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趣味问答(智商总动员)
10535800000011

第11章 人物之谜

孔子真是私生子吗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儒家思想统治中国封建社会达数千年之久。对那些受儒学教育影响颇深的人来讲,孔子已不是凡夫俗子而是圣人了。只要是孔子曰,那讲得便无疑是真理。

孔子究竟是圣人还是凡人暂且不论,仅就孔子的出生,就是一个难解之谜。

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孔子其父叔梁纥,其母颜征似不成问题,但问题严重的在于“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这不是说孔子非正常婚育而生吗?

唐朝人氏对此曾作过解释:“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所谓不合礼仪,充其量也不过就是老夫少妻而已。这在今天已不属罕见,据说在古代也是常有的事。只是这事出现在圣人的父母身上,就显得令人难以接受了。

另据蔡尚思等人撰写的《孔子思想体系》一书指出,颜征既然能对孔子长期隐瞒有关其父的真情,这其中必有难言之隐。根据史料分析,很有可能是孔子的母亲颜征,这位家境贫寒的农家少女,在荒郊野外被老奴隶主叔梁纥强奸而生下孔子。这个分析是否符合事实,还有待于研究后确定。

另外一种有关孔子的身世之说颇具神话色彩。东汉人郑玄有一篇《礼记·檀弓正义》,该书称:“叔梁纥与征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

说孔子是其父母祈祷尼丘山,感受黑龙的精灵而生,其意在强调孔子非凡人,并无贬低之意。但这荒谬的说法,让人仍然觉得孔子的出生似存在非正常因素。

韩信因何被杀

韩信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将军。韩信竭心尽力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其功勋卓着有口皆碑。

当大功告成之后不久,韩信却被刘邦处死。

韩信何故被杀,在我国史学界一直对此有所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杀韩信杀得有理。

韩信一向居功自傲、野心勃勃。在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曾威逼刘邦封他王位,并时常有谋反之举。刘邦念其有功,对韩信也只是降职免于处死。而韩信不思悔改,总是耿耿于怀伺机谋反。

为汉初社会的稳定发展,避免再次出现楚汉相争。萧何与吕后依刘邦之意设计杀了韩信,清除了再度战乱的隐患。因此,有人认为杀掉韩信,是为西汉王朝除了一害,于历史发展有益。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韩信之死死得无辜。

据当时的情况分析,韩信在重兵在握之际,从无反叛之意,而当困居长安之时,怎会突生反叛之举呢?何况告发韩信有意谋反,是被韩信准备处死的一名罪犯的兄弟。这人的话可信吗?

再说如果韩信真是谋反逆臣,那么为何在抓获韩信后立即处死,并不将韩信罪过昭示众臣呢?

由此有人想到,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凡功高盖主的忠臣良将,大多都无好的下场。其原因很简单,善打天下的猛将,对封建帝王的独裁统治,无疑是最大的威胁。

因此,韩信被杀的原因,似乎有很深刻的政治因素。

曹植在兄弟中排行老几

假如有人对你说:你算老几!这肯定是骂人话,因为这个“你”不被认可。既然不被认可,没了名分儿,也就有私生之嫌,那还不让人气愤。

我们这里所说的曹植,是曹操的儿子。这身份是没有什么说的,只是曹植在曹操众多儿子中排行老几?这给后人出了一个难题。

人们所熟知的是曹丕、曹植兄弟俩为争太子之位几欲手足相残,曹植以一首脍炙人口的七步诗,揭露曹丕的卑劣与残暴。在人们心目中,似乎曹操只这两个儿子。其实不然,曹丕与曹植同为卞皇后所生。这卞皇后本是曹操后纳的妾,而曹操的结发妻子刘夫人,此前已为曹操生下曹昂、曹铄两个儿子。

