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10541300000018

第18章 妈咪vs那个谁

个体案例

鹏鹏的家里来了客人,鹏鹏正在和小狗玩,于是没有主动上前打招呼,被妈咪喊到后才极不情愿的叫了一声“叔叔好。”客人从包里拿出了一个变形金刚的玩具,鹏鹏一看就乐了,连谢谢都没有说,接过玩具就跑开了。

妈咪没有当着客人的面指责鹏鹏,而是面有愧疚的对客人说:“对不起,孩子太高兴了,忘记给您道谢了,我带鹏鹏给您说声谢谢。”

鹏鹏听到了妈咪的话,一边玩着变形金刚,一边头也不抬的学妈咪:“鹏鹏给您说声谢谢!”

“鹏鹏已经7岁了,在学校里学了不少礼貌用语了。说谢谢的时候,你是不是忘记了什么啊?”妈咪提示鹏鹏。

鹏鹏抬起头来,看了看妈咪,又看了看叔叔,最后想了一下,放下了手里的玩具,走到客人面前,鞠了一个90度的躬,说:“谢谢叔叔!”

这个煞有介事的鞠躬和大声的道谢,立刻就把客人给逗乐了:“哈哈,鹏鹏真有礼貌!”

妈咪朝鹏鹏递过一个赞许的微笑……

案例分析

没有礼貌,举止粗俗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可以说,学习礼貌和修养,是一个人迈出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所以每个父母都在孩子刚开始说话的时候,就在教孩子礼貌用语。

只是会说“谢谢。”“请。”“对不起。”就够了吗?

从行为学角度来说,一个人良好的修养是一种习惯,而习惯主要是靠后天的环境一点一滴熏陶出来的。也就是说,只有父母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文明的举止,才能给孩子创造出“土壤”,文明的种子才能在孩子的心中发芽,长大以后,孩子会把这种从家庭中培养出的习惯运用到其自身的待人接物上。

什么是习惯?就是自然而然的做,不做就不舒服。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鹏鹏的妈咪对于其不礼貌行为大为光火,当着客人的面就指责鹏鹏,说他不懂礼貌,用粗暴的方式强迫鹏鹏说谢谢。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鹏鹏会心有怨恨,心不甘情不愿的说出“谢谢。”两个字。但这是礼貌吗?这是修养吗?这是家庭教育吗?这是父母该对孩子进行的礼貌指导吗?

不是!

父母在怒火上来的一瞬间,已经是缺乏修养的表现了,那么以这样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怎么可能有良好的修养。

很多时候,父母就是这样一边告诉孩子,你要懂礼貌,你要怎么怎么样,而与此同时,父母却在用另外一种完全相反的方式给孩子做榜样。你说孩子是该听话呢?还是该跟着父母的身教学习呢?

孩子在6岁以前,语言能力有限,对于来自父母的道德说教也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但是,这个时候的孩子模仿能力出奇的好,父母举止和修养会深深的烙在孩子的心中,成为其日后的行为准则。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其实在学龄前已经被“倒模成型”了。

身为父母,应该时刻警惕自己的言行和举止,因为你的身边有一双无邪的眼睛时刻注视着你。

亲子指导

故事和游戏

简单的说教乏味且不适合孩子,不如拿出童话故事,让故事情节告诉孩子,懂礼貌的小朋友是如何获得更多帮助的。也可以通过自编的故事寓教于乐,或者跟孩子讨论一下故事里的情节,帮助孩子分辨道德是非。游戏的好处在于帮助孩子进行“情景再现”,重复和强化好习惯。比如让孩子跟玩具对话,频繁使用礼貌用语。

需要注意的是,最好不要用寓言式的恐吓来教孩子必须懂礼貌,而是通过故事和游戏告诉孩子,懂礼貌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孩子自己更受欢迎。

鼓励和赞美

孩子对于刚刚学会的文明举止不见得就记忆犹新,如果忘记了打招呼或是道谢,父母应该耐心的提醒孩子,或者用“孩子忘记了,我帮他给您……”的方式暗示孩子。如果孩子主动打招呼,或是做的很好,父母应该立刻给予口头上的赞美“宝贝真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大家都喜欢你,对不对?”

最忌讳在孩子忘记礼貌的时候,父母先失态。孩子会因此关注父母情绪上的失控,而忘记自身的错误。

言传和身教

说十遍,不如做一遍。

父母之间最好能相敬如宾,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对孩子粗鲁,孩子就会变的不文明;父母之间恶语相加,孩子的脏话也会随口就来。

闯红灯、不给老人让座、不尊重公共道德、不排队、乱倒垃圾等等,有这些习惯的父母最好先改掉自己的不文明,才能有资格教育孩子。

如果父母不慎出现了“违规”,在孩子的面前说了脏话或是动了手,被孩子指出来,就应该向孩子道歉“爹地刚才做错了,对不起!你知道那样做是错的,对吗?”

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了

孩子与他人对话的时候心不在焉,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孩子在幼稚园打人……孩子一旦出现了不礼貌没修养的问题。父母应该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了,比如“妈咪背对着你说话,你觉得舒服吗?”“你要知道,公共场合是大家的,你哭闹会影响别人工作,好比你在幼稚园睡觉,有小朋友哭,你心里一定不高兴吧?”“被打了,你是什么感觉呢?”

任何时候,孩子只有心服口服的时候,才能反省自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