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教师肯用心深入分析自己的工作,他就不能产生对学生的知识状况与自己的教育素养之间的因果联系作出解释的意图。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分析,必然会促使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过程中,他认为是在那个场合能起最重要作用的某个方面,促使他考察分析事实,研读教育学和教学法书籍。这样就开始了教育创造活动的高级阶段——实践与科研成分的结合,经过一年、两年、三年之后,教师便能在理论讨论会或校务会议上做报告了。
——摘自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第82页
真是如此,不管是教学,还是管理,还是生活。只有当教师肯于用心地分析和面对自己的工作,着重于自己的工作时,教师才能关注于某项工作。上课是这样,备课是这样,作业批改、辅导学生,甚至是一次教研活动也是这样。我曾两周一次参加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发现,当教师在乎这次机会时,便认真准备,深思熟虑。所有的内容便精彩、闪亮,知识点宽广,信息资料多,表达准确,让人悦目。如我校“教师之星”之一的苟老师在10月18日设计的八年级《物理》“尺度及其测量”一课时的讲义,是一份能够起到示范样板作用的好教案。讲义中,用词术语规范精当,重点难点是什么,教师定位十分准确。针对对于知识点多而碎的情况,教师巧思精构,设计成三个模块——“时间的测量,长度的测量,误差”,看起来清晰、整齐。在学习方法上,通过听、说、探究、回顾、寻找、尝试、实验、比较、归纳、联想等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特别是在“测量硬币直径周长”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用四种方法测量,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提升了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技能,突破了难点。教法上,教师或启或发,或拨或引或讲,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十分注重细节的强调,如长度单位中的“微米”,是用希腊字母表示,而不是用英文字母表示,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示范性。教案到手后人人都可以操作来上课,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反之,有些教师教案的设计,则自说自话,敷衍了事,如果没有主备人的串讲,则其他人看不出头绪和眉目,二者实在是相差甚远。
我们不容许使教师的独立研究工作变成写官样文章。尽可能少让教师拟计划、写教案,不让他做任何书面总结,这已成为我校工作常规。教师需要有空余时间去思考科学的新成果,充实自己的知识,总结已有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