来干什么?”奶奶说完叹了口气。屋里清静多了,两只大燕子也不像以前那么忙碌了。豆子经常看到它们落在院子里的电线上,也不交头接耳,就那么站着,好像在发呆。

你从“燕子的故事”里看到了什么呢?白居易有首诗叫《燕诗示刘叟》: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嘴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上面的故事就是这首诗的现代版。大燕子就是我们的父母,小燕子就是我们自己。学会感恩于父母吧,不要让自己的父母成为那两只“发呆的燕子”。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就像“水滴石穿”那样执著和专注。我们也应该把握好心的方向,不管风吹浪打,永远不偏离爱的航线,于生活中细细品味,深深感激。父母之爱与生俱来,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为人子女者,不能在习惯了承受以后不思回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是与人交往的原则,更何况是对亲生父母。养育之恩重于山,深似海。有了父母的庇佑我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人子女,应该铭记父母的辛劳,遵从父母的教诲,体恤父母的苦心,学会感恩和回报。

丝丝白发儿女债,历历深纹岁月痕。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都无法计算出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路上付出了多少辛劳,但为人子女的我们应该清楚、体察、铭记,并心怀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