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刷新世界的100个技术发明(上)
10548700000020

第20章 使大量信息的贮存成为可能——1853年微缩胶片的产生

拿破仑三世被俘虏了,法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入侵的普鲁士军队包围了巴黎。就在1870年围城的高潮中,人们第一次认识到微型照片的实用价值。

陷入重围之中的巴黎驻军急需接收驻扎在首都之外的法军总司令的指令,但要携带许多密件越过敌人的防线是很困难的。这时,一位名叫普鲁登·达格罗恩的发明家想起了英国企业家约翰·丹瑟的一项成果。1853年,丹瑟曾把《泰晤士报》的一片版面缩成1/6厘米直径的一个点。

达格罗恩建议把至关重要的指示先印出来,拍成照片,而后缩小。用什么来携带胶片呢?达格罗恩的回答一点也没有技术性的味道。他说:“用鸽子。”法军这样做了,然而巴黎最终还是被攻陷了。

达格罗恩使用的还是丹瑟使用过的棉胶湿法。这种方法是:在玻璃板上涂着含有碘的棉胶作为负片,在它干燥之前即装入照相机内曝光,然后用连苯三酚或硫酸亚铁显影,用氰化物或硫代硫酸钠定影。

密件拍好后缩印到感光板上。处理过的感光乳剂层被剥下来卷塞进一根细小的管子里,然后把管子系在鸽子的尾巴上。一块感光板可以记下3000条词句,而一只鸽子能携带18张乳胶片。当鸽子回到巴黎的笼中之后,底片可以用幻灯机播放。

60年之后,为了保存和整理档案的需要,柯达着手研究半自动的拍摄文件的方法。20世纪30年代,银行和一些报纸用胶卷来贮存资料。1938年,在战争的阴影之下,大英博物馆用35毫米胶卷把馆中最有价值的书拍摄下来。间谍也发现这种方法很有效。

战争和战争的威胁带来了50年代的另一个进步。在研究如何防止兵的眼睛受氢弹爆炸的光的伤害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在辐射下会改变颜色的化合物。这些被称为光敏材料的化合物构成了试验中的微缩胶片系统的基础。乳剂中掺入光敏有机染料分子的胶片无须冲洗,成像之后,底片只要见光就会显影。使用这种系统,银行职员只要按一下按钮,屏幕上就可以显出16万个签名。这种系统能把文件缩小到1/40000,也就是说,一本300页的书可以缩拍到一张邮票大小的胶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