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沙漠
10532000000007

第7章 漫步世界著名沙漠——探索世界沙漠之神奇

1.沙漠之最——撒哈拉沙漠

上篇我们已经详尽了解了沙漠的外貌特征、形成、气候等一系列信息,但那些只是沙漠的一般情况,不同的沙漠向人们展示着不同的区域风格,形态景观。下面我们一起走向世界不同地区的沙漠,体会其独特的“乡土风情”。

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是“大荒漠”的意思。因此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自然条件最恶劣的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也是地球上除南极洲之外最大的荒漠。主要由利比亚沙漠、赖卜亚奈沙漠、奥巴里沙漠、阿尔及利亚的东部大沙漠和西部大沙漠、舍什沙漠、朱夫沙漠、阿瓦纳沙漠、比尔马沙漠等组成。

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北部,西从大西洋沿岸开始,北部以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为界约北纬35°线,东部直抵红海,南部到达苏丹和尼日尔河河谷,东西长达5600千米,南北宽约1600千米,总面积约907万平方千米,约占非洲总面积的32%。可将整个美国本土装进去。撒哈拉沙漠可分为几部分:西撒哈拉;中部高原山地包括位于阿尔及利亚的阿哈加尔高原,位于尼日尔的艾尔高原和位于乍得的提贝斯提高原;东部是最为荒凉的区域,为特内雷沙漠和利比亚沙漠。撒哈拉沙漠的最高点为位于提贝撒哈拉沙漠、斯提高原中的库西山,海拔为3415米。

撒哈拉沙漠将非洲大陆分割成两部分,北非和南部黑非洲,这两部分的气候和文化截然不同,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界是半干旱的热带稀树草原,阿拉伯语称为“萨赫勒”,再往南就是雨水充沛,植物繁茂的南部非洲,阿拉伯语称为“苏丹”,意思是黑非洲。石油贮藏主要在北非,黄金和金刚石盛产于南非,北非属于中等以上收入的国家,南非的经济相对落后。

(1)形成原因

非洲地跨赤道南北两侧,南北热带区气温全年多半时间都很高,对撒哈拉的形成提供条件基础。

①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北非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且非洲大陆南窄北宽,像一个平等边三角形,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的范围大,干热气候笼罩大部分地区。

②受季风的影响:北非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东部陆地吹来,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干燥。

③地形地势的影响:北非海岸线平直,埃塞俄比亚高原像一座屏障,正好阻挡温润气流的到来,是广大内陆地区受不到海洋的影响,降水量稀少的主要原因。

④受寒流的影响: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经过,对西部沿海地区起到降温减湿作用,寒流经常经过的地方环境逐渐恶劣,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⑤北非地形单一,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气候单一,沙漠化进展迅速,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区。

(2)自然特征

①自然地理。撒哈拉沙漠主要的地形特色包括:浅而季节性泛滥的盆地和大绿洲洼地,高地多石,山脉陡峭,以及遍布沙滩、沙丘和沙海。沙漠中最高点为3415米的库西山顶,位于查德境内的提贝斯提山脉;最低点为海平面下133米,在埃及的盖塔拉洼地。

撒哈拉沙漠约在500万年之前就以气候型沙漠形式出现,即在上新世早期。自从那时起,它就一直经历着干、湿情况的变动。

②水系。几条源自撒哈拉沙漠以外的河流为沙漠内提供了地面水和地下水,并吸收其水系网放出来的水。尼罗河的主要支流在撒哈拉沙漠汇集,沿着沙漠东边缘向北流入地中海;尼罗河水在几内亚的富塔贾隆地区上涨,流经撒哈拉沙漠西南部然后向南流入海。从阿特拉斯山脉和利比亚、突尼西亚、阿尔及利亚以及摩洛哥的沿海高地流入的溪流和干河床,另外引人注目的是两大网络水系,一是与担贝斯山脉相关的干河床、湖泊、池塘的综合网络,另外一个是与塔西利思阿耶和阿合加尔山脉的类似网络。撒哈拉沙漠的沙丘储有相当数量的雨水,沙漠中的各处陡崖有渗水和泉水出现。

③土壤。由于撒哈拉沙漠生存条件严酷,因此土壤有机物含量低,且常常无生物活动,尽管在某些地区有固氮菌等少量菌体。洼地的土壤常含盐分。沙漠边缘恶劣生存环境缓和,水源相对充足,植被繁多,因此土壤则含有较集中的有机物质。

④气候。撒哈拉沙漠气候由信风带的南北转换所控制,常出现许多极端。它有世界上最高的蒸发率,并且有一连好几年没降雨的最大面积纪录。气温在海拔高的地方可达到霜冻和冰冻地步,而在海拔低处可有世界上最热的天气。

