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案例
安安哭了,哭的撕心裂肺,听的妈咪和爹地都揪心。
安安刚才跟着妈咪出门,一到街边,就目睹了邻居家的猫被车撞死的惨状。安安先是一愣,然后想跑过去看猫,妈咪拉住了安安,告诉他:“猫猫已经死了,到处是血,你别过去了。”“死了?”安安茫然的重复着这个词,然后就放声大哭了起来,无论妈咪怎么安慰他,都没有效果。
“猫猫不是你养的,你不该难过啊。”妈咪理智的说,安安哭;
“安安是个男孩子,不该随便掉眼泪的哦。”妈咪悄悄的说,安安还是哭;
“给安安买气球好不好?”妈咪想转移安安的注意力,可安安对此无动于衷,继续哭。
妈咪没辙了,只好拉着安安回家了,以为爹地能想办法让安安停止哭泣。
“他要哭就哭吧,等他哭累了就好了。”爹地面对哭的一抽一抽的安安,竟也不知所措。
安安的小身体里放佛有个永动机,不停的给他能量,让他的泪水不间断的溢出,对此,妈咪和爹地除了心烦,也是毫无对策。
案例分析
人类的情绪是很复杂且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要想说明白自己的感受,有时候是相当困难的。
安安因为猫猫的死而感到了悲伤,而“悲伤”这个词他可能并不了解,更别提如何去表达或是控制了,所以他只能通过哭泣来释放这种情绪。
妈咪置身事外的安慰,爹地听任安安肆意宣泄情绪,可以说,这两种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
人生活在社会中,很多时候就是依靠微妙的情绪感知来与他人互动的。父母则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认知他的感受,他的情绪,并且教会他控制某些情绪的表达,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好的融入社会,与他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安安哭泣的时候,妈咪给他一个拥抱,告诉他:“妈咪知道安安心里很难受,很悲伤。因为猫猫不在了。”这种旁白式的解释,可以让安安知道此刻自己心里的难以名状的感受,就叫做“悲伤”。这个时候,安安有可能还没有停止哭泣,妈咪可以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安安是因为悲伤才哭的,那怎么样做才能让安安不再悲伤呢?看着安安哭,妈咪也难受啊……”
明白了自己感知的来龙去脉以后,孩子往往会听从父母的指导,开始掌控情绪,而不是处于“失控”的状态中不能自拔。
亲子指导
正确的描述感受
孩子的感受很细腻也很复杂,有时候很难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时候父母要耐心的听孩子说,然后针对其中的一些感受进行正确的解释,帮助孩子明白自己的感受,同时体谅他人的感受。
比如宝宝告诉妈咪:“小强真讨厌,他抢了我的气球,我真想咬他!”妈咪就该告诉宝宝:“因为小强抢了你的气球,所以你很生气,对不对?如果你咬了他,他也会很生气哦。”
在游戏和故事中重复感受
孩子是通过游戏来体验成人世界的,因为在游戏里,孩子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感知属于他人的情绪;在故事里,孩子也可以通过想象来丰富自己的感知。这种不断的重复体验,可以让孩子调节自己的感知,进而学会掌控。
当过家家的时候,孩子扮演的妈咪要送“生病”的芭比娃娃去打针,此刻的孩子也体验到妈咪的焦急,会连续的用语言和肢体语言安抚芭比娃娃:“不要怕哦……”
父母进行示范
父母是孩子的最佳榜样,所以在家的时候,父母不妨也跟孩子讨论一下自己的喜怒哀乐,让孩子知道感知的多样化,并且从父母的身上积累经验。久而久之,当孩子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他们会不自觉的模仿家长的行为,来控制某些不良的情绪。
如果父母愿意与孩子分享和分担自己的感知,那么反过来,当孩子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情绪困扰的时候,也更乐于向父母求助。
爹地下班后心情不好,于是跟儿子说:“瞧,今天我心情糟透了,我们吃晚饭去打球吧。”儿子就会间接的知道体育活动可以让人心情愉快起来,等下次他遇到同样的心情低谷,也会如此排遣。
鼓励孩子多交往
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是最佳的实践途径。孩子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感知,尤其是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孩子因此学会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并且了解他人的感情需要。
所以,当孩子与小伙伴出现小摩擦的时候,父母不必太多干涉,应该顺其自然,让孩子自己学会去长大。相反,父母对于孩子交往的问题干预太多,会让孩子有依赖感而变的不合群,因为他不懂得该如何自己解决与他人之间出现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