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元曲(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10544500000034

第34章 鲜于必仁

鲜于必仁,字去矜,号苦斋,大都(今北京市)人。书法家鲜于枢之子,能传家学。豪爽好客,工词曲,海盐杨梓二子从其受学,传为“海盐腔”(见元姚桐寿《乐效私语》)。现存小令二十九首。

〔越调·寨儿令〕汉子陵①,晋渊明,二人到今香汗青②。

钓叟谁称,农父谁名,去就一般轻③。

五柳庄月朗风清①,七里滩浪稳潮平⑤。

折腰时心已愧⑥,伸脚处梦先惊⑦。

听,千万古圣贤评。

注解:

①汉子陵:指东汉隐士严子陵,即严光,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市)人。隐居垂钓于富春江畔(在今浙江桐庐县境),遗址有严子陵钓台。

②香汗青:指流芳于史册。汗青,指史册。

古代写字在竹简上,先用火炙竹简,让水分蒸发,如出汗一样,干了才书写,不会受虫蛀,称为汗青。后借称史册。

③“钓叟”三句:指严光和陶渊明而言,一个垂钓,一个归耕,不求名利,把出入进退看得很轻淡。去就:去留,进退。

④五柳庄:指陶渊明归隐的住处,因宅边有五株柳树,陶自号五柳先生。见所作《五柳先生传》。

⑤七里滩:

又名严滩、子陵滩。即严子陵隐居垂钓的地方,在浙江富春江畔。

⑥折腰时心已愧: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上司派官员来检查工作,县吏请他拜见,他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辞官求归,赋《归去来辞》以明志。《归去来辞》小序有“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的话。这里是说因违背自己的心愿去做官而感到悔渐。

⑦伸脚处梦先惊:严子陵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是早年同学,他隐居在富春江时,光武帝把他召到京城,晚上与他同床睡觉。他睡熟后把脚伸到光武帝的肚皮上。第二天,观察天文的官员报告:有客星侵犯皇帝的星座,情况紧急。光武帝笑了,说这是我的老朋友严子陵跟我同床睡觉。见《后汉书·严光传》。这里借指生活在帝王身边很不自在,动不动就怕出问题。

〔双调·折桂令〕诸葛武侯①草庐当日楼桑,任虎战中原,龙卧南阳②。

八阵图成,三分国峙,万古鹰扬③。

《出师表》谋谟庙堂④,《梁甫吟》感叹岩廊⑤。

成败难量,五丈秋风,落日苍茫⑥。

注解:

①诸葛武侯:即诸葛亮。曾被三国时蜀汉后主封为武乡侯,故称。

②“草庐”三句:是写刘备当初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正高卧南阳,冷眼旁观天下纷争的局面。草庐:指诸葛亮未出山时隐居的南阳草庐。楼桑:地名,在今河北涿县南二十里。相传为三国蜀汉先主刘备故里,因东南有一株高大的桑树,刘备童年时常与小伙伴在树下游戏,后因称其故以为楼桑里。龙卧南阳:徐庶曾把隐居南阳的诸葛亮比为“卧龙”,劝刘备请他出山。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一说在今湖北襄阳市。

③“八阵”三句:写诸葛亮出山后辅佐刘备打开局面,建立蜀汉政权的丰功伟绩。八阵图:诸葛亮指挥作战时所布置的阵法。《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三分国峙:指诸葛亮辅佐刘备,奠定基业,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前两句化用杜甫《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万古鹰扬:比喻威名万古传扬。《诗经·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赞颂吕尚(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的功绩。鹰扬,喻大展雄才,如鹰之奋飞扬威。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这里化用其意。

④出师表:诸葛亮于建兴五年(227)、六年(228)两次上疏北伐,称前后《出师表》。前表见《三国志》本传,后表见本传注引《汉晋春秋》。谋谟庙堂:指谋划国策。庙堂,朝廷。

⑤梁甫吟:亦作《梁父吟》,乐府楚调曲名。歌词悲凉慷慨,相传为诸葛亮所作。《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岩廊:高峻的廊,喻庙堂、朝廷。《汉书·董仲舒传》

:“盖闻虞舜时,游于岩郎(廊)之上,垂拱无为,而天下太平。”这里是指诸葛亮慷慨悲歌,感叹致君尧舜、治平天下的志向未能实现。

⑥“成败”三句:三国蜀汉建兴十三年(234)春,诸葛亮领兵伐魏,驻屯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斜原口西侧,渭水南岸),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病死于军中。他在《后山师表》中曾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里对诸葛亮的拳拳报国之心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千古遗恨深表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