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案例
勇勇的模仿能力很强,经常为爹地和妈咪表演一些自己“学”来的声音,比如小狗、小猫、汽车喇叭……甚至是电视上的广告音乐也被勇勇模仿的惟妙惟肖。
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喜欢表现的勇勇立刻凑上前去“演唱”,没想到勇勇唱出来的竟是一段哀乐,而且没有走调,这让在场的客人感到哭笑不得,勇勇的爹地感到非常的尴尬,又不好当着外人呵斥孩子,于是半自嘲半挖苦的对勇勇说:“我的儿子真聪明啊?你学点好的行不行?”
“勇勇聪明?”孩子重复着爹地的话,又歪着脑袋望着爹地不自然的眼神,看到客人们都面带微笑的对着自己,勇勇继续哼着上周从电视里听来的乐曲,他觉得挺好听的嘛。
“回你房间去,别在这里‘人来疯’!这孩子听不懂人话。”爹地终于暴发了,扬起了手掌吓唬勇勇。
“勇勇聪明嘛,为什么要打勇勇?”勇勇搞不清楚爹地为什么发火,眼睛里充满了委屈的泪水。
案例分析
讽刺和挖苦的语言往往含有敌对情绪,用的不好很可能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尤其是父母对孩子说挖苦的话,太小的孩子只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所以根本不知道父母是在说“反话”,于是也就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父母一动怒,孩子就会感到父母的语言和行为不相符,是很不讲道理的。
勇勇只从爹地的语言里听到赞美——聪明,所以不明白为什么爹地会发怒,因此才会感到委屈。
稍微大一点的孩子确实能理解父母的“言外之意”,而讽刺和挖苦所暗含的“鄙视”、“轻视”、“瞧不起”等负面的情感也会像利剑一样穿透孩子原本稚嫩的内心,孩子会因此而变的疏远父母,甚至憎恨父母。
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挖苦并不能起到任何积极的意义,既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也不能让孩子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只能成为亲子交流中的沟壑,难以逾越。
虽然有的父母的初衷是想警告孩子,或是想表现出那么一点幽默感,而孩子很可能对此一无所知。长期受到父母挖苦的孩子,心理因此也会变的扭曲,会丧失自信心,长大以后也会习惯性的折射出父母的言行,变成一个说话尖酸刻薄的人,未来的人际关系可想而知。
亲子指导
很多父母对自己是否经常挖苦孩子并不自知,那么不妨做个测试,看看你到底是不是在经常用“冷暴力”在伤害孩子:
1.明明告诉过孩子某项事物危险,孩子还是不听话,并且受伤了,你会说“活该!”吗?
2.孩子在学校受到老师批评了,你的第一反应是肯定是孩子自讨苦吃吗?
3.你会经常告诉孩子“瞧瞧某某,你要是学学他就好了。”吗?
4.你会因为孩子成绩不佳,而怀疑孩子的智商有问题吗?
5.孩子玩火,你会说“不烧到你,你就不知道厉害!”吗?
6.孩子异想天开的时候,你会打击他吗?
7.犯了错误,孩子向父母道歉的时候,你会说“瞧你干的好事!”吗?
8.你会因为孩子懒惰而讥笑他吗?
9.你会因为孩子的外表,比如过胖或过瘦等来给他起外号吗?
10.孩子出了一点小问题,你会夸大其词的指责他吗?
如果以上的10个问题中,父母回答2个以上的“是”,那么就说明孩子正在以加速度的方式逃离你的“管教”,虽然父母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学好,可是这种错误的语言已经让孩子受不了了。
父母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最容易挖苦自己的孩子。
一是因为孩子让自己感到丢脸,信心受到了打击,于是采取讽刺或是挖苦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让孩子感到难受,以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
改正建议:改变因孩子的错误而蒙羞的观念,孩子就是孩子,出现错误是好事,起码能让父母知道问题在哪里。先不忙着讥笑孩子,应该先帮助孩子知道错误,告诉孩子改正的方法,这样才能彻底杜绝再次出现的“难堪”。
二是父母本身就是不自信的人,往往愿意通过自嘲或是讥笑孩子,来获得心理的平衡——我就是这样糟糕,所以我的孩子也应如此;
改正建议:自信心是可以助人努力和奋进的动力。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自卑不上进的人,那么父母就应该放弃以打击孩子为乐趣的习惯。所以下次孩子哪怕取得一点的进步,父母都应该由衷的表示出自己的肯定“真不错!加油!”而非“你能……,太阳就从西边出来。”
三是逃避责任的习惯,这种父母一旦孩子出了问题,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习惯于把责任推卸在孩子自身身上,通过挖苦孩子,才能感到如释重负。
改正建议:如果不想自己孩子成为一个不负责的人,那么父母就应该起表率作用,正视孩子的错误,反思自己的教育失误。而不是用一句“你瞧你那个样子……”来把孩子推的更远,错的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