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家传奇
10550900000011

第11章 仅次于诺贝尔奖的科学大奖

能得到诺贝尔奖,对科学家来说,是对自己工作成就的极大肯定。但诺贝尔奖每年的获奖名额毕竟有限,世界上就有许多科学家,论其成就,本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却因为种种原因,而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让世人愦憾不已。沃尔夫奖就是这样一个弥补这种愦憾的国际科学大奖,它的获奖者入选原则,就是挑选那些应该得诺贝尔奖而没有得到的杰出科学家。自1978年这项世界性的科学大奖首次颁发以来,论其影响和学术声望,它已逐渐成为一项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国际性多学科大奖。

沃尔夫奖的由来

沃尔夫奖是1976年犹太人发明家R·沃尔夫在以色列设立的,1978年,这项国际大奖举行了首次颁奖典礼,以后,它每年颁发一次。它授奖学科有物理学、数学、化学、医学和农业,1981年,又增设了艺术奖。

沃尔夫基金会

R·沃尔夫1887年生于德国,他的父亲是德国汉诺威城的五金商人。成年后的沃尔夫大学毕业后,开始研究化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他离开了德国,移居到了古巴,曾出任古巴驻以色列大使。他用了近20年的时间,经过大量试验,历尽艰辛,终于成功地发明了一种从熔炼废渣中回收铁的方法,从而成为百万富翁。1975年他以“为了人类的利益促进科学和艺术”为宗旨,发起成立沃尔夫基金会,设立了沃尔夫奖,征得沃尔夫家族成员捐赠的基金共1000万美元作为奖金基金,由董事会(由5名沃尔夫家族成员组成)和理事会(由以色列文化教育部长负责,若干名以色列学者和官员组成)领导,下设评奖委员会负责评奖事宜,评奖委员会由每学科领域3~5人组成,逐年更换。

沃尔夫奖从1978年开始颁发,通常是每年颁发一次,金额为沃尔夫基金的年息,每学科单项奖的奖金为10万美元,可以由几人分得。

“杂交·水稻之父”的传奇故事

2004年1月13日,位于湖南的国家杂交水稻中心收到了从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传来的喜讯:2004年沃尔夫农业奖由该中心73岁的袁隆平先生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塔克斯莱分享,以表彰他们对杂交水稻所作出的贡献。沃尔夫奖评审委员会称,袁隆平是“现代农业研究史上一个科学巨人,他对世界性的食物生产产生了极大影响。在他的领导下,来自不同研究机构和大学的数百名科学家,经过10年的合作研究,使水稻产量总体提高了20%,中国的水稻产量提高了50%。为帮助增加世界食物供给,他还向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供了他的知识、技术和育种材料”。

袁隆平,一个光凭这三个字就值1008.7亿元的人,人称“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培育的杂交稻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袁隆平19岁,在当时,学农的人非常少,但袁隆平的选择却偏偏与众不同,他选择并考取了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也就是现在的两南农学院的前身,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1953年毕业后,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的安江县农校,当上了一名教师。

安江县位于湘西雪峰山麓,偏远且落后。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里,袁隆平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1966年,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著名论文,这是一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证明了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水稻育种课题的选定,而是冲破了陈旧理论的束缚,开创了一个在世界上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领域。

到了1973年,袁隆平与他的同事们历时9年的艰辛探索,终于走出了困境,取得了两个方面的重大突破:一是育成了适合长江流域作双季早稻的优质、高产双季早稻组合;二是选育了超高产亚种间苗头组合,这些苗头组合达到了每公顷产量100千克的超高产指标,比曾经轰动一时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制定的超级稻育种计划提前了6年达标。同时,袁隆平还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了杂交水稻,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试种获得成功,这一下子将水稻的产量从每亩300千克提高到了500千克!真是十年磨一剑,袁隆平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把理论中的杂交稻变成了现实。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开辟了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新途径,给我国的水稻生产带来了一次飞跃。1975年,我国国务院迅速作出了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从1976年到1999年,全国累计推广杂交水稻35亿亩,每年仅增产的稻谷就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198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授予袁隆平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这是我国的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颁发的惟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袁隆平在获奖现场袁隆平每年手里多的时候掌握着几千万元科研经费,但他的生活却极其简朴,他没有名车豪宅,他房间里就是一张简易大床,两把竹椅,简陋得不能再简陋。国家杂交水稻中心给他买了一台彩电,他把彩电放在会议室,与大家蹲在凳子上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看完新闻后,继续工作。他就与50多名工作人员吃住在基地。基地坐落在三亚市东郊荔枝沟警备区农场,条件艰苦。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一律下田。袁隆平的儿子、儿媳大学研究生毕业,跟大伙一样,天天下地,默默工作。

袁隆平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但他从不修边幅,脸色黝黑,有的人笑他太老“土”。他说:“我现在天天和农民在一起,如果穿得像个城里人,就会让他们觉得生分,他们就不会和你交心了。我国农民有很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应该向他们学习。再说,穿得挺挺刮刮的,怎么下地?我可没想那么多。”这就是一个大科学家非常质朴的心声!

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水稻,袁隆平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他更忙了。这些年,他每年都要出国指导,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并为这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仅从1981年至1998年,湖南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3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15个以上国家的100多名科技人员。

这就是一位获得科学大奖的科学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