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刷新世界的100个技术发明(上)
10548700000036

第36章 不夜的明珠——1912年霓虹的发现和运用

自1912年第一块霓虹灯广告出现在巴黎大街上以后,霓虹灯塑造出七彩绚丽的图画和广告招牌,火树银花不夜天,迅速在世界各地广为应用,为人间美景添上绚丽的一笔。

1898年,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和特拉斯研究通过氖放出电流,发现这种稀有气体在低压下能放出鲜艳夺目的橙红色光芒,分外迷人。但当时这种迷人景象还只限于实验室里,真正为人们广泛享用的还是在20世纪以后。世界上第一盏实用的霓虹灯,是法国化学家克劳德发明的。

克劳德的发明理论根据是:霓虹灯与传统的电灯泡不同,呈细管状,可以随意绕成字体或复杂的图形。能够制造出霓虹灯独特的灯光效果,主要是运用了“气体放电”的原理。气体通常是不容易传导电流的,是很好的绝缘体,不过,只要为气体减压,再接上较高的电压,就可使气体导电。霓虹灯是一根充满氖的玻璃管,两端通上电流,就放出亮光。电流里的电子从一端走向另一端,沿途撞击氖原子,把氖原子本身的电子撞出轨道之外,这些电子像撞球游戏中的球那样,因被撞击而获得额外的动力;回到原来的轨道后,多余的能量就释放出来,成为电磁辐射。假如玻璃管内装的不是氖气,而是其他气体,情况也大致相同,只是不同气体的电子会产生不同频率的电磁辐射,因而呈现不同的颜色。用氦气会产生金黄色光,用氪气则产生淡紫色光,要产生其他颜色的光线,可以在玻璃管内涂上荧光剂,再装入水银或氩,甚至可以采用颜色玻璃来配合。

自1912年第一块霓虹灯广告出现在巴黎大街上以后,霓虹灯塑造出七彩绚丽的图画和广告招牌,迅速为世界各地添上缤纷色彩。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我们简直难以想象,如果城市的夜晚没有七彩霓虹,我们还用不用“良宵苦短”这个词,这正是:疑是银河落九天,火树银花不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