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龙蜈蚣(wú gōng)
蜈蚣又名百脚虫、百足虫,是多足类陆生动物,全世界有3000?5000种。其体形构造大致相同,身体分头与躯干两部分,有许多体节,每一个体节具有一对结构相似的步足,末端有爪,适于在山地迅速爬行。蜈蚣都是有毒的,毒性强弱因种类及个体大小而异。蜈蚣头部第一对步足变化成为三角形的颚(è)足,称颚牙,前端尖锐,为钩状,内通毒腺,能分泌(mì)毒汁。蜈蚣的个体大小有很大的悬殊。如分布在南美洲的一种蜈蚣,个体甚小,它的体长仅为0.48厘米,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黑蚂蚁,这是已知蜈蚣中最小的一种。
当蜈蚣受到敌人的威胁时,它们会发射出有毒的烟雾。这种烟雾经过化验证实,原来是一种氰(qīng)化氢的有毒气体。
虽然这种全身有毒的“百足虫”,会使人产生恐惧的心理,但是它不仅在医药上却能起解毒的作用(主治肿毒瘰疬(luǒlì)和蛇咬伤等病症),而且在印第安人那里,蜈蚣成为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所以,我们对待蜈蚣也不要一味排斥。
2.世界上最大的蜈蚣
世界上最大的蜈蚣是产在拉丁美洲牙买加的一种热带蜈蚣。这种蜈蚣全身长着180对足,最长的足可达26厘米。扁平长条形的身体,最长的可达1米多。头部是红褐(hè)色。这种热带蜈蚣喜欢生活在山溪潮湿阴暗的岩石洞内,夜间出洞捕食老鼠和壁虎之类的小动物。一旦发现猎物,飞速爬行,以自身扁长的身体将猎物包围,形成一个椭圆形,把猎物围困起来再一点点刺死,然后便可饱餐一顿。
3.生性温和的海蜈蚣
海蜈蚣生长在东南沿海岸浅海上,以穴居为主。主要食物是海藻海草,有时会吃一些小虾小鱼和小型蠕生动物。
海蜈蚣生性胆小温和,而且身体也没有毒更没有攻击性,外表上很像蜈蚣,但海蜈蚣的脚很短,靠这些短脚来蠕动。由于胆小的缘故,海蜈蚣只要一发现有一点点小的动静便缩入洞穴中,海蜈蚣的洞穴往往是一块中性硬土,水分相当充足,洞里很清澈,深度一般为1米左右,一般是垂直90°的。
成年的海蜈蚣的体长有近一米多,血液和分泌物都是通红通红的,食道有反毛。在海蜈蚣的种类中,其中有一种海蜈蚣可以食用,味道极为鲜美。
4.千足虫
蜈蚣号称百足虫,但世界上还有一种号称“千足虫”的家伙。千足虫又称马陆,是一种陆生节肢动物。全球共有1万多个品种。马陆的体形呈圆筒形或长扁形,身体分成头和躯干两部分,头上长有一对粗短的触角;躯干由许多体节构成,多的可达几百节。除去第一节无足和第2?4节是每节一对足外,其余每节有两对足,所以号称“千足虫”。
千足虫以群体性活动为主,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枯枝落叶堆中或瓦砾石块下。千足虫行动很缓慢,行走时左右两侧足同时行动,前后足依次前进,呈波浪式运动。
千足虫专吃落叶、腐殖质,可以说是纯粹的素食主义者;也有少数种类吃植物的幼芽嫩根,是农业上的害虫。
也许大家对千足虫了解不多。千足虫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这么多足的。刚出生的千足虫幼虫只有7节,蜕皮一次增至11节,有7对足;二次蜕皮后增至15节,有十五对足;经过几次变态发育后,体节逐渐增多,足也就随之增加,直到成体之后才会有很多的足。
千足虫不会蜇人,也没有毒颚,但照样有自身防御的武器和本领。当它一受触动,就会立即蜷缩成一团,静止不动,或顺势滚到别处,等危险过了才慢慢伸展开来开始爬走。另外在千足虫体节上有臭腺,能分泌一种有毒臭液,气味很难闻,使得家禽和鸟类都不敢靠近,从而也伤害不了它。虽然千足虫不咬人,但触摸摆弄它时,可分泌出能引起局部刺激的毒素。严重的话,皮肤上会出现明显的红斑,疱疹和坏死,所以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千足虫。
但是马陆也可入药,有去除毒痈,消除皮肤红肿之功效。关于马陆的成语: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里的百足之虫指的就是马陆)
5.香油小偷——蚰蜒(yóu yán)
蚰蜒古时称“草鞋虫”,现在俗称“钱串子”。还有的地方叫“香油虫”。蚰蜒体短而扁,身体的颜色是灰白色或棕黄色,全身分十五节,每节有很长的足一对,最后一对足最长。触角长毒颚很大,行动敏捷。喜欢生活在房屋内外的阴暗潮湿处,捕食蚊蛾等小动物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
蚰蜒体长在25毫米左右、爬行时每对足很协调,遇惊扰马上就会逃脱,它们的足很容易脱落,这也是它们如果不小心被捉到的时候,靠脱落足来逃跑的一种好办法。蚰蜒头部后面有一个环节、有一对钩状颚足,颚足末端成爪状,爪的顶端有毒腺开口,能分泌毒液,触及人体皮肤后即可致局部疱疹,令人刺痛难受。
蚰蜒,属于代谢较低、生长缓慢、繁殖能力差而寿命很长的物种。种类颇多,我国常见的大蚰蜒或称花蚰蜒,分布在南方各省。蚰蜒多在夏秋季节活动,爬行速度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