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三十六计(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10546300000035

第35章 空城计

【原文】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译文】

如果兵力空虚,就故意显示出更加空虚的样子,这就使敌方在疑惑之中更加疑惑。在敌强我弱的紧急关头,运用这种奇妙的策略,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

【计名由来】

空城计计名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派魏延率领各路兵马东进,去攻打司马懿,只留万人驻守阳平。司马懿率20万人巧妙地与魏延军错开了道路,顺利地直逼诸葛亮驻地阳平。司马懿军距阳平只有60里时,探马报告说,阳平城中兵少力弱。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懿很快就会打到阳平,而魏延率领的大部队相距已远,救援恐怕是来不及了。守城将士惊惶失措,诸葛亮却表现得从容不迫,他命令军队偃旗息鼓,不准随便走出营帐,又令人大开城门,叫几个老头儿在街上打扫。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办事向来谨慎稳重,此番见城中毫无声响,疑有伏兵,便带领大军撤退。后来,当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使的是空城计时,非常后悔。

空城计是指在交战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力弱的一方面故意显示出自己虚弱不设防的弱点,使敌人反以为自己已有准备,不敢贸然进攻,从而顺利渡过难关的一种计谋。

【古今战例】

叔詹空城退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过令尹成功运用空城计的战例。

公元前666年,楚文王去世。王后息妫是一位倾国倾城的美人,楚文王的弟弟公子元百般讨好嫂嫂,想得到美人的欢心,便在息妫寝宫附近的馆舍中日夜歌舞,奏靡靡之音。息妫知道公子元的用意,不禁感叹道:“我的丈夫文王,不问军事,从未曾向国外扬威,致使声望日下。阿叔身为令尹,不奋发图强,重振国威,却整日沉醉于靡靡之音中,真令人担心!”息妫的话传到公子元耳朵里后,公子元为了炫耀一下楚国的武力,也为了建功立业以讨好嫂嫂,便决定亲自率领大军去攻打邻邦郑国。

郑国兵力远不及楚国。面对来势汹汹的侵略军,郑文公惊惶失措,急忙召集文武官员商讨对策。有人认为郑国根本不是楚国对手,不如纳款讲和,少壮派世子华则主张跟楚国硬拼,只有叔詹沉思不语。郑文公征求叔詹的意见,叔詹平静地说:“以前楚国出兵,从未有过这么大的规模,据我所知,公子元此次出兵,不过是讨好他的嫂嫂,并没有其他目的。待楚兵来犯之时,老臣自有退敌之计。”

不久,楚军先头部队越过市郊,直指皇城。叔詹下令军队统统埋伏在城内,并且大开城门,街上商店照常营业,百姓来来往往,秩序井然,毫无紧张的气氛。楚军先行官见到这番情景,大大出乎意料,认为城中早有防备,是在故意诱敌深入,因此满腹狐疑,不敢贸然杀进皇城,于是下令就地扎营,等候主帅的指示。

公子元率领大部队赶到,听了先行官的报告,也大吃一惊,从高地处向城内眺望,只见城内秩序井然,似有埋伏,心里一阵踌躇。他想到,郑国与齐、宋、鲁有盟约,眼下城内又有埋伏,万一不能取胜,齐、宋、鲁援军一到,前后夹击,楚军失利,自己脸上无光,肯定会让嫂嫂瞧不起的。再说这次出兵,攻城夺地,几天之间就打到了郑国都城,也算是扬了军威。既然讨好嫂嫂、炫耀武力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还是见好就收吧!

于是,公子元连夜班师回国。他怕郑军追击,遂命令所有营帐保持原样,遍插旗子。他摆了一个空城计,疑惑郑兵。

次日一早,叔詹登城遥望楚营,一会儿,便高兴地叫起来:“楚兵已经撤走了。”大家不相信,叔詹指着远处说:“凡是有军队驻扎的营地,必定击鼓壮威,以吓鬼神。你们看那里有飞鸟盘旋,证明已经没有人了。我料定楚军怕齐国援军一到,被内外夹击,因此连夜撤走了,还摆下一座空营计来迷惑我们哩!可惜,公子元会摆空营计,却识不破我的空城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