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汉文字是由人民集体创造的,经“巫”和“史”整理而成。有的史学家认为,到了殷商时代中国才有了文字:青铜器铭文和甲骨文。但也有史学家提出,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了,中国文字的起始应从此往前推,前推多少,众说不一,有的主张至少上推1000年,有的主张推到夏以前,也有主张推到夏末的。在考古学家的考古发现中,对汉文字起源认定的依据也不一样。有人在仰韶期的文化遗址中,曾发现很多长方形的古板,有刻画过的,怀疑是原始的文字;也有人从早于夏朝的陶器上所刻画的图案,来分析文字的初始形态。郭沫若曾在《奴隶制时代》中《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一文中提出过以半坡彩陶上刻画的条文为中国文字的起源,半坡遗址距今有6000年左右,但对半坡彩陶上刻画的符号的含义,却还没有阐明。
中国文字的起源,主要还须大量有说服力的材料佐证。
《永乐大典》的正本藏在何处
《永乐大典》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大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汇集了上至先秦、下至明初的各类着作七八千种,全书共达一亿七千万字,完整地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典籍。然而,如此重要的一部巨型百科全书,在嘉靖年间重录以后,正本却下落不明了,对此,产生了种种说法和猜测。
一种说法是,正本随明世宗殉葬于永陵了。理由是,明世宗生前十分喜爱《永乐大典》,并要求重录一部,以备不测。此外,明朝皇帝死后以书殉葬的例子很多。
还有许多人认为正本已毁于明亡之际。一般认为,1557年,皇宫奉天门、三殿等处着火,《永乐大典》经抢救幸免于难,明世宗恐再出意外,命人用5年时间摹写出一个副本,从此,正副本分别藏于文渊阁,明末,文渊阁被焚,正本也毁于一炬。但这种说法从明末开始就有人怀疑。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清朝末年,正本毁于乾清宫的一场大火中。但这种说法的可疑之处更多。从史籍上看,从没有明确《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人们希望这本巨着能够尚存人间,重见天日。
毛笔是谁发明的
毛笔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书写工具,在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说到毛笔的起源,就不能不说到蒙恬,因为他被尊奉为毛笔制造者的祖师。
蒙恬是2200多年前的秦朝大将,曾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保卫国土,在毛笔发明前,中国的文字是用刀契刻的。传说蒙恬率军驻扎在边疆,需要经常向秦始皇奏报军情,由于边关战情变化很快,文书往来非常频繁,而刀刻速度又较慢,情急之下,蒙恬从兵士的装备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竿上,蘸着点颜色写起来,觉得速度很快,就如法炮制,作了许多能写字的工具。北方狼多,士兵们常打狼,剥皮后,将狼毛制成笔头。塞外草原,牧羊成群,羊毛也自然成了制笔的工具。这就是后来的狼毫毛笔和羊毫毛笔的来历。这样看来,说蒙恬发明了毛笔却也当之无愧。
但1954年6月,在长沙左加公山发现了一座保持完好的战国古墓,随葬品中有一个竹筐,竹筐内发现了毛笔,笔毛是用上好的兔箭毛作的,这是至今为止发现时代较早也最完整的一支毛笔,比蒙恬用毛笔时间要早。另外,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其文化特点是彩陶,彩陶器形很多,上面绘有人面纹、鱼纹、鸟纹、鹿纹、三角纹等多种花纹,彩陶的制作过程是先在软的陶坯上描绘图案,然后烘烧,推测当时的描绘工具应是毛笔类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工具。但由于没有实物,只能是推测,如果确实是毛笔一类的工具,那么毛笔的发明时间又要大大的上推了。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了毛笔,目前还是个谜。
圣诞节是如何来的
每年的12月25日,是西方重要的节日——圣诞节。那么,圣诞节是如何起源的呢?
