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病毒
10542900000010

第10章 病毒学的发展历程

人类发现越来越多的病毒,对病毒本质认识的也日益深入,目前对病毒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病毒病害的病原研究阶段与病毒化学和结构研究阶段。

1.病毒病害引起生物学家的注意

就在病毒发现的那一年(1898年),德国两位细菌学家勒夫勒和弗施,发现了口蹄疫病毒;1911年劳斯证实了引起鸡的恶性肿瘤的劳斯肉瘤病毒的存在;19151917年,托特和德爱莱尔,分别发现了噬菌体。通过过滤性试验,人们相继发现了近百种病毒病害,包括流感、骨髓灰质炎、脑炎、狂犬病、兔的黏液瘤、马铃薯花叶病、卷叶病和条斑病、黄瓜花叶病、小麦花叶病等。而且,人们从解决病害观点出发,在机体水平上,研究了病毒感染的症状、传播途径、传播介质以及病毒的繁殖特征。1899年,古巴流行黄热病,细菌学家里德证明,这种病的罪犯确实是伊蚊。接着,日本人高见证明,一种叶蝉会传播水稻矮花病,蚜虫会传播马铃薯退化病。300多年前(1619年),人们就知道的郁金香碎色病,直到1929年才证明是通过蚜虫传播的。这时期,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病毒生物学现象,如一种病毒通过变异,产生致病力强弱不等的毒株。而且同一种病毒的不同毒株彼此间有拮抗,被称为干扰现象。生物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把病植株的汁液,经过处理,注射进动物体内后,动物的血清和病植株的汁液,会产生一种特异的反应。这一发现,给当时人们防治病毒病的启发很大。

那时候,病毒的本质是什么,人类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认为病毒是一种与细菌类似的病原体,所不同的仅在于,病毒必须在生活的细胞内,才能繁殖,再就是病毒体积十分微小,以致在显微镜下,也不能见到,能够通过细菌滤器。所以,那时候人们把病毒称之为“超显微的滤过性病毒”。

2.病毒的化学和结构研究

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意外地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性能竟然可以被胃蛋白酶破坏。在这一现象的启示下,他几乎磨了上吨重的感染花叶病的烟叶,用提酶(一种很复杂的提取特定蛋白质的工艺)的方法,把病毒提纯出来。他得到了一小匙在显微镜下看来是针状结晶的东西,把结晶物放在少量水中,水就出现乳光了,用手指沾一点这样的溶液,在健康烟叶上,摩擦几下,一星期以后,这棵烟草也得了同样类型的花叶病。可见提纯的东西,也含有侵染性的烟草花叶病毒。现在,在美国加州大学原来的斯坦利实验室里,仍然保留着一个标注着“Tob。Mos。”字样的瓶子,其中就盛着当年第一次提纯的烟草花叶病毒(简称TMV),证明这种结晶物质是蛋白质,初步的渗透压和扩散测定表明,这种蛋白质的分子量,高达几百万。其结晶制品的侵染性,依赖于蛋白质的完整性,侵染性,被认为是病毒蛋白质的一种性质。1953年,Stanley 的研究论文,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在论文中,他写道:“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具有自我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它的增殖,需要活体细胞的存在”。在获得TMV结晶之后的将近20年时间里,许多其他病毒,也相继被结晶出来。1955年,Scaffer和Schwerdt,成功地结晶了脊髓灰质炎病毒,这是第一个被结晶出来的动物病毒。然而,在他的结晶工作中,斯坦利并未注意到病毒的含磷组分。1936年,Bawden和Pirie等生化学家,把TMV纯化后,发现了里面有含磷和糖类的组分,它们以核糖核酸的形式存在。通过热变化,这种核酸还可以从病毒粒子中释放出来,不久斯坦利也证实了这一发现。斯坦利和他的同事经过实验证实,其他几种植物病毒的核酸,也能从它的核蛋白中提取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