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五彩蝴蝶的优雅翻飞、蜻蜓的矫健身影、蟋蟀的尽兴弹琴、蝉儿的狂热歌唱。与我们人类一样,昆虫也在属于它们自己的乐园里不停地说着话,唱着歌,跳着舞。可以说,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黄蜂、蜘蛛、蝴蝶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既然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如此密切,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昆虫世界吧!
1.昆虫的特征
世界上约有100万种昆虫,每年还陆续发现0.5万~1万新种,约占动物界种数的80%。昆虫的成虫都是有繁殖能力的昆虫,它们都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身体分成头、胸、腹3个部分;胸部有6条腿;胸部有4个翅膀(也有的没有翅膀);头的上端有两根触角;头部有两个复眼,也有的是单眼。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现在我们重温前文的昆虫歌谣:
体分三段头胸腹,
两对翅膀三对足。
一对触须生头部,
骨骼全部在体表。
一年四季多变态,
遍布全球旺家族。
依据上面这首歌谣就能轻松认定苍蝇、蚊子都是昆虫,蟑螂也是。但是蜘蛛不是昆虫,因为蜘蛛有8条腿,身体还不是分三段。那么蜻蜓是不是昆虫呢?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2.最原始的昆虫——原尾虫
昆虫在地球历史上出现得很早,早在3.5亿年前就有最原始的昆虫出现。最早出现的是原尾虫,是一些白色或者黄白色的小虫,最大的个体体积只有两毫米左右。它们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一般在石块、砖瓦块和草根下,都会见到它们。
原尾虫没有翅膀,也没有眼睛,更没有触角,它们经常会把第一对足高抬在头的前方,代做触角的功能。原尾虫的特征和其他昆虫的特征很不同,这也是它的原始性的体现。
3.现存最古老的昆虫——蟑螂
蟑螂是我们居家生活中常见的害虫,这种扁平的小虫子在厨房中、衣柜里到处作恶。那蟑螂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昆虫呢?它是怎么进化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呢?在这一节里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生命力超强的小家伙。
早在距今石炭纪时期(3.6亿~2.8亿年前),气候温和,食物丰富。地球上的昆虫快速地发展,蟑螂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在当时还是一种很占优势的飞行动物。古代的蟑螂和现在我们见到的蟑螂差别不是很大,都有两对翅膀,会扑动翅膀做作距离的飞行,属于昆虫家族中名副其实的“长老”。
蟑螂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真是随处可见,不过几乎没有人对它们怀有好感。在现存的各类文献中,蟑螂被视为一种对人类生存十分有害,并必须消灭的害虫。但根据近年生物学家的研究,蟑螂是一种很爱清洁的昆虫,专门清除环境中的垃圾。日常家居中出现蟑螂其实是环境状况恶化的警号。假若居住环境清洁,蟑螂就没有生存的空间。
在汉语各地方言里蟑螂的各种称呼很有意思,例如中国湖北叫它做“灶马子”,川渝两地称“偷油婆”,香港则叫做蟑螂为“小强”。“小强”这一称呼是因为在周星驰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一幕讹称,蟑螂是自己的朋友“小强”;后来电视剧《男亲女爱》(黄子华、郑裕玲主演)的男主角亦称自己的蟑螂宠物为“小强”,令此称呼街知巷闻。
蟑螂的身体带有大量的病菌,也是哮喘病或其他过敏反应的过敏源。蟑螂的生命力十分顽强。由于中枢神经不在头部,蟑螂被掐掉头部后还可以存活9天,但是最终会被渴死。蟑螂的天敌是蜘蛛、蝎子、蜈蚣、蚂蚁、蟾蜍、蜥蜴等。另外,猫、猴子及老鼠也会捕食蟑螂。在生态上属于清除者的角色,是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蟑螂卵在澳洲、泰国、日本以及美国,都被认为是高蛋白食品;从中医药的角度上讲,则被认为有利尿的功能。这种动物也经常被用作实验的材料。
4.光明的使者——萤火虫
在中国古代有“囊萤映雪”的成语故事,说的是古时穷苦的读书人利用萤火虫和白雪的光亮刻苦读书的故事。
在凉风习习的仲夏之夜,半空中闪着点点萤火,就像一个提着灯笼在夜空中巡游的天使,伴着怕黑的孩子安然入睡,为夜晚路的游人照亮方向,让黑暗的世界充满光明和希望。那么,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呢?古人说萤火虫是腐草化成的,这是真的吗?
