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是我国晋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小的时候,家里常常有很多客人来,向父亲求教书法。每当王羲之和客人一起谈论书法艺术的时候,献之总是在一旁认真地听着。时间久了,他对书法艺术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七八岁的时候,他就跟父亲学习写字了。
有一次,王献之正在书房聚精会神地练字,父亲来看他,见他很专心,便悄悄地站在他背后观察。看了一会儿,父亲伸过手去猛地拔他手里的笔管,可是没有拔动。这件事使王羲之很高兴。事后,他兴奋地对妻子说:“献之这孩子很有出息,练字时精神集中,旁若无人;握笔不懈,运笔有力。如此苦练数年,一定会练得一手好字。”妻子听了频频点头,也表示满意。
不料,父母的对话被王献之偶然听到了。他想,像父亲这样鼎鼎有名的书法家都赞扬自己,大概自己练的字快赶上父亲了吧。
从此,王献之就骄傲起来了,练字不像从前那样专心了,又因父亲因事在外,久不回家,他对学习书法就越加松懈起来。母亲批评他,他却不以为然。
过了些天,王羲之回来了。母亲把儿子的表现告诉了他。王羲之急忙到书房去看献之,果然献之不在。书桌上放着一篇没有写完的大字。
王羲之仔细一看,其中“鹅”字的“我”字旁竟忘写了一个点。王羲之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这孩子,太不像话!”然后顺手拿过笔,将那漏掉的一点补上。
王献之在外面玩够了,忽然想起父亲留下的作业还没有完成,便急忙回到书房去补写。写完以后,他拿去给母亲看,还自我夸耀说:“母亲,您看我写的字不是快赶上父亲了吗?”
母亲接过献之写的字,端详了一阵子,说:“你写的字可跟父亲写的差远了,不过这‘鹅’字这一个‘点’,很像你父亲的字迹。”
献之听了一愣,忽然想起自己原来并没有写上这个“点”呀!这究竟是谁给我添上的呢?当他知道父亲已经回到家里时才恍然大悟,这一“点”一定是父亲给添上的。
献之想到母亲一眼就能看出这个“点”和其他字迹不一样,这不仅说明母亲的眼力好,对父亲的书法有鉴赏能力,同时,也说明自己写的字确实比父亲差得太远了。
想到这里。献之感到很惭愧,主动向母亲承认了错误,表示以后不再骄傲了,一定要像父亲年轻时那样勤学苦练。
从此,王献之苦练书法,持之以恒,终于在书法艺术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后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费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讲的就是王献之的这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