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10541300000009

第9章 孩子,你是不是可以这样?

个体案例

快乐的时间总是过的很快,妈咪的一个下午就在观看毛毛的玩耍中愉快的度过了。

别看毛毛只有5岁,可他已经懂得怎么逗妈咪开心了,他会拿着小汽车说:“小汽车,你要乖,你要带妈咪去厕所。”

去厕所会用汽车吗?毛毛的童言无忌总会让妈咪忍俊不禁,“噗嗤”一声笑出来。毛毛看着妈咪乐了,玩的就更起劲了……

糟糕!妈咪发现自己跟毛毛一样玩的太疯了,竟然忘记了准备晚餐,眼看毛毛的爹地就要回家了。

“快,毛毛,收拾玩具,妈咪要做饭去了。”妈咪慌里慌张的招呼毛毛。

“毛毛还没玩够呢,小动物们还没休息呢……”毛毛依然躺在地板上跟公仔对话。

“快点收拾你的玩具!不听话妈咪就不喜欢你了!”妈咪从厨房回来,看到毛毛还埋在玩具堆里,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焦急,冲着毛毛大声的呵斥起来。

毛毛诧异的看了看妈咪,嘴里还嘟囔着:“妈咪凶我!妈咪不喜欢我!”然后,毛毛飞一般的冲回了自己的房间,“嘭!”的一下关上了门。任凭妈咪怎么哄,怎么敲,也不愿意出来了。

案例分析

当你正在兴致勃勃的观看某个电视节目的时候,突然,有人走过来不由分说的关了电视,然后对你批评一通。就算这个时间你确实不该待在电视机前,这人说的也在理,可你会心甘情愿的接受批评吗?怕是心中的怒火已经让你想挥动拳头了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很多知书达理的父母,却总是做类似这样大煞风景的事情,所以孩子才不愿意听话。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跟上自己的节奏,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习惯或不经意的使用下达命令的方式,高高在上的指挥孩子。

“不行!”

“不可以!”

“快点!”

“别出去!”

这样的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是一个气急败坏的“怪物”,难怪父母让孩子东,孩子偏就往西;父母让孩子这样,孩子偏就不这样……追根溯源,不是孩子太调皮,而是父母用错了“芝麻开门”的暗号,孩子的心门没有打开,倒是用坏了不少“钥匙”——父母捶胸顿足,孩子倍受折磨。

父母如果能换个角度,换种语气,让孩子从言语中感知到父母的要求是处于对他的考虑,是为他着想。例如妈咪对毛毛说:“宝贝,你看爹地快回来了,如果不收拾好玩具,爹地万一摔倒了怎么办?”或者说:“宝贝,妈咪要去做饭了,你能不能帮忙把玩具收拾好呢?”

摒弃了含有警告、责备、拒绝、命令等不友好的词语后,父母的话在孩子听来,就是建议和指导,是为了他们好,孩子一般都会欣然接受,自然不会再跟父母对着干了。

亲子指导

父母在给孩子提出建议的时候,还有一些小技巧,能让建议的表达更具有指导意义,也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语言要简单明了,孩子要听的懂。

跟孩子讲“有爱”和“善心”的大道理,不如建议孩子:“你想跟小伙伴们玩吗?那你要是不让别人玩你的玩具,别人也不会让你玩,你说是不是?”“小朋友要是打了你,你还愿意跟他玩吗?”

蹲下来,跟孩子的视线持平。

居高临下的姿态,会让孩子有不被重视的自卑感。父母不妨蹲下来,或者坐在沙发上,跟孩子“平等”对话。

注视孩子的眼睛。

说话的时候不看别人的眼睛,是不礼貌的表现。既然父母要尊重孩子,就请把手里的事情先放下来,注视孩子的眼睛,告诉他你的建议和指导吧。否则孩子把你从厨房或是书房传来的话当耳旁风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点肢体语言。

孩子逐渐长大了,很多父母认为再跟孩子保持亲密的肢体接触,会让孩子变的娇气。其实不然,当你把孩子搂在怀里,告诉他:“瞧,你乱发脾气的样子真的吓坏我了。”“别怕,有爹地在这里陪着你呢。”往往比单纯的语言更奏效。

评价孩子的错误也要有建议。

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在为孩子指出错误的同时,千万别忘记告诉他什么是对的,重复错误有时候会加深孩子对错误的印象,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比如用稍微严厉的语气告诉孩子:“这根本就不像是你做的,你能告诉我怎么回事吗?”“我希望你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我想你应该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