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峡县“三疑三探”团队的精干教师来了,如一阵风,来得猛,刮得凶,痛快淋漓,搅人心扉。
要打胜仗,队伍很关键。以杨文普为代表的五人专家讲课团的讲课和报告,再一次证明了教师素质在新课改中的核心地位。
沉下心来,搜集讲师团课堂及讲座中的花絮,都给我们哪些至深的启示呢?
一、相信孩子,再相信孩子,永远要相信孩子,他们真的能行。
听课的空儿,我坐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主创人杨文普的身旁,与他闲聊起来。我们认为,平时的课堂老师放不开的主要原因,还是不相信孩子。“不相信”的意识,禁锢了老师的手脚和思维。不相信孩子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相信孩子会教孩子,不相信孩子会自己学习。由于不相信,便导致了不敢为,或者是小心谨慎,不敢有大作为。不敢有大作为,便没有连贯性,没有连贯性,便没有效率。
所以说,教师头脑中首先要有这样的观念:孩子能行,只要你放手,只要你引导得法,只要你去帮助,他们总是能够成功。
二、鼓励,肯定,给孩子们永远的自信。
怎样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呢?教师创设的语境、氛围、手段至关重要。在专家团的讲课上,有一个共性的做法,就是当孩子们提出问题时,不管其是否有价值,老师都要真诚地、耐心地去评价、肯定或激励,从而调动他们提问的热情。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的中心距离不管有多远,教师都要认真地去评价、引导、迁移、整理、点拨,让其思维的方向渐渐向教学的中心区域靠近。试想,当一个个小手举起来,一点点冒着火光的语句如种子破土而出时,是多么希望得到阳光的呵护和浸润啊!这种热切的期盼毫不逊色于火箭即将升空的倒计时,足球场上万众瞩目即将飞进球门的点球大战之前奏。当学生的问题被教师采纳并将其标志着版权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的时候,不仅是对出版人的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其他学生的激励和唤醒。
所以说,学生有没有问题意识,教师的态度、评价、激励之手段,至关重要。
三、忘我,投入,和孩子们大融合。
只有将孩子的心吸引到所学的这门功课上来,你才会取得成功,而这一点,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这样的要求,对于教师是苛刻而挑剔的,但为了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教师必须要有这方面的准备和作为。新教师、新面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面孔、老教师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新鲜依旧、激情永驻呢?我想,除了教师首先要有火一样的热情,走进课堂像疯子一样作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以最基本的尊重、期待、认可和帮助。在课堂内,教师要将话语权更多地留给学生,特别是那些不同程度的学生。不留下一片空白,不留下一个死角,不放过任何一次契机,让所以孩子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真诚,而乐于作为,并敢于作为而听到自己生长的声音。
四、反思,进步,再反思,再进步。
下午执教的赵老师,其反思精神很值得我们仰望和学习。他在课后的反思中说,我在课上还没有做到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有些赶课的盲目。在学生编题环节,有很多的精彩,有些甚至出乎教师的想象,而我又没有完全将这些精彩放给全班同学去做,这至少有些遗憾。我想,这样的反思,是真正为学生着想,为课堂的生命着想,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想,为学生的创造性着想,为学生的成长着想。这样的反思体现了教师的大境界,大胸怀,大手笔,大思考,而不是看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得失与效率,是真正意义上的为教育负责,为学生成长负责,值得我们借鉴、定格和效仿。
无须言更多,专家团队们给我们的启示实在是言不胜数。在今后的教育场景中,要想学生有为,要想课堂有为,须先自己有为。而这一切,关键就是要相信学生,激励学生,大胆融合,反思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