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名著导读
10558000000051

第51章 《巴黎圣母院》

作者:雨果(l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他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长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成书时间:1831年

类别:长篇小说

经典欣赏

第十一卷一小鞋(节选)

流浪汉进攻教堂时,爱斯梅拉达正在睡梦中。不一会儿,圣母院周围的喧嚣声越来越大,小山羊先惊醒了,惊恐不安,咩咩叫着,把爱斯梅拉达从睡梦中吵醒了。她一骨碌翻身坐起,听一听,看一看,给火光和喧嚣声吓坏了,遂一头冲出小室,跑到室外看个明白。只见广场上一片恐怖景象,那晃动的幻影,那混乱的夜袭,那在黑暗中隐约可见,犹如一大群青蛙那样腾挪跳跃的丑恶人群,那乌合之众的哇哇喊叫声,那在黑暗中飞奔穿插的宛若夜间雾霭弥漫的鬼火似的若干通红的火把,所有这一切情景顿时使她觉得眼前是巫魔会的鬼魂,正在跟教堂的石头妖怪进行一场神秘的战斗。打从儿时起,她满脑子就充满了吉卜赛部落的迷信思想,因此首先想到的是撞见了夜间才出没的怪物正在兴妖作法。于是,不由吓得魂不附体,连忙奔回小室,躲在她那张破床上,缩成一团。

内容导读

1831年前后,整个欧洲处于政治大动荡中,封建势力同资产阶级正在进行复辟与反复辟的复杂斗争。

在法国,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中被推翻的波旁王朝,在国外封建势力的支持下,于1815年复辟。但资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历史潮流不可抗拒。1830年7月,法国爆发了革命,结束了波旁复辟王朝的封建统治。

《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就是作家借用了中世纪题材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罪行的揭露,也是对1815~1830年的波旁王朝反动暴政的深刻批判。

《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

一、离奇的情节。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卡西莫多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这些带有虚构成分的故事情节,大大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二、非凡的人物。小说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拉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卡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恐怖的外貌、古怪的举动、惊人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拉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作品中独具特色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三、强烈的对比。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是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罗德、费比斯则是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的代表,善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人物身上,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还有正面与正面,反面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人物自身对比,如卡西莫多外貌与心灵的对比等。对比原则的运用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犹为奇特,主题更鲜明、突出。

此外,作者以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世纪特征鲜明而绚丽的城市图景,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绚烂和奇特声响的世界。这些描写都极强地增加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巴黎圣母院》的问世,不仅使更多的人知道了巴黎圣母院,记住了巴黎圣母院,同时,小说以其积极的社会主题和浪漫的艺术情怀更给这座教堂赋予了全新的社会价值和思想内容,使之成为人们心目中正义、善良与进取精神的象征。

文学常识概览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坐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首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它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28座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被放回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