据传说,圣诞节的起源与耶稣诞生有关。耶稣是基督教的创始人,相传,在2000多年前的12月25日的凌晨,耶稣诞生了。
公元354年,罗马天主教会规定:12月25日为纪念太阳神诞生的日子。太阳神是古罗马人最崇拜的神灵。为了感谢太阳对人类的赐福,人们在12月25日这天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向太阳表达尊敬和谢意。
人们将纪念耶稣的诞生和感谢太阳神的恩赐结合起来,就把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了。
圣诞节从354年开始出现,并逐渐扩大到世界许多国家。后来,有些国家一度禁止人们信奉耶稣、过圣诞节。
如今,禁令已解除,在许多国家,圣诞节则成了一个全民欢庆的大节日。
圣诞节是从12月24日夜间开始,“报佳音”是此夜最有趣的活动。
“报佳音”习俗的来历也与耶酥诞生有关。据传,在耶酥降生时,有一个天使向牧羊人报告了耶稣将降生的喜讯。
“报佳音”的活动是这样的:当深夜来临时,教会的唱诗班就挨家挨户,走到信奉耶稣的人家门前,高声唱圣诞颂歌。这时主人会打开门,欢迎众人进屋享用茶点。随后,主人会加入唱歌的队伍,跟着他们一起去别的人家唱颂歌。这样,“报佳音”的队伍会愈来愈大,而活动也往往持续到天明。
圣诞树是圣诞节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在圣诞来临前人们会选择绿色的、外形呈塔状的小松树、小柏树,在上面挂满各种礼品和好看的彩灯,来增加节日气氛。这就是圣诞树。
在圣诞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会出现,他就是圣诞老人。圣诞老人总会给孩子们带来惊喜和礼物,因此最受孩子们的欢迎。
复活节是怎么来的
复活节又称“复活主日”、“耶稣复活瞻礼”、“主复活节”。这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据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又复活升天。《新约全书》中说,耶稣在绞架上被钉死以后,第三天清早坟墓上的石头忽然挪开了,两个天使坐在原来安放耶稣的地方。耶稣站了起来,对旁边的人说,他要升天了。于是,他的门徒奔走相告耶稣复活的佳音。
325年,“尼西亚会议”规定每年春分后第一个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一般在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间。
复活节那天,教堂用鲜花和蜡烛装饰起来,基督教徒到教堂举行宗教仪式。此外,各国还有独特的习俗,在英国要举行化装游行:有马戏团踩高跷的小丑,有孩子们欢迎的米老鼠,有民族风格的乐队,有孩子们装扮的维多利亚女皇时代的王宫卫士。墨西哥有的地方焚烧犹大的模拟像。希腊有象征性的耶稣葬礼等。
这个节日总是与鸡蛋联系在一起。在美国,复活节第二天,总统邀请客人们带着孩子到白宫参加“滚彩蛋”游戏。孩子们在欢快的乐曲声中,拿着绘着彩色,象征兴旺发达、生活幸福的熟鸡蛋,在草坪上滚着玩。全国各地的公园也为孩子们举办“复活节”彩蛋游戏。最早的时候是将鸡蛋绘成彩蛋。许多地方对复活节的称呼都深受这一习俗的影响,例如把复活节叫作“佩斯鸡蛋节”。现在的彩蛋都用巧克力做成,这些蛋形巧克力就是给孩子们的礼物。基督教把鸡蛋看做“新生”的象征。此外,复活节小兔也是新生命的象征。
母亲节是怎么来的
1906年5月9日,在美国费城,一个名叫查维斯的太太去世了。查维斯太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也是一个很普通的母亲,按理说,她的去世也不应该是一件能记入史册的大事。但是,正是查维斯太太的去世,为世界创造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节日——母亲节。
原来,查维斯太太去世后,她的女儿安娜·查维斯非常悲伤。母亲过世很久了,安娜仍沉浸在对母亲的怀念中。安娜想起了母亲生前的许多事情:洗衣,做饭,看护生病的孩子,挣钱养家……
的确,母亲将她的所有精力和心血,都给了家庭和孩子,可孩子们给了母亲什么呢?有多少家庭的孩子丝毫不知道感激自己的母亲,他们错误地以为:母亲给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
想到这些,安娜决定为全天下的母亲做一件事情:使所有的儿女认识到母亲的伟大,自觉地尊重母亲。
于是,安娜就写了上千封信,并将它们寄给总统、市长、各种社会组织,以及普通市民。安娜在这些信中说:母亲受了很多的苦,可受到的报答最少,希望大家为母亲选定一个日子,作为全天下母亲的节日。
安娜到处奔走、呼吁、演说,逐渐地,响应她的人也越来越多。终于,在1913年5月10日,美国政府通过决议: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
在母亲节这一天,人们要将最好的礼物献给母亲。安娜认为:荷兰的石竹花是最美丽的花朵。母亲健在的,儿女要戴上红花,以示庆贺;母亲去世的,儿女则要戴上白花,表示怀念。
后来,过母亲节的风俗就从美国流传到了世界各地。每年母亲节的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会用各种形式,向自己的母亲表达敬意。
父亲节是怎么来的
有一年,人们在过母亲节的时候,一位居住在华盛顿,名叫布鲁斯·多德的夫人猛然想到了这个问题:“既然天下的母亲都有个节日,那么为什么天下的父亲不该有个父亲节呢?”