萤火虫只能在黑夜发光,而在白天是不能发光的。那么,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呢?动物学家发现,这种昆虫的尾部有个发光器,里面有一种叫做荧光素的物质。它在荧光酶的作用下和氧气进行化合,便发出荧光。如果荧光素和荧光酶的比例不同,那么发出的光的颜色也是不同的,颜色一般有淡绿色和淡黄色,也有橘红色和淡蓝色。进入发光器的氧气的多少,决定光亮的程度。
现在我们知道萤火虫只有在夜晚才会发光。那么,它们怎么知道发光的时候是到了夜晚而不是白天?原来,萤火虫的眼睛受到光亮刺激的时候,眼神经末梢就会立刻向脑神经中枢报告“天亮了”的信号,它的脑神经中枢再向发光器官周围的小神经发出这样的指令,这样在黎明来临的时候,萤火虫就可以“熄灯”了。
萤火虫还可以通过“灯语”相互联络。科学家发现,雌萤火虫会用很精确的时间间隔向异性发出“亮、灭、亮、灭”的信号,就像电报中使用的莫尔斯电码。雄萤火虫收到这个信号之后,也会发出“亮、灭、亮、灭”的信号来做出回应。它们通过自己的特定“语言”来谈情说爱。最后它们飞到一起,结成夫妻。其实它们不只是通过灯的亮灭来进行它们特有的联络,除此之外,它们还会通过灯光的颜色,来向同类发出各种信息。
5.跳蚤是跳着走路的吗?
你听说过跳蚤吗?如果不注意卫生的话,跳蚤很容易在家养宠物身上滋生。在中世纪的欧洲,跳蚤是传染鼠疫的主要媒介,由跳蚤传染的“黑死病”夺去了2500万人的生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华日军曾经使用跳蚤作为细菌战的传染源。
跳蚤是一种会传播疾病的害虫。它是小型、无翅、善跳跃的寄生性昆虫,成虫通常生活在哺乳类身上,少数生活在鸟类身上。跳蚤身上有许多倒长着的硬毛,可帮助它在寄主动物的毛发内行动,它还有两条强壮的后腿,因而擅长跳跃,能跳七、八寸高。跳蚤可以跳过它们身长350倍的距离,相当于一个人跳过一个足球场。跳蚤每4秒钟跳一次,能连续不停地跳78小时,起跳用的力是体重的140倍,堪称生物学上的奇迹。
科学家一直对跳蚤有如此强的跳跃能力而惊叹不已,根据实验测量,跳蚤肌肉只能产生跳跃所需力量的十分之一,那么其余的十分之九从何而来呢?最后,在一位生物学家和摄影师的研究下终于发现,跳蚤是根本不会跳的,而是靠长在腿上的弹性“翅膀”来飞行的。
6.五毒不算毒——斑蝥
在中国民间有“五毒”一说,指动物中5种最毒的动物:青蛇、蟾蜍、蜈蚣、蝎子和壁虎(壁虎无毒,民间讹传有毒)。但是这些毒物和斑蝥比起来稍逊一筹。
斑蝥,也叫“斑猫”、“龙蚝”、“地胆”,是昆虫中最毒的。斑蝥全身大部分是黑色绒毛,翅膀是椭圆形,质地柔软,身体的长度在11~30毫米,在翅膀的根部有两个大黄斑,身体的中央前后,各有一个黄色波纹状横带。斑蝥主要吃大豆、花生、茄子等作物,对这些作物危害很大。而斑蝥的分布地域很广泛,几乎遍布我国各地。
斑蝥喜欢成群生活在一起。当斑蝥受到惊动的时候,为了自卫的目的,它们就会在足部的关节处分泌出一种黄色毒液。此种黄色毒液里面含有强烈的斑蝥素,毒性极强,可以破坏高等动物的细胞组织,假如人接触了这种毒素,能引起皮肤的红肿甚至发痒。
虽然斑蝥素的毒素很大,但是也可以作为药物使用,可以应用于治疗癌症。但是斑蝥有剧毒,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小心服用,否则反受其害。
7.叩(kòu)头虫
磕头作揖是古时的礼节,在动物中也有这样知书达礼的昆虫。叩头虫,也叫做“磕头虫”,全世界已知的叩头虫有8000多种,中国已知有200多种。叩头虫成虫、幼虫多为植食性、腐食性、木食性,少数为肉食性,其中有一些是农、林、牧草、蔬菜、果树的主要害虫。
叩头虫是农业的害虫,如果将它放在木板上,用手按住腹部,它能用头和前胸打击木板,像叩头一样,若是将其背朝木板用手按住,它也能用胸和头向前一跃而起,故此得名叫叩头虫。叩头虫的幼虫是黄色,像针一样,也叫“金针虫”,常常钻在地面下啃咬植物的种子、根和茎。
叩头虫逃离危险的方式十分奇特。如果受到威胁,它们会仰面倒在地上,腿紧紧地贴在身体两侧,然后突然“咔”一声,将身体弹入空中。叩头虫之所以能作出这样出色的动作,是因为它们的胸部生有一个特殊的关节。这个关节平常由一个尖突固定着,当叩头虫弯曲后背时,关节也随着弯曲,随即便将它们弹入空中。
