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三十六计(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10546300000033

第33章 反客为主

【原文】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译文】

借助空隙插足进去,设法扼制它的主力,控制其要害,但这必须要循序渐进。

【计名由来】

本计计名出自何典目前还无统一说法,从现有资料来看,大体有三种可供参考:其一是,据《李卫公问对》载:“臣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其二是,杜牧注《孙子兵法》载:“我为主,敌为客,则绝其粮道,守其归路。若我为客,敌为主,则攻其君主。”其三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写的法正对黄忠讲的一段话:“夏侯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可激励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

从上述三项资料以及前人对本计的按语来看,所谓“反客为主”,从军事上说,重点包含两方面意义:一是对同盟者(包括将要从敌军中争取的同盟者)来说,本来是同盟者为“主”,我为“客”,经过计谋的运用,使我军得以插足其中,并在同盟者中逐渐掌握领导权、支配权,这便是“反客为主”了。二是相对敌军而言,我方实力不够,处于被动地位,是为“客”,这就需运用计谋进行斗争,使我方逐渐变被动为主动,这也是“反客为主”。

【古今战例】

唐高祖智斗李密

隋炀帝大业三年秋,李渊联结突厥,率兵3万从太原出发,打着尊立代王的旗号,兴起义师,进攻关中。大队人马行至贾湖堡处,因遇大雨滂沱,无法行军,只得暂时驻扎下来。这时,李渊接到军报,说是魏公李密领众数十万,历数隋炀帝10大罪状,布告天下,起兵反隋。李渊听知这一消息,不禁大吃一惊,便与儿子李世民商量对策。李世民说道:“李密兵多势大,不宜与之对敌,不如暂且与他联盟,也可使我军免除东顾之忧。”李渊同意了李世民的计谋,即命记室温大雅给李密写信,希望与其结成同盟,共图大业。不久便收到了李密的回信。李密信中言词十分傲慢,虽然表示愿意结为同盟,但自称要当盟主,并要李渊亲自去河内缔结盟约。李渊父子二人看了李密的回信,心中很是不满,但迫于实力相差悬殊,只得忍让。李渊便对李世民说道:“李密狂妄自大,即便订了盟约也未必实行,但我们现在正在进军关中,如果放弃结盟,与他绝交,只会又增加一个敌人。倒不如暂忍一时,先以卑谦之词对他大加颂扬,以稳住他的心,这样就可以利用他为我军阻住河洛一线,牵制隋军,使我军专意西征,岂不是两全其美?待到我军平定关中后,便可据险养威,看着他与隋军鹬蚌相争,而我军坐收渔人之利,岂不更好?!”李世民非常赞成父亲的计谋,于是便再要温大雅给李密写信,大意是说:今天下混乱,亟须有统一之主,您李密功高望重,这统一之主自然非您莫属。我李渊年事已高,对您诚心拥戴,只求您登位之后,仍然封我为唐王就行了……李密收到李渊的复信,满口答应李渊的要求,从此更是狂妄自大。这样,李渊免除了东顾之忧,便一心挥军西进了。一路上,攻霍邑、临汾,直取长安,把13岁的代王侑拥立为皇帝,并且改元义宁。到第二年,隋炀帝被弑,李渊又逼迫代王侑退位,自立为帝,国号为唐。

且说李密自与李渊结盟后,率兵东进,所到之处,攻城掠地,节节胜利,除东都一地被隋将王世充坚守受阻外,其余如永安、义阳、弋阳、齐郡等地,以及赵、魏以南、江淮以北所有揭竿诸军都望风归附。于是,李密继续强攻东都,与王世充作最后决战。这时,唐高祖李渊也派李世民、李建成领兵来到东都,名为援兵,实来争夺地盘。李密进攻,李世民和李建成暗中派兵阻挠,以致东都久攻不下。

俗话说,物极必反。正当李密踌躇满志,决心攻下东都自立为王时,却因他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不听贾润甫、裴仁基与魏征等人的再三忠告,以致接连两次中了王世充的诡计,于东都城下大败而逃,数十万大军只剩下两万人马跟随李密退入关内投奔唐王李渊。当时李密想李渊定会顾念昔日结盟之情和灭隋之功,给自己封以台阁之位,有朝一日自己还能东山再起!可谁知这时已“反客为主”的李渊却只封他一个光禄卿的闲职,另外还赐了一个邢国公的空头爵号,这使得李密大失所望。

且说李密降唐后未得重用,心中很是不满。这一切,李渊都心中有数,但表面上却与李密称兄道弟,并把舅女独孤氏嫁给李密为妻。他是想稳住他的心,可这些并不能满足李密对权利的欲望,没过多久,他就勾结王伯当起兵反唐,结果被唐将彦师打败,全军覆没,李密、王伯当也都被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