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三十六计(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10546300000046

第46章 军争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将;劲者先,罢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军将,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免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一般法则,将帅领受国君的命令,从征集民众、组编军队,直到与敌军列阵对峙,这中间没有比争取有利的先机优势更困难的了。争夺有利条件之所以困难,就在于要把迂回弯曲的道路变为直道捷径,把不利的因素变为有利的因素。所以,设法使敌军的进兵道路变得迂回弯曲,用小利引诱敌人上当而改变行军路线,就能做到我军虽后于敌军出发,却能先于敌军到达战场,占据有利地形。这才是真正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的将帅。

争夺有利条件,既有获得先机之利的可能,也有走向危险局面的可能。如果全军出动,携带所有装备辎重去争夺先机之利,往往无法按时到达预定地域;如果丢下装备辎重去争夺,就会损失装备辎重。因此,让将士卷起盔甲轻装前进,昼夜不停,一天走两天的路程,急行百里去争先机之利,那么,三军的将帅都可能被敌军所俘虏;健壮的士卒先到,疲弱的士卒后到,结果一般是只有十分之一的兵力到达预定的目的地。

用这样的方法,急行五十里去争利,那么,前军的将领就会遭受挫败,兵力也只有一半可以如期到达;同样,急行三十里去争利,也只能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能如期到位。要知道,军队没有装备辎重就会被歼击,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军用物资的储备就必然失败。

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就不能与其结盟;不了解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就不能行军打仗;不利用当地人做向导,就不能得到地利。所以说,用兵打仗得依靠诡诈多变来取胜,根据是否有利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按照分散或集中的方式来变换战术。这样,军队的行动,迅速时像疾风一样急骤,缓慢时像森林一样轻摇不乱,进攻时像烈火一样猛烈,防御时像山岳一样纹丝不动,隐蔽时像浓云满天、不可揣测,运动起来,反应快捷,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掳掠敌国的乡邑,要兵分数路;开拓疆土,要分兵扼守要害之地,权衡利害关系,而后决定行动。只有事先懂得“以迂为直”战术的将帅,才会赢得胜利,这是争夺先机之利的基本原则。

《军政》(古代兵书)中说:作战时,用语言指挥,众人可能听不清楚,所以要设置锣鼓;用动作指挥,众人看不见,所以要设置旌旗。因而夜战多闻锣鼓,昼战多用旌旗。金鼓旌旗的作用,是用来统一军队上下的行动的,全军上下众志成城,那么,勇敢的士卒就不能单独冒进,怯懦的士卒也就不能独自后退。这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

对于敌军,可以使其士气衰落,对于敌军将领,可以使其决心动摇。

一般情况下,刚刚投入战斗时军队的士气饱满旺盛,经过一段时间士气就会逐渐懈怠减弱,最后,士气便完全衰竭,人人思归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士气旺盛、斗志高昂的时候,等到敌人士气低落、衰竭的时候再发起攻击,这是针对士气而用兵的方法。用自己的严整对付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对付敌人的轻躁,这是根据敌军心理而用兵的方法。以我军就近占领阵地来迎战长途跋涉的敌军,以我军的安逸休整来迎战疲劳奔走的敌军,以我军的粮饷充足来迎战饥饿不堪的敌军,这是掌握军队战斗力而用兵的方法;不要去迎击部署周密、旗帜整齐的敌人,不要去进攻阵营雄壮、组织严整的敌人,这是掌握灵活机变而用兵的方法。

因此,用兵的基本原则是:敌人占领高地时不要去仰攻,敌人背靠高地时不要正面攻击,敌人佯装败退时不要跟踪追击,对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贸然攻打,对敌人的诱兵不要理睬,对撤退回国的敌人不要半途阻击,对敌人实行包围时要留下缺口,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指挥作战最基本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