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名著导读
10558000000010

第10章 《楚辞》

作者: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为其作章句。原收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辞赋共16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17篇。全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是承袭屈赋的形式。其运用楚地的文学形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又因屈原作品中以《离骚》一篇最著名,而称为“骚体”。

成书时间:东汉

类别:诗集

经典欣赏

天问(节选)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桑?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胡为嗜不同味,而快饱?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

皆归射鞠,而无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启棘宾商,《九辨》、《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

内容导读

我们现在讲的“楚辞”,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指战国时期南方楚国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二是指诗人屈原的创作和宋玉等人的拟作所集合编辑的一部诗歌总集,名为《楚辞》。

屈原是楚辞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楚辞同他的名字密不可分。屈原的出现是楚辞得以升华和流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因为出现了他,才成就了楚辞文化上不朽的地位。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年轻的时候曾受到楚王的重用,后来因受到奸臣的排挤,先后两次被流放。在流放期间,屈原结合自己的遭遇,大量地运用楚辞的特点,完成了大量创作,将原有着重神话与传说的楚辞做了另一种蜕变与提升。

我们今天所见屈原的作品,皆出自刘向辑集的《楚辞》,计二十五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招魂》。

《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这篇长诗是诗人在遭第二次流放中,满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委屈,凝聚忧愤、感慨于笔端写成的。这首近2500字的长诗,叙述了诗人的身世和志向,通过表现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决心以身殉职的悲剧,反映了楚国统治阶层中正直与邪恶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的黑暗现实和政治危机,表达了屈原为国为民而战斗不屈,“九死而不悔”的精神。

楚辞真正迷人的不是文体,而是其民歌里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经过诸子百家思想的洗礼,鬼神信仰已经很淡薄了,但是南方楚国迷信巫术的宗教风气却异常盛行。又由于南方高山大泽、云雾幽渺的情境,非常适合鬼神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发展,于是,许多美丽的歌词乐舞,伴随着各式各样的神话与传说发展起来。而楚国被称为“南风”或“南音”的音乐民歌,又是一种富于幻想、变化曲折、悦耳动听的曲调,与当时标榜正音的中原雅乐迥然不同,使楚辞的创作与传唱,更因为音乐的起伏而有情致上的跌宕。而人民富于幻想与爱美的浪漫气息,更使夸诞靡丽的文辞,不受拘束地奔腾在字里行间。

楚辞的语言以情味悠深见长,它往往十分单纯自然,又非常优美、极富含蕴,令人有读之不尽、品味无穷之感,而且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这使得它的形式活泼多样,也因此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楚辞在中国文化里兴起得不太早,它比《诗经》晚,甚至比诸子散文更晚,因而它吸收了《诗经》的奔放情致,吸收了诸子散文的文字技巧,再加之其独有的楚地特色,便形成了一种很特别的楚辞风情,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极大的解放,也开启了中国史诗上的第二个春天。

文学常识概览

《楚辞》的编纂

《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文学家刘向领校中秘书衔,负责整理屈、宋作品,编定《楚辞》。《楚辞》选编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名篇,并加以详细的注释,即使现代读者对当时的语言习惯、社会背景等都比较陌生,也能比较好地理解楚辞作品,从中领略楚辞的文化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