布鲁斯·多德夫人产生为父亲过节日的想法,是与她的家庭有关系的。原来,多德夫人还有5个弟弟,在姐弟6人还很小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就去世了。在父亲的辛勤抚养和教育下,姐弟6个终于长大成人了。虽然他们的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了,可姐弟6人还是会常常回忆起往事,回忆起父亲辛勤照顾家庭的事情。
终于,多德夫人提笔给政府写了一封信,恳切地呼吁政府建立一个父亲节。政府经过考虑后,采纳了她的建议,并把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父亲节。起初,在美国,过父亲节的城市并不多,但是一传十,十传百,过父亲节的地区就增多了。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签署了一份文件,宣布父亲节是美国法定的一个节日。在父亲节这一天,人们要佩带鲜花,向父亲们表示敬意。根据以前多德夫人的提议,人们选定了玫瑰花。假如父亲健在,就佩带红玫瑰,向父亲表示爱戴;假如父亲去世,就佩带白玫瑰,表达对父亲的怀念。
随着世界各国交往的增加,过父亲节的习俗也传到了中国。虽然过父亲节的中国人还不多,但是我们认为,过父亲节的习俗是值得推广的。每一个人都有父亲,无数的父亲为了养活全家,整日都在辛勤地奔波着、劳碌着。他们的确应该受到儿女们的尊敬。
原始文化陶球有什么奥秘
原始社会有许多令人难于理解的文化遗存,比如,广泛分布在我国长江中游地区的一种陶球,从发现至今,一直没有人能说清其用途和意义。
这种陶球是用细腻的粘土烧制的,因陶土和火候的不同而呈现红褐色或灰色,直径大约2~6厘米,表面装饰着圆圈纹、螺旋纹、细线纹、草叶纹和镂孔,也有素面无纹的,较多的是用戳印的小点组成的米字形纹样。令人感兴趣的是,陶球中间是空的,里面多含小石子或泥核,摇动起来有声。
这些精心制作的陶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说它是玩具,它并不和儿童的随葬品放在一起,而在废弃的房址附近、成年人的墓穴中,窖穴和灰坑里也有发现;说它是装饰品,它又没有可供穿绳系带的孔洞,不宜佩带在身上;说它是弹丸之类的猎具,它又不如实心陶球或石球那样坚固实用,无需中空;说它是占卜或祭祀用的器具,据考古发掘的实际情况看也不可能,因为在一个墓葬密集的墓地中,有许多墓都随葬这种陶球。在一个氏族村落中,不可能同时有这么多巫师存在,而且,大量陶球都是在墓葬之外被随便遗弃的,很难和受到敬畏崇拜的原始宗教联系起来;还有人推测,这种陶球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娱乐工具,但这种陶球摇动起来发出的声音又比较微小,放在嘴上也吹不出什么声调,因此也难服人。
由于无法说清陶球的用途,考古工作者只能如实地记载其数量、形状等,而无法做更多的说明。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陶球存在于氏族社会晚期,并为长江中游地区所独有,在同一时代的其他氏族部落中没有,而且进入文明时代,就迅速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