由于特殊的地势和地理位置,撒哈拉沙漠由两种气候情势所主宰:北部是干旱副热带气候和南部是干旱热带气候。干旱副热带气候的特征是季节和昼夜的气温变化幅度大,年平均日气温较差约为20℃。冬季气温的日较差约为13℃。夏季降水量达到最高。利比亚的阿济济耶最高气温曾达到创纪录的58℃。干旱热带气候的特征是随太阳的位置有一个很强的年气温周期;温和干旱的冬季和炎热干旱的季节之间有个反复多变的短暂的雨期。撒哈拉沙漠干旱热带区域年平均日温差为17.5℃。最冷月份平均温度与北部副热带地区基本相同,但是日温差没有那么大。春末夏初很热,50℃的高温并不罕见。年降水量为76毫米,降雨变化极大,多数降水发生在12月至次年3月期间。另一降水高潮是8月,以雷暴形式为其特征。这种暴雨可导致巨大的暴洪冲入无降雨现象的区域。虽然干旱热带山丘的降水量全年都很小,但低地的夏季一次雨量可达最高。在北部,这类降雨多数都是以雷暴方式发生。年降水量平均约125毫米,中部山丘有时降雪。沙漠西边缘的冷加那利洋流降低了气温,从而减少了对流雨,由于温度加大而出现雾的现象。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冬季是吹哈麦丹风期,这是带沙和其他小尘粒的干燥东北风。

⑤植物。撒哈拉沙漠植被整体来说是稀少的,植被地带大体可分为:低地雨林、森林和灌木丛、沼泽地、阔叶林地、荆棘林地和半沙漠植被等。高地、绿洲洼地和干河床四周散布有成片的青草、灌木和树。在含盐洼地发现有盐土植物。

撒哈拉沙漠高地残遗木本植物中重要的有油橄榄、柏和玛树。高地和沙漠的其他地方还发现的木本植物有金合欢属和蒿属植物、埃及姜果棕、夹竹桃、海枣和百里香。西海岸地带有盐土植物诸如柽柳。

草类在撒哈拉沙漠则广泛分布,包括下列品种:三芒草属、画眉草属和稷属。大西洋沿岸则有马伴草和其他盐生草。各种短生植物组合构成重要的季节性草场,称作短生植被区。

⑥动物。撒哈拉沙漠的哺乳动物种类有沙鼠、跳鼠、开普野兔和荒漠刺猬;柏柏里绵羊和镰刀形角大羚羊、多加斯羚羊、达马鹿和努比亚野驴;安努比斯狒狒、斑鬣狗、一般的胡狼和沙狐;利比亚白颈鼬和细长的獴。撒哈拉沙漠鸟类超过300种,包括不迁徙鸟和候鸟。沿海地带和内地水道吸引了许多种类的水禽和滨鸟。内地的鸟类有鸵鸟、各种攫禽、鹭鹰、珠鸡和努比亚鸨、沙漠雕鸮、仓鸮、沙云雀和灰岩燕以及棕色颈和扇尾的渡鸦。残遗热带动物群热带鲇和丽鱼均发现于北部的阿尔及利亚和一些孤立的绿洲上。眼镜蛇和小鳄鱼可能仍生存在遥远的堤贝斯坦山脉中的河流盆地中。尽管撒哈拉的生存环境相当恶劣,但广袤的沙地上仍是地大物博,许多动物都是世界上稀少的珍贵的物种,提供丰富的物种资源。

2.东部沙漠—阿拉伯沙漠

从空中看,阿拉伯沙漠像是一片广漠的淡沙色地带,偶有一列朦胧的悬崖或山脉,黑色的岩浆流向或延伸到天际的微红,沙丘体系与天际霞云相接,构成一幅大漠落日的奇观。北非撒哈拉沙漠的东缘部分。位于埃及东部,尼罗河谷地、苏伊士运河、红海之间,又称“东部沙漠”。

中部有马阿扎高原,东侧有沙伊卜巴纳特山、锡巴伊山、乌姆纳卡特山等孤山,南部与苏丹的努比亚沙漠相连,其覆盖面积约233万平方千米。大部分为海拔300~1000米的砾漠以及裸露的岩丘。被东西走向的间歇河流塔尔法河、胡代因河及支流和南北走向的季节河基纳河切割。其地形为几座山脉所切断,海拔最高点达3700米,三面以高崖为界。沙漠中有石油、铁、磷灰石等矿产资源。大部分位于沙特阿拉伯,但有一大部分延伸至约旦、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和也门。

阿拉伯沙漠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超过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也高于10℃,多在15℃~24℃。南部地区更加酷热,年平均气温为28.9℃。

阿拉伯沙漠是世界上最神秘和神奇的沙漠,除有变化多端的漠地景致外还有色彩多姿的沙体形态,连绵不断的沙丘轮廓线,质地特殊的各色沙石。贝都因人是阿拉伯游牧民族中最神秘的居民。乘坐最适合沙漠中行动的四轮车,在崎岖难行的沙漠中可享受飙沙赛车穿越沙丘的快感和刺激,行驶到贝都因人居住的小村庄。可以更加贴近游牧民族的真实生活。在帐篷里享用地道的风味烤肉餐,随兴加入当地部落的营火晚会及传统歌舞。具有独特风韵的生活习俗会让你爱上这沙漠中的生活气息和风土情韵,开启发现之旅。