叩头虫多是中小型昆虫种类,头小,体狭长,末端尖削,稍微有些扁状。体色呈灰、褐、棕等暗色,体表被细毛或鳞片状毛,组成不同的花斑或条纹。有些大型种类则体色艳丽,具有光泽,完全变态。它的生活史较长,2~5年完成一代。幼虫即“金针虫”身体细长,颜色金黄,它生活在地下土壤内,为害播在土里的种子、植物根和块茎,是破坏性很强的植物害虫。
8.夭寿的小蜉蝣(fú yóu)
如果说“寿命”二字在昆虫中是指存活天数的话,那么蜉蝣算是昆虫中寿命最短的了。《诗经?曹风》中就有“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的诗句。其后在先秦、两汉、两晋、唐宋等历朝历代都有关于蜉蝣的作品。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简洁地概括出了蜉蝣最基本的特征,即“蜉,水虫也,朝生暮死”。确实如此,蜉蝣成虫的寿命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最长寿的蜉蝣最多也只有一个星期的寿命。
蜉蝣的幼虫是生活在水中的,要经过好几次的蜕变,才会变成成虫。蜉蝣的成虫身体柔软,能反光;触角很像短刺,两对漂亮的翅膀在休息的时候,直立在背上;在腹部3条比身体长三倍的尾巴;蜉蝣的口器极度退化,有些蜉蝣就根本没有口器。
在春夏时节,从每天的午后到傍晚时分,常有成群的蜉蝣雄虫进行“婚飞”。雌虫独自飞入群中,与雄虫配对,产卵在水中。卵微小,椭圆形,呈白颜色,表面有络纹,有黏性,可附着在水底的碎片上。稚虫的成长殊为不易,一般要蜕皮20?24次,多者可达40次。主要吃高等水生植物和藻类,秋、冬两季有些种类以水底碎屑为食。常在静水中攀援、匍匐或在底泥中潜掘,或在急流中吸附于石砾下栖息。等到稚虫充分成长后,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时分羽化为亚成虫。亚成虫与成虫相似,已具发达的翅,但体色还很暗淡,翅膀不透明。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上。一般经24小时左右,蜕皮为成虫。这种在个体发育中出现成虫体态后,继续蜕皮的现象,在有翅昆虫中,为蜉蝣目所仅有。这种变态类型,被称为原变态。成虫的蜉蝣不吃东西,生命短促,死后的蜉蝣可以作为鱼类的饵料,或者成为庄稼的肥料。
由于蜉蝣产卵的数量很多,尽管它们生命很短,但是数量并不少。因而当它们遇到敌害的时候,总会有些蜉蝣幸存下来,担负起繁衍后代的责任。
9.最长寿的昆虫——蝉
炎炎夏日,知了的叫声平添了几分烦躁。绝大多数的昆虫,只有一年或者更短的生命史,一般的蝉也只有3~9年的生活史。但是十七年蝉(一种蝉的名称)因为在地下生活了17年的时间,于是这个世界上最长寿昆虫的名号当之无愧。十七年蝉的出现,要从1997夏季说起。当时在美国的卡罗来纳州到纽约的公路上,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很多的黑色小虫子从地下飞出来。它们大多飞到树木、电线杆或者其他的建筑物上面,等它们“各就各位”之后,就开始了欢乐喧闹的“歌唱”,引诱雌蝉的到来,这就是十七年蝉的出现。这也标志着它们从1980年出现以后,经过在地下长达17年的蜇伏,终于又重新出现在世间。
十七年蝉经过交配之后,雌蝉就钻进了树的表皮,把受精卵很巧妙地产在了树枝的缝隙当中。大约过了一个月的时间,老的雄蝉和雌蝉就相继死去。留下的受精卵经过孵化或为幼虫,它们本能地从树上落到地上,又会钻进地里面藏了起来。这些幼虫在地下的洞穴里,靠吸食植物根的营养汁液来维持它们的生存。如果一些根死去了,它们会转移到其他的根上面,继续获取营养。
由于它们一直生活在地下,很少来到陆地上生活。相对来说它们很难受到天敌的迫害,这也是它们能如此长寿的原因之一。
10.从不生病——苍蝇
苍蝇是四害之首。人们把苍蝇形容为“逐臭之夫”。有关科学测定,苍蝇身上携带的细菌多达5亿多个,这些细菌可以给人类带来伤寒、肠炎、霍乱等疾病。但是身处“百毒”之中——苍蝇为何不会把细菌传播给自身呢?
