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的俗名甲鱼、水鱼或团鱼,是23种淡水肉食性龟鳖类的总称。鳖类和龟类在外形上十分相似,但其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存在着差异。鳖的身体呈椭圆形,比龟类更扁,通常背际和四肢呈暗绿色,头颈和四肢可以伸缩。鳖科以亚洲分布为中心,少数分布在非洲和北美洲,而澳大利亚仅有化石。
鳖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主要食物有小鱼、小虾、螺、蚌、水生昆虫、蚯蚓、动物内脏等,同时也吃蔬菜、草类、瓜果等。在食物不足时,同类可互相残食。人类在饲养鳖时,切记不可将不同种类的鳖混养在同一个水池,而应该进行分类饲养,以免鳖互相残食,造成损失。鳖很贪食但也耐饿,它能将食物转化成能量贮存在体内。一次进食后的很长时间内不吃东西,鳖也不会死亡。鳖是一种变温动物,对周围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外界温度降至15℃以下时,鳖便开始停食,潜伏在水底泥沙中进行冬眠,冬眠期长达半年之久。鳖的生活习性可归纳为“三喜三怕”,即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
在自然温度条件下,鳖生长4~5龄时才可达到性成熟。水温达到20℃以上时,开始发情交配。一次交配,多次产卵。鳖的产卵方式为掘洞产卵,产后用沙土埋上,因此在池周要设沙土质的产卵场。
鳖类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在中国很早以前的记载中就有“鳖可补痨伤,壮阳气,大补阴之不足”,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滋补的营养保健品。其营养价值得到世人公认,是水产品之珍品,高档酒宴之佳肴,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它不但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而且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滋补珍品。现代科学认为,鳖类所含的营养成分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有养颜美容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目前,鳖的来源很多,除原产于我国大陆的鳖品种之外,台湾省以及泰国、越南、孟加拉、马来西亚、美国都有出产。国内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中华鳖
中华鳖也叫甲鱼、元鱼、王八等。在我国广泛分布,除新疆、西藏和青海外,其他各省均产。国外分布于越南,人们还将它引入到了日本、夏威夷群岛和帝汶岛。
中华鳖形似龟,体近圆形,比较扁薄;身体暗绿色,无黑斑,无疣粒;腹部灰白,有的鳖呈黄色,颈部无瘰疣;背甲暗绿色或黄褐色,周边为肥厚的结缔组织,俗称“裙边”;尾部较短,四肢扁平,后肢比前肢发达;前后肢各有5趾,趾间有蹼;内侧3趾有锋利的爪。四肢均可缩入甲壳内。
中华鳖属爬行冷血动物,生活在江河、湖沼、池塘、水库等水流平缓、鱼虾丰富的淡水水域,也常出没于大山溪中。在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的水岸边活动较频繁,有时上岸但不能离水源太远。它能在陆地上爬行、攀登,也能在水中自由游泳,喜欢晒太阳或乘凉风。
2.泰国鳖
泰国鳖是一种与中华鳖很相似的种类。泰国鳖背部颜色暗灰,光滑,腹部乳白色或微红色,行动迟缓,不咬人,一般个头较小且均匀。泰国鳖的壳捏上去会感到比中华鳖软的壳。
我国引进许多泰国鳖苗,每年大约有4000万~5000万只,其亲本情况不明,但形态、外貌和习性与泰国鳖相似,暂称泰国鳖为宜。在生产中,有些泰国鳖是带病的,死亡率较高,尽管其价格较便宜,但在养殖中因发病死亡产生的负面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购苗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3.沙鳖
沙鳖个体较小,生长缓慢,初步研究认为它可能是中华鳖的变异品种,也可能是一种杂交品种。沙鳖产于湖南一带水域,外貌特征为背面深绿、较黑,背部隆起,腹部为黄色。商品鳖味道差,在养殖过程中易染疾病,不宜作为养殖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