据曹丕《典论·自叙》载:“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

这遇害的孝廉子修即指曹昂,曹丕称其为兄。那曹植至少应当排行老三(因曹铄是否比曹植大还不清楚)。

如果曹植、曹昂属同父异母兄弟不算在此列。那还有一个任城王曹彰,可是同曹植同父同母,并且比曹植年长。这曹彰因没有才气,总是不被人提起,也就不被后人所知。但在史书《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中却有明确的记载。所以,曹植是无论如何也排不上老二的。

如果将同父异母之兄弟都统统排在一起,那曹植恐怕就要排行老四,或者老五。因为曹铄很有可能比曹植年龄要大。

东方朔原姓东方吗

东方朔是西汉文学家,善辞赋,着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七谏》等。史载,东方朔于武帝时,以奇计俳辞得亲近,为武帝弄臣,官至太史大夫。所谓俳辞,是指内容以游戏取笑、隐喻、讥嘲为主的一类诗文。所谓弄臣,是指帝王所亲近狎玩之臣。东方朔以诙谐滑稽着名,后世关于他的奇闻逸事的传说很多,甚至被说成神仙,就连他的姓氏,也有不同说法。

《史记》、《汉书》均记载:东方朔,姓东方,名朔,字曼倩,从小失去父母,由兄嫂养大。

而《太平御览》引《洞冥记》佚文则说:东方朔的母亲田氏寡居,梦见太白星降临,因此有了身孕。田氏叹息说:没有丈夫而怀孕,人们将会鄙弃我。于是就迁往代郡东方里居住。五月的一天早晨,生下了东方朔。因此,以她所居住的东方里作为孩子的姓氏,取名朔,因“朔”字含“初始”的意思。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道虚篇》中,在批驳把东方朔说成是得道的仙人这一无稽之谈时,也提到有关东方朔姓氏的传说:世人有的说东方朔也是得道的仙人,姓金,字曼倩。后改姓易名,在汉朝作官。表面上是作官的,实际是使人离俗生死的人,这又是虚妄的。

还有一种说法:东方朔小名曼倩,父亲姓张,名夷,字少平或云平。母亲姓田。东方朔出生三天母亲便亡故了。邻居把东方朔捡回家养育。那时,东方刚开始发亮,于是就让孩子以东方为姓(见《东方朔传》)。

上述诸说有一点是一致的,即东方朔从小失去父母。看来,小说《洞冥记》、《东方朔别传》及民间传说中有关东方朔姓氏的说法,并非绝对虚妄。东方朔姓氏之谜,可能将伴随着他的名字一代一代传下去了。

王昭君出塞是自愿的吗

西汉时期,宫女王昭君远离汉室,赴塞外荒漠,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妻,使汉匈和睦,江山巩固。

有关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已是家喻户晓,成为千古美谈。

据史书记载,王昭君系慷慨应召,“请掖宫(后宫),令长官求行”。

如此说来,昭君出塞是出于自愿的了。

有人解释,昭君久居深宫,数载未曾皇帝召见。如此寂寞难捱的漫漫长夜,比大漠荒凉的塞外更令人可怕。因此,王昭君主动应召,以冰肌玉肤之躯,行汉蒙和亲之举。加之后来许多文人的润色,昭君的深明大义越发令人可歌可泣了。

而在史书上还载有另外一种说法。

据说汉元帝召宫女晋见,全凭画师毛延寿所画宫女肖像。当时,宫女们争相贿赂毛延寿,求其美化容颜,幸得皇帝召见。而王昭君自恃美貌,从不理睬毛延寿。毛对昭君耿耿于怀,将王昭君画得一副丑态,由此,深宫数载也未得皇帝召见。当王昭君被许配呼韩邪单于时,汉元帝始见王昭君真实面目。美丽无比的王昭君,使汉元帝惊叹不已。元帝无论如何也未想到,后宫竟有如此绝代佳人。

还有一种传说,毛延寿之所以故意丑化王昭君,完全是出于保护汉室江山的好意。因为,好色之君汉元帝,如若见到王昭君这样的美貌仙女,怎还能有心去料理国事。那岂不是国将不国了吗?