这就要从苍蝇的身体说起:苍蝇不生病是由于致病细菌介于昆虫之间,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动物。而且苍蝇身体感染的许多细菌,主要躲藏在消化道里。根据实验证明,很多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在苍蝇的消化道内仅生活五、六天,一部分就死亡,一部分便随着粪便排出体外,不会在苍蝇体内长期生存下去。除此之外,苍蝇体内还存在一种抗菌性活性蛋白。
科学研究发现,苍蝇身体中富含很多种的营养,包括脂肪、蛋白,而且含量还相当得高。有人这样计算过,如果建造一个苍蝇培育场,那么每年就可以从每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收获1万千克的蝇蛹,而这些蝇蛹就可以加工成5000千克美味可口的纯蛋白和脂肪食品。
另外,在法医界称苍蝇是“苍蝇神探”,知道为什么吗?原因是苍蝇可以闻到50千米以外的气味,在10分钟之内就可以抵达被害人的现场,这样法医就可以通过苍蝇在尸体身上留下的卵,来辨别尸体的死亡时间。
11.生命博膏血——蚊子
闷热的夏天,正是蚊子肆虐的季节。人们发明了蚊帐、驱蚊水、蚊香等多种工具来对付蚊子,但是一不小心还是会被叮咬。
虽然背负着种种恶名,但是蚊子被誉为是昆虫界很棒的飞行家和游击战士,成蚊有一对较大的复眼,一对发达的前翅,后翅退化成一对短小的平衡棒。蚊子靠自身的“发动机”来进行飞行。这个“发动机”一旦发动,每秒钟翅膀的震动可达到250~600次,这个频率在动物界首屈一指。在飞行过程中的蚊子可以回旋、翻筋斗、侧飞、倒飞和侧转飞,也可以突然加速和减速。
蚊子得种类非常得繁多,但百姓家中常见的只有伊蚊、库蚊和按蚊三类。
伊蚊成虫的特征是翅没有斑,体大多是黑色的,而且有白斑。它喜欢白天活动,经常在室内阴凉的地方,有这类蚊子来袭扰。它的身体是黑色的,有白色的斑纹。
库蚊成虫的特征是翅膀大部分没有斑,它的体色是棕黄色,身体在停留的时候,往往与停留面保持平衡状态、平行状态,它的活动也大多在夜间。
按蚊成虫的特征是翅大多有斑,身体大多是灰色的,身体在停留的时候,与停留面保持一定的角度,它大多在夜间活动。
12.羽化成蝶——你对毛毛虫知多少?
