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管孩子就是这样简单
10552600000028

第28章 请蹲下来,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曾经和父母“对着干”?是不是也很想得到家长的理解?是不是也曾经讨厌妈妈的唠叨,而且还认为如果家长不唠叨的话,也许自己会把事情做得更好、兴趣会更高?正是父母对自己的不理解,才让自己变得叛逆?虽然当时还不懂得让父母“蹲下来”和我们说话,但内心总是希望家长能理解我们。因此,只有家长站在孩子的立场看世界,才能更好得理解孩子的行为和心理,才能给孩子更适合的教育。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蹲下来”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2~5岁期间,孩子处于人生的第一反抗期,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先于行动,喜欢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要求做事,而且什么事都开始尝试亲力亲为,不管自己有没有做这些事的能力,先去做了再说。有的孩子勺子还用不太好,也要自己吃饭,不让他做,就会哭闹;穿衣服也要自己来,穿不上就生气发脾气。这个阶段的孩子什么事情都是“我说了算”。所以,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只是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换来的只能是孩子对您的对抗,家长要懂得对孩子进行放手。

二、“蹲下来”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想当然”,比如,8个月的孩子想在地上爬,而有的妈妈却担心孩子把衣服弄脏,会把孩子抱起;孩子看到大人吃饭很神奇,也想学着自己吃,妈妈却怕孩子被烫,就会喂孩子吃。有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时,总是命令孩子“怎么做、怎么玩、玩什么”,其实这样做,都是家长以一个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行为,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要想让孩子学习更主动,更好地成长,就要站在孩子的立场看世界,不仅是我们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前提,更是解决孩子和我们对着干的关键所在。

应对策略

1、学习和研究儿童心理相关知识

有些爸爸妈妈觉得自己的孩子逆反、不听话,家长要孩子去写作业,可他偏偏要看动画片;出门前,妈妈着急地催孩子快点收拾,他却不慌不忙地画画,当妈妈着急地说“快点走”时,孩子也许正沉浸在他的童话世界里。所以,这就要求爸爸妈妈要研究和懂得孩子的情感、兴趣、思维和心理,看看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他们的想法和大人有什么不同,只有家长走进孩子的心里,才能看到大人不可理解而在孩子看来又非常正常的事情,并在此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教育。

2、巧用游戏

游戏是孩子非常喜欢的活动,有些时候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游戏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游戏中,孩子不仅是再现各种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而且还体验着各类人物对不同事物的情感和态度,模仿成年人正确高尚的举止。为了扮演好某个角色,他们会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自愿地服从游戏的某些规则。家长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

3、让孩子多表达

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家长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这样才能更加了解孩子。在这里我建议您要多向孩子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孩子在回答您的提问时,不仅仅用“是”或者“不是”就可以完成您的问题,最好能让孩子讲出一段话来,多提几个“为什么”,并且当孩子给您诉说时,您能认真专心地倾听,关注孩子说话时的反应与态度。

4、不能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孩子

成人有自己固定的思维,也有自己已经成形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也习惯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衡量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孩子的各种观念和社会经验都还在慢慢累积的阶段,他还没有经历过您所经历的那些风风雨雨,所以,同一件事情,您的认知和孩子的认知可能会不一样。比如,小孩子之间打架,本来是孩子在学习沟通的一种方式,而双方家长却因此结怨,或者家长教孩子怎么去对付别的孩子。

经验分享

淘淘妈妈如是说:6岁的淘淘平时说话时嗓门特别大,讲话总是吵吵嚷嚷,让爸爸妈妈很头疼,“爸爸妈妈,你们听见我说的话了吗?你们不听,我不说了!”淘淘在说话的时候必须有人听着,如果他说话没有人回答或关注,就会非常不高兴,甚至会拽爸爸妈妈的衣服以引起对他的注意。

淘淘每天从学校放学回家后,都会把学校发生的趣事说给我们听,可我觉得孩子说这些话都没用,简直是浪费时间,因此每当淘淘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时,我总是会打断他,让他去做作业。有一次,淘淘说班里发生的一件事,正说得兴高采烈时,爸爸说:“说了你多少次了,让你别说这些废话,你还说,再记不住,看我不打你!”淘淘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爸爸给顶了回去。慢慢地,我发现有时候我跟孩子说事情的时候,还没有说到一半,淘淘就溜走了。

后来我决定做孩子忠实的听众,好好坐下来听听孩子的诉说,每当孩子讲话时,我会放下手里的事情,专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并且有意识地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淘淘在满足被倾听欲的同时,说话时的情绪也变得平和了,表达也更自如,而且也愿意听我说话了。

温馨提示

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不仅仅是爸爸妈妈的身体蹲下来,而应该是在心理上和孩子保持平等,从孩子的心理角度去看待问题,要和孩子建立同理心。这就要求爸爸妈妈要研究和懂得孩子的情感、兴趣、思维和心理,看看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他们的想法和大人有什么不同。只有家长走进孩子的心里,才能看懂大人觉得不可理解而在孩子看来又非常正常的事情,并在此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教育。

孩子的任性和霸道并非偶然,这和家长平时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不无关系。我们都知道不能溺爱孩子,但因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知道自己家里就存在溺爱,很多家长都是在孩子变得越来越任性,让家长束手无策时,才反省自己平时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