昭君因其未曾露出真面目而远走塞外,对于她个人来讲无疑是个悲剧。但对西汉王朝却是一大幸事。

王昭君以她风华绝代的美色,为历史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不管她是迫于无奈还是心甘情愿,后人都会将其永远铭记在心的。

崇祯皇帝死于何处

公元1644年3月19日,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在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攻入北京之时,以一根绳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崇祯是自杀这已确信无疑,但他究竟是吊死在什么地方,却始终说法不一。

据《明季北略》载:“丁未五鼓,上御前殿,与二人手自鸣钟集百官,无一至者。……遂自缢于亭下(万岁山寿皇亭)海棠树下,太监王承恩对面缢死。”

《明史》第390卷的《流贼传》记述:“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鸣钟集百官,无至者。乃复登煤山,书衣襟为遗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

另据《甲申传信录》称:“上怆惧还宫,易履,与承恩走万寿山,至巾帽局,自缢。”

而《明亡述略》中记载:“丁未,内城陷,帝崩于西山。”

后来,现代学者俞平伯在其《崇祯吊死在哪里》的文章中,引述西方作家邓尼的评述。在述及崇祯自杀前曾残暴地亲手砍伤自己的女儿长平公主后写道:“她那精神错乱的父亲就走出宫廷爬上煤山,在那里又查看外来的大炮,他又给李自成写了血书,要求他不要压迫老百姓,不要再用那些不忠的官僚,然后他自己就在管园人所在的小屋里的椽子上吊死了。”

上述关于崇祯之死,有说他手敲大钟,无人听唤,失望之极,吊死在海棠树下;有说他情急之下,用衣襟写下遗诏,后吊死在亭子间;有说他惊恐之余,也未忘了换下皇袍、鞋子,选在巾帽局一死;尤其是那西方人更是想像丰富,将崇祯死前对百姓的挂念写得情深意切。

但是,读了这么多种说法,你能弄清崇祯到底是死在什么地方?他死前又是什么样子呢?

谁是贝多芬心中的“不朽的爱人”

在贝多芬的遗物里,有三封未寄出的情书。从情书上,看不出是寄给谁的,只是其中一封情书上写着“致不朽的爱人”。

音乐大师走了,留给后人一个难解的谜。

谁是贝多芬那“不朽的爱人”?有人分析,贝多芬“不朽的爱人”应该是特雷莎。

特雷莎与贝多芬的恋情,是以相互理解为基础。尽管他们相识较早,而真正确立恋人关系,已是贝多芬屡遭感情挫折之后。特雷莎赠与贝多芬的肖像画,被贝多芬珍藏到最后,并且与三封情书放在一起。

无论从现象和实质上分析,特雷莎都极有可能是贝多芬“不朽的爱人”。

年轻、漂亮的朱丽叶,使贝多芬灵感迸发。一首《月光》钢琴奏鸣曲,表达了贝多芬对朱丽叶深深地爱恋。

贝多芬与朱丽叶感情至深。但在朱丽叶父亲的坚决反对下,两人痛苦地分了手,朱丽叶嫁给了他人,但他们两人之间的情谊始终不断。多年之后,被贫穷困扰的朱丽叶得到了贝多芬的友情资助。

贝多芬与朱丽叶难以忘怀的恋情,在贝多芬一生的音乐创作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说朱丽叶是贝多芬心中“不朽的爱人”并不为过。

而最新的一种观点认为,贝多芬晚年结识的弗兰茨·布伦塔奈夫人,极有可能是贝多芬心目中“不朽的爱人”。因为在贝多芬给这位情人的信中曾表白,“你的爱使我无比幸福,同时也使我堕入了不幸的深渊。”

贝多芬“不朽的爱人”究竟是谁?或许根本就没有一个确定的人选,只是音乐家的精神追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