蝴蝶很美丽,但是蝴蝶的前半生是毛毛虫。毛毛虫一般是蛾类和蝶类昆虫的幼虫。有3对胸足,腹足和尾足大多是5对。毛毛虫色彩美丽,成虫体肢和翅满被鳞片和毛,故2对翅为鳞翅,而且前翅要大于后翅;原始的小翅蛾类上颚发达,为咀嚼而用;触角丝状、棍棒状等多型;复眼发达,单眼2个或无单眼。一生要经过全变态。
毛毛虫是一种很会排队的昆虫,不过这只局限在蛾类毛毛虫中。当它们要外出寻找食物的时候,大家就会自觉地排成一队,由领头的队长带领,为了预防这些“成员”在跟随中不小心跟丢的情况,它们会在一面爬的时候一面吐丝,为成员留下痕迹。这样在途中迷路,也能跟着“丝路”找到队伍。
另外,如果在排队行进的过程中,“队长”若有什么不测的话,那么就会有后面的那一只补上,充当新一任的首领,队伍不会受到影响。它们一般是属于集体“用餐”,就是大伙儿一起在一片树叶上啃食,直到吃饱。吃饱之后要回家的它们,还会排成队列由首领带领回家。
13.牛虻
牛虻,在我国的东北林区俗称“瞎碰”或“瞎虻”,是对家畜危害很大的害虫。有时还会袭击劳作中的农民。头大,呈半球形,或略带三角形。复眼很大,身体上常有绿红及其他金属闪光;触角有长有短,多向前伸出,足强壮有力。
对于田间劳动的农民来说,牛虻比蚊子更讨厌。因为一旦被牛虻叮咬,就会肿起一个大包。牛虻的成虫白天活动,尤其在炎热的中午时分,是它们活动的高峰期,一般在池边、水塘,经常能见到它们,飞行迅速。有时吸取花蜜,但最喜欢吸食血液,包括牛马的血液,以及人的血液。雌虫有强度蜇刺能力,牛马等厚皮动物亦易受其侵袭,雌虻每次数分钟即能吸食动物血液填饱自己的肚腹。不仅如此,某些虻还能传播牛羊等家畜的炭疽病。我国西北的骆驼及南方的牛马的伊氏锥虫病,就是由虻传播了细菌所致。虻还可传播边虫病、土拉伦斯热等。因此,虻类为重要畜牧业害虫。
14.蚍蜉撼大树——蚂蚁王国
小小蚂蚁,遍布世界。蚂蚁是人们常见的一类昆虫,很容易识别。身体的长度在0.5~3毫米之间,颜色有黑、褐、黄、红等,身体光滑而且有毛。
蚂蚁的飞行能力大部分都已经退化。前足的距离相对来说要大,清理触角的时候用。蚂蚁的寿命很长,工蚁可存活几个星期或者3~7年,蚁后则可存活十几年或几十年。蚂蚁巢穴可以在一个地方待上很多年的时间。蚂蚁发育过程为完全变异形态。
蚂蚁过着社会性群体生活。一般在一个群体里有四种不同的蚁型。蚁后:有生殖能力的雌性,或称母蚁,在群体中体型最大,特别是腹部大,生殖器官发达,触角很短,胸足小,翅膀有的已经完全退化。蚁后的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雄蚁:也叫父蚁。头圆但是很小,上颚不发达,触角细长。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主要职能是与蚁后交配,繁殖下一代。工蚁:也叫职蚁。没有翅膀,一般是蚂蚁群体中最小的个体,但是工蚁的数量最多,善于步行奔走。工蚁其实是没有生殖能力的雌性,工蚁的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巢穴、采集食物、喂养幼蚁及蚁后等。兵蚁:兵蚁是没有生殖能力的雄蚁。头大,上颚发达,可以粉碎坚硬食物。在保卫群体时,成为战斗的武器。
虽然说蚂蚁是过着群体性生活的,但是那么多的蚂蚁,如何才能“大家”走进“一家门”呢?这主要是以蚁后通过“婚飞”方式两性相识结交为起点。相识后一见钟情,在飞行中或飞行后交尾。“新郎”寿命不长,交尾后不久死亡,留下“遗孀”蚁后独自过着孤单的生活。蚁后脱掉翅膀,在地下选择适宜的土质和场所筑巢。
由于蚁后“孤家寡人”,力量有限。只能暂时造一小室,作为安身之地,并使已“受孕”的身体有个产房。待体内的卵发育成熟产出后,小幼虫孵化出世,蚁后就忙碌起来。每个幼蚁的食物,都由她嘴对嘴地喂给,直到这些幼蚁长大发育为成蚁,并能够独立生活时为止。当第一批工蚁长成时,它们便挖开通往外界的洞口去寻找食物,随后又扩大巢穴建筑面积,为越来越多的家族成员提供住房。自此以后,饱受艰苦的蚁后就坐享清福,成为这个群体大家族的统帅。抚育幼蚁和喂养蚁后的工作,都由工蚁承担。但蚁后还要继续交配,不断产生受精卵,以繁殖大家族。它的寿命可长达15年。
