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河流
10533000000008

第8章 中国的母亲河——黄河

众所周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我国是第二大河,同时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约古宗列盆地,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最后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外形看起来就像一个大大的“几”字。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黄河流程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约达79.5万平方千米,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如无数条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1.黄河的概况

(1)黄河上游:源头—河口

上游两岸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高峰可超过4000米,河道呈“S”形,河道曲折,两岸多湖泊、草地和沼泽。最大的湖泊是星宿海、鄂陵湖,这里为高原寒冷气候,属鱼类系中亚高原区系,鱼类资源丰富,但长期未被开发利用。

(2)黄河中游:河口—孟津

中游多经高山峡谷,水流迅急,坡度较大。贵德到刘家峡的山谷极为深削,狭窄崖陡,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在峡谷上修建了大型水库。黄河出青铜峡后进入河套,形成大片冲积平原,水流平缓,鲤鲫、鲶鱼类资源较丰富。黄河流经河口镇,折向南行,穿行秦、晋峡谷,在龙门以下到潼关130千米河段,纳汾、渭、泾、洛诸水,水量大增,泥沙大量淤积,河道不稳定。中游经黄土高坡携带的大量泥沙,给下游造成巨大危害,该段是根治水害的关键河段。

(3)黄河下游:孟津—渤海入海口

孟津至华北平原一段为下游,全长874千米,河道宽阔平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5米,为地上河。这里也是鱼类资源最为丰富的渔业河段。

2.黄河之水天上来

每条河流都有它的发源地,如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诞生地一样。那么黄河滔滔不绝的水流是从哪里来的呢?唐朝诗人李白的诗中曾经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本来是描绘黄河源远流长、气势雄伟的名句,有人便以此编造了一个黄河之水来自天上银河的故事,说什么天上银河的水流到地上,形成了黄河的源头。古代有一本书,名叫《水经注》,里面也记载着许多传说,最流行的是“黄河重源说”。据说发源于昆仑山墟的黄河,不在地面上奔流,而是潜伏在地下流动,到积石峡后,由于大禹导河积石,才把黄河水从地下引到地面上来。

那么黄河之水究竟从哪里来呢?国家主管黄河的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权威说法是,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亦称约古宗列曲),万里黄河的长度就是从这里开始量算的。

约古宗列是一个东西长40千米、南北宽约60千米的椭圆形盆地,周围山岭环绕。盆地内有100多个小水泊,远看像是无数晶莹闪亮的珍珠嵌在盆地。水泊四周,是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在盆地的西南面,距雅拉达泽山约30千米的地方,有一个面积为3~4平方米的小泉,清澈的泉水不停地喷涌翻滚,汩汩有声。喷涌而出的泉水汇合了盆地内浸渗出来的无数涓涓细流,逐渐形成了一条宽约10米,深约半米的潺潺溪流。约古宗列在星宿海之上与卡日曲汇合后,形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旅游者在这里根本无法想象黄河之宗竟不是滔滔洪水,而是一股股细微的清泉和一片有许多砂砾野草的温林荒滩。

3.为什么黄河水是黄的

在很久以前,黄河水并不怎么黄,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那时,它的名字并不叫黄河。我国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水经注》中称“上河”,《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大河”。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她为“浊河”或“黄河”,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到唐代,人们看到的大河是黄色的,就给它取个“黄河”的外号,没想到外号竟最终代替了它原先的名字。

黄河的颜色之所以是黄色的,是因为在周秦时,黄土高原大半是森林,黄河水也较清澈。随着黄土高原的开发,山上的林木被逐渐砍掉,每逢下雨,雨水夹带着毫无抵抗能力的泥土,由山上流到山下,由小河流进大河,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使得黄河水的含沙量日益增大,最终造成黄河河水浑浊变黄,这就是黄河水变黄的根源所在。

4.黄河从哪里开始成为“悬河”的

由于黄河下游河道开阔、平坦,水流变缓,黄河带到下游的泥沙3/4被送入海口,1/4淤积在河道内,使河床逐年抬高。在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全靠大堤约束,它因而被称为“悬河”。那么黄河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成为“悬河”的呢?

蒙古巴彦淖尔盟西南部的磴口县,在这里,黄河河道比县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6米,也就是从这里开始,黄河成为了悬河。

5.可怕的黄河凌汛

凌汛就是冰坝阻塞河道,使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严重的还会造成河水泛滥。黄河凌汛主要发生在上游河套一段和下游山东省境内。发生的时间是在冬季河水开始封冻和春季开始解冻的时候,尤其是春季的凌汛,不但发生的次数多,而且危害也大。

黄河凌汛主要是由于干流所跨的纬度比较大、南北河段封冻和解冻的时间不同造成的。例如河套一段靠北,气候寒冷。每年春天,当比较温暖的上游河段解冻,河水载着破碎的冰块下漂时,河套段还是一片冰封。下漂的冰块受阻、堆积,甚至重新冻结,堵塞河道,从而造成水位的猛涨。黄河在山东境内突然向北流去,春季解冻的时间,也是上游早于下游,所以那里也经常发生凌汛。发生凌汛时,河道上常常形成冰坝和冰桥,迫使水位猛涨,甚至造成决口而洪水泛滥。

新中国成立前,因凌汛决堤而成灾的事,几乎年年发生,给沿岸人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例如1933年,内蒙古磁口县凌汛决口,方圆150千米一片汪洋,冰积如山,水势汹涌,淹没了许多村庄。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凌措施,如兴修水利,控制上游的水流量;设置分洪涵闸,分泄凌水;及时用大炮、炸药炸碎冰盖、冰坝,使上游浮冰顺利下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