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管孩子就是这样简单
10552600000040

第40章 把您的好行为“传染”给孩子

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行为也是可以传染,爸爸妈妈的行为会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孩子,身教甚至胜过言传。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成功又有爱心的西班牙人,在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一次爸爸带他去排队买票看戏。排在他们父子前面的,是一对夫妇带着8个孩子。看上去,最大的孩子也不超过12岁。可以看出,这家人的生活并不富裕,身上穿着廉价的衣服,却洗得很干净。孩子们都很有教养,他们两个人一排,手拉手依次站在父母后边,叽叽喳喳地谈论着晚上就要看到的小丑和大象的表演。看他们的兴奋劲儿就知道,这是他们生活中一个十分精彩的夜晚。

当售票员小姐问他们要买几张票时,那位父亲骄傲地回答:“我们需要8张孩子票和2张大人票。”售票员小姐告诉了他票的价钱。孩子的母亲拉了拉丈夫的手,望着他。那位父亲的嘴唇开始颤抖,他朝前靠了靠,又问道:“你刚才说是多少钱?”售票员小姐又重复了一遍。那位父亲的脸上露出难色,慢慢俯下身去,打算告诉孩子,因为带的钱不够,今晚看不成马戏了。

这个时候,男孩看见自己的父亲把手伸进衣袋,掏出一张20美元的钞票,又悄悄地把它扔到地上—男孩子知道,其实自己的家境也不是很宽裕。男孩又看到爸爸弯腰捡起那张钞票,拍着那位父亲的肩膀说:“先生,您的钱掉了!”那位父亲马上领会了爸爸的好意。他接过钞票,忍着泪水,激动地说:“谢谢!这些钱实际上意味很多、很多。”

那天晚上,男孩跟爸爸回家了。虽然父子俩没能看成马戏,但男孩却非常高兴。虽然爸爸没有直接说出“做人要有爱心”这样的话,但爸爸真诚助人的行为却给儿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这些行为成为日后滋养他成长为有作为、有爱心人的养分。

行为的作用,其实胜过千言万语。爸爸妈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许家长不经意的言行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不道德的事;如果不想让孩子欺负人,自己就不要打骂孩子;想让孩子守秩序、守规则,您一定不要跳越马路栏杆或者闯红灯。

正是这些点滴小事,汇聚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当我们把这些小事都做好了,您的生活就充满了美好,所以,为了孩子,请约束好您的行为,让孩子那纯净的眼睛多看些真善美的事物,因为您是他们的模仿对象,行为是可以传染的,我更加希望您能把好行为“传染”给孩子。

应对策略

1、好行为要让孩子看到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懂事,有一个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那您就把自己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展示在孩子面前。比如,想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那您自己首先要做到;想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那您就把希望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出来让孩子看。家长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尤其是爸爸妈妈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不要认为孩子不关注大人的生活,其实他们每天都在关注着您的一举一动,当孩子看到您的所作所为后,就会无意识地按照您的样子来做事情。

2、慢下来听听孩子的说法

把您的好行为“传染”给孩子,并不是让您告诉孩子某件事情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您的行为来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这样可以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所以,想要找到孩子的“频道”、知道孩子的想法,最好的方式就是试着慢下来,放下我们的节奏去适应孩子的节奏,从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爸爸妈妈应该先懂得孩子在想什么,然后再对症下药,通过孩子对您的模仿,以达到我们想要的教育效果。

3、适当引导和训练孩子的模仿力

既然我们想通过身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那么您要适当地训练孩子的模仿力,提升孩子的模仿能力,这样就可以把您的好行为更好地传递给孩子。比如,当看到弱者时,我不建议您直接说:“他好可怜呀,你要帮助他。”可以这么说:“宝贝,你觉得他好可怜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办对不对?”然后妈妈再做出帮助别人的行动,加深孩子的印象。再如,想培养孩子孝敬老人的品格,您可以先跟孩子说:“奶奶快过生日了,你想送奶奶什么礼物呢?”然后您再做出孝敬老人的行为,这样对孩子的模仿力会有一个刺激作用。

经验分享

我们都看到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片:母亲为奶奶洗脚,儿子看到了便主动端盆水为母亲洗脚,可见,道德的力量不仅在于“言传”更应注重“身教”。所以,我每次带女儿坐公交车时,每当我看到有老人上车自己就会站起来让座,可喜的是,现在女儿也会这样做了。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想让孩子做到什么样子的时候,我就从自身做起,想培养孩子什么习惯,就要自己先做到。

直到现在,我一直保留着每天不睡懒觉、早早起床的习惯,这一点也是深受我父母的影响。所以,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他们树立一个榜样,这比问题出现时一味指责孩子要有意义得多。

温馨提示

古语云:坐而言不如起而行。1977年,有位科学家发现,出生12~30天的新生儿就具有了模仿成人面部表情的能力。孩子的模仿力是惊人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想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就要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模仿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