蚂蚁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辛勤地劳动。那么到了万物萧条的冬天,它们又到哪里去觅食呢?它们是如何过冬的呢?原来聪明的蚂蚁在入冬之前,早有准备。它们首先搬运杂草种子,准备明年播种用;同时搬运蚜虫、甲壳虫、角蝉和灰蝶幼虫等到自己巢内过冬,从这些昆虫身上,吸取排泄物作为食料。
那么蚂蚁是怎么知道冬天快来了呢?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蚂蚁的这种本能,是受它们体内的年生物钟控制而起作用的,换句话说,它们是按照年生物钟的运行规律,做好越冬期食物储备的。根据科学研究,蚂蚁知道在洞穴里缺少糖分,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很不好,所以非常努力地寻找糖分。所以蚂蚁一旦发现甜的东西,触角就会自主地硬起来,这是蚂蚁所特有的一个天性。
蚂蚁是团结性很强的昆虫,彼此通过身体发出的信息素来进行交流沟通。当蚂蚁找到食物时,会在食物上散布信息素,别的蚂蚁就会本能地把有信息素的东西拖回洞里去。
当蚂蚁死掉后,它身上的信息素依然存在,当有别的蚂蚁路过时,会被信息素吸引,但是死蚂蚁不会像活的蚂蚁那样,跟对方交流信息(互相碰触角),于是它带有信息素的尸体就会被同伴当成食物,搬运回去。
但是通常情况下,那样的尸体不会被当成食物吃掉,因为除了信息素以外,每一窝的蚂蚁都有自己特定的识别气味,有相同气味的东西不会受到攻击,这就是同窝的蚂蚁可以很好协作的缘故。
15.小虫今为灾——白蚁
白蚁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害虫。这种小虫子可以彻底毁掉防洪的大堤,蛀空新建的楼房,破坏通信线路。
白蚁,无论是在名称上,还是在长相上,大部分的人都认为白蚁和蚂蚁是血缘很近的“亲属”。其实不然,白蚁是低等昆虫,蚂蚁是属于比较高等的昆虫。蚂蚁和蜜蜂、黄蜂有亲缘关系。
白蚁的前后翅膀几乎是同一种形态,就是连翅膀的大小也很相似,而且翅膀要长于身体。成虫的白蚁触角是念珠状的,腹部的各节粗细差不多,并没有像蚂蚁那样“苗条”的细腰。
白蚁活动隐蔽,以群体性生活为主,喜欢吃木质纤维、农作物、皮革、生物尸体甚至连图书馆中的书籍也不放过。由于白蚁的分布很广,数量也多,并且危害也很大,被列为世界性的害虫。
另外,白蚁危害木材的速度惊人,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得大。举例来说,中等程度的白蚁群体,只要十天的时间,就可以把30立方厘米的木材吃光。如果白蚁的繁殖群体扩大的话,那么它们的洞穴也会扩大,这样它们的巢穴也要延长出很长的通道,能危及到房屋建筑、铁路桥梁和仓库等。
如果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白蚁也会吃沙粒、水泥、电线等橡胶制品来充饥,这样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造成了不同的危害。
确切地说,白蚁生存在地球上,已经有二亿五千万年之久。它们不但是历史悠久的动物的之一,而且还是最伟大的建筑师,从它们所构筑的蚁冢就可证明。在非洲与澳洲常见的高大白蚁冢,由十几吨的泥土所砌成,有五、六米高(最高可达九米)呈圆锥形塔状。远远望去,既似高塔,又像碉堡,成为当地特有的景观。
最神奇的是蚁冢内部的构造。其内部四通八达,有产卵室与育幼室,既坚固又实用,可供几百万只白蚁生活。白蚁体软,只适合在黑暗与潮湿常温下生活,一旦暴露在阳光下或温度过高、过热,很快就会干瘪死亡。为了保持蚁冢的高湿度,它们挖掘隧道,取地下水来润湿巢穴;为了维持蚁冢的常温,它们架起高耸的通风管,利用空气对流来克服这个难题,它们的确是一流的建筑师。
16.瓢虫都是益虫吗?
有句话说“七星瓢虫,爱吃蚜虫”。我们都知道七星瓢虫是农业益虫。那么还有别的瓢虫吗?传说中的28星瓢虫是不是益虫?我们来了解一下瓢虫家族的是是非非。
瓢虫的身体呈半球形,颜色美丽,身上有斑点或斑纹,大多数呈黑色或者红色;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很小,复眼大,有一对比较短小的触角,口用来咀嚼食物;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瓢虫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的瓢虫约有4200种,按食性可以分为植食性和捕食性两大类。植食性瓢虫如马铃薯瓢虫,在翅膀背面有28个黑斑,又叫28星瓢虫,是农业的大害虫;捕食性瓢虫如七星瓢虫、大红瓢虫、小红瓢虫、异色瓢虫等,都是农业益虫。
瓢虫是完全变态的昆虫,每年的春末夏初产卵,卵呈橙黄色、橄榄形,孵化出来的幼虫灰褐色,然后化为蛹,再变为成虫。瓢虫身体的大小相差很大,1966年在广州发现的长管食螨瓢虫,属于最小的瓢虫之一,体长仅0.95毫米,通常寄生在木瓜的身上。最大的瓢虫叫大突肩瓢虫,体长14毫米,在我国东北、广西、福建、云南等地都有发现。
大部分瓢虫(其实瓢虫中的大部分属于肉食性瓢虫)的主要食物包括蚜虫、甲壳虫、飞虫等,不过种类不同的瓢虫,它们的食物也是有很多区别的。瓢虫是蚜虫天然的“克星”,捕捉蚜虫的战术相当高明,能对不同的蚜虫采用不同的战术。当瓢虫捕捉棉蚜时,以轻盈的动作以螺旋式向上爬行,因为棉蚜喜欢沿着棉花秆向下爬,为瓢虫迎面送来美餐。当瓢虫吃掉面前的一只蚜虫后,其他蚜虫因为拥挤,就连忙挤过来补上这个位置。这样瓢虫就可以守株待兔、从容不迫地大餐一顿。据科学统计,一只瓢虫一天可以吃掉150?200只蚜虫,相当于自身体重的30?35倍。不但瓢虫是消灭蚜虫的能手,就连瓢虫的幼虫也是蚜虫的天敌。瓢虫的幼虫身上长满了不怎么美观的肉刺,可别看人家的外貌不扬,可是捕食蚜虫的本事可是很棒的,一只幼虫一天里能吃掉30?80多只蚜虫,它们为农作物灭虫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这些肉食性的昆虫,不是全部会坚持自己的立场,它们这些“蚜虫绞杀队”中,常常也会有叛徒的出现。一般是由于它们食物的匮乏,一些肉食性瓢虫就会对植物的花粉、花蜜下手。还有的肉食性瓢虫大量取食植物的花,特别是在河北、山西一带的七星瓢虫、异色瓢虫等经常会取食枣花,严重影响了枣的产量和质量,成为了当地农民重要防治的害虫之一。
瓢虫大家族并不是团结一致的,像大自然中其他的动物一样,它们也会有自相残杀的时候。典型的就是幼虫对卵的残杀,这是肉食性瓢虫幼虫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无奈的选择,不过这样并不会影响到瓢虫的繁殖数量,反而对瓢虫种族的优化很有利。
17.什么是蚜虫?
对于菜农来说,蚜虫是永远要坚决消灭的害虫。蚜虫也叫“蜜虫”或者“腻虫”,是一种对农作物很有害的害虫。蚜虫身体很小,尾巴的部分,能分泌出一种叫做“蜜露”的东西。生长有刺吸式的嘴巴,用以吸食植物的营养汁液,危害瓜果、粮食等。依据蚜虫对植物危害的不同分为麦蚜、棉蚜、菜蚜等。
18.铁臂当车——“手握两把锯齿刀”的螳螂
节肢动物中有很多威风凛凛的“微型武士”,龙虾、螃蟹就是个中翘楚,但是昆虫家族中素来以螳螂最为威风。
螳螂又叫大刀螂、祈祷虫等,是比较古老的昆虫,属于肉食性昆虫,性情凶狠残暴,取食范围非常得广泛,而且益处很大,在农、林区能捕食不少害虫,是很多害虫的天敌。
见过螳螂的人都会发现,螳螂的腰很纤细而且还很长,但是相比来看,螳螂的腿还要更长一些。在腿下面,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如锯齿一样的东西,很像是拿着两把锯齿刀的勇士。在螳螂的锯齿的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齿,一共有三个。如果螳螂想要把腿折叠起来的话,它就会把两条腿分别放在这两条的锯齿中间,这样就会保证锯齿不会伤到自己。螳螂的体长一般在70~100毫米左右,在细长的脖子上,长着一个能做180°旋转的三角形头颅,头顶上长有多节呈丝状的触角,以及一对巨大而突出的一双眼睛。另外螳螂嘴的咀嚼能力非常得强,能轻易地咬死猎物。
由于螳螂外形的奇特和两种不同的捕食方法(纹丝不动和闪电般出击),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它们充满了敬畏和迷信。在意大利的一些省份,当地的人很信仰螳螂,如果向螳螂祈求的话,螳螂会用前腿摆出一个姿势,给迷路的孩子指明回家的方向。在欧洲的一些地区,人们认为螳螂具有“魔力”。
和别的动物一样,在螳螂的群体中也会发生自相残杀的情况,一般是体型较大的螳螂会吃掉体型小的同类。尤其是为人诟病的“吃夫”现象更是让螳螂凶名远扬。但是据科学研究,“吃夫”只发生在雄螳螂性并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如果雄螳螂性成熟的话,被雌螳螂吃掉的几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另外,也是由于雌螳螂在产下一代需要足够的营养来维持体质,单靠捕食其他的食物并不能满足雌螳螂的食欲而造成的。
19.草丛中的歌唱家——蚱蜢
蚱蜢是草丛里的流行歌手。在夏季的时候,人们会经常听到从草丛中传出“唧唧”一声接着一声的叫声,这就是蚱蜢了。蚱蜢的身体细长,头尖,身体的颜色是绿色或黄褐色。有两对翅膀,前翅较长,后翅透明。飞行时,前足和后足摩擦,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
其实,你知道吗,蚱蜢从草丛中传出来的叫声,并不是通过嘴来发出的,而是通过蚱蜢的腿发出来的。在蚱蜢沿着后腿的大关节处,有一排“钉子”,蚱蜢利用这些“钉子”与翅膀的摩擦来发声,这就产生了“唧唧”的声音。这些“鸣叫”声通常是雄蚱蜢为吸引雌性而发出来的。令人奇怪的是,蚱蜢的耳朵不是长在头上,而是长在它的身体下侧。
另外你知道蚱蜢是怎么样来逃离危险吗?奥秘就在蚱蜢长长的后腿和良好的弹跳能力。当蚱蜢遇到危险逃跑的时候,它能够连蹦带飞,一会功夫就没了踪迹。另外还有蚱蜢身上的条纹和斑点,有助于外形的伪装,使它难以被发现,这也是它们逃过敌人追踪的一个好办法。
20.自然界的清洁工——蜣螂
蜣螂又称屎壳郎。屎壳郎是自然界的清洁工,没有屎壳郎,世界将充满了动物的粪便。蜣螂分布在南极以外的所有大陆,约有2300种。屎壳郎的身体又短又圆,宽大的额头上长了一排坚硬的角,这个角就是屎壳郎最好的清扫武器了。屎壳郎的前足非常强大,常用前足来推动粪球;它的前胫部位又扁又宽,可以像拍子一样来拍平或者抹平粪便,最后把它们滚成球状。有些种类的屎壳郎在后两足的部位,有很细的小钩刺,是钩取粪便时使用的。
有时候我们往往能看到两个屎壳郎通力合作的景象。其实是一对屎壳郎夫妻,一个负责在前面拉粪球,一个在后面使劲儿推,这就是典型的“屎壳郎滚粪球”。
屎壳郎的一生,都是以粪便为食的,遇到动物的粪便,就会马上钻进去,在地上挖一个很深的洞,把粪便滚成球状,把食物都储存在这个大洞里面。另外,屎壳郎也会把幼虫养在粪球当中,是很好的“育儿室”,同时这些幼虫也是以粪便为食的。
在澳大利亚苍苍莽莽的草原上,因为大量牲畜的粪使土地无法“消化”,只有跨越重洋,从国外进口屎壳郎来帮忙。这样过了不久之后,澳大利亚草原又恢复了以往的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