(1)地形分布。

由于地壳的断裂、垄起等剧烈运动,导致多山的高地隆起于汉志西北部、阿西尔地区、叶门以及阿曼。内陆较小的山岭是由自然侵蚀形成的。

高原是沙漠的一个共同特征。死海之东的约旦是一个隆起适中的高原。在东南面,图拜克山较高,犹如被许多旱谷深深切割的巨型沙岩。再往东南,泰布克、泰马、泰维勒、侯夫拉和胡季这些高原,直抵北部沙漠内夫得沙漠的西缘。在内夫得东南的中央内志高地,一系列西向陡坡成为石灰岩单面山的标志,这些单面山延伸到南部的哈德拉毛高地,焦勒高原也在该地。

在高原下面,广阔的平原伸展开来,其上遍布石头、燧石或砾石,表面在干燥的气候下得以良好地保存下来;一些平原为一层由盐形成的土壳所覆盖,光滑坚固的表面由地下水层的沙砾黏接形成。典型的多石平原为哈马德,从内夫得向北延伸进入叙利亚沙漠。

阿拉伯半岛在亚洲大陆,由于地壳运动和非洲断裂后阿拉伯台地被大大抬高,地势的抬高使许多通过阿拉伯沙漠河流中断而破坏先前的水系模式。岩浆伴随半岛的隆起和裂缝或断层的出现而大量喷涌,涌塞谷地并覆盖山岭,使其台地凹凸不均,阿拉伯台地向东北倾斜,沿其西缘从叶门到约旦形成一条显著的地区分水岭。

阿拉伯沙漠的多数河流不是干涸就是不连贯,只是在雨大时才有水流。此地区,只有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与哈德拉毛南部的哈杰尔河这两个河流终年奔流不息。这里曾是新世纪人类文化的遗址和文明的发源地。

阿拉伯沙漠的沙子大多并不是会聚成平面而是形成沙丘山岭或巨大的复合体,所以这里的沙盖以具有不同尺寸和复杂性的沙丘形式出现,或在低地表面形成薄薄一层的地膜。阿拉伯沙漠沙丘样式和尺寸的种类不计其数。许多形式还没有用文字表述过。早期欧洲探险家们说,当地除了一个无定形的沙海外一无所有。毗邻地区的沙丘之间还具有清晰的演变关系。在诸如鲁卜哈利沙漠这样巨大的沙区,沙丘形式的演变可从简单的沙丘追溯到较为复杂的类型。

(2)气候特征。

阿拉伯沙漠在北纬12°~34°线之间整整跨越22个纬度;尽管沙漠的大部在北回归线以北,据其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它还是被视为热带沙漠。夏季酷热,有些地方气温高达54℃。内陆干热,尚可忍受。然而,沿海地区和一些高地受夏季高湿度制约,夜间或清晨会出现露水或水雾的现象。整个沙漠的年降雨量平均不足100毫米,但其多寡幅度却在0~500千米之间不等。沿海地区受海风影响,降雨较多,其他地方相对缺乏雨量。春季会出现阴霾或尘暴,冬季会断续降雨,因此冬季天气凉爽,令人心旷神怡,最冷的天气出现在高海拔地带和最北部。1950年在塔普林输油管旁的图赖夫记录到的最低温为——12℃,并有随时降雪和池塘1米厚的冰。内陆天空通常是晴朗的,偶然的倾盆大雨会淹没主要水系。鲁卜哈利沙漠夏季降雨随来自印度洋的季风到来。在北鲁卜哈利沙漠可能出现冬季降雨。

风主要从地中海吹来,次第刮到东部、东南、南方和西南,画出一个巨大的弧。多风的季节出现在12月~次年1月和5月~6月。风速平均每小时48千米,可持续30~50天,被称为“热尘风时期”。考验人们的耐性的热尘风,是运载大量沙尘并改变沙丘形状的幕后操纵者。每一场风暴都将数百万吨的沙子携入鲁卜哈利沙漠。风在鲁卜哈利沙漠的西南部依次从四面八方刮来。强劲的东南风每次一连数日扫过大沙漠,将热尘风对沙丘形成的作用逆转过来。这是一场自然界中精彩又无形的激烈搏斗。

在春季或秋季会突然出现令人畏惧的“褐色卷云”。这是一场宽达96千米的锋面风暴,将沙子、尘土和岩屑都卷入高空,形似常见的龙卷风暴,随后气温急剧下降并带来雨量。强风持续约半小时左右。雨势逐渐缓弱,但余风在惯性的作用下会产生无数尘卷,在空中肆虐,另外热天光线较强,风暴飞扬后由于光的漫散射或折射,会出现有着恶名的水景幻象。

(3)植物特征。

阿拉伯沙漠是热带沙漠气候,且纬度的跨越幅度较大,因此植物种类繁多,以旱生或盐生为主。

春雨之后,长期埋藏的种子在几个小时内发芽并开花,为枯黄荒芜的砂砾平原穿上绿装。即使燧石平原也会在深冬初春为骆驼和绵羊长出牧草。这些平原曾是驰名的阿拉伯马的故乡,因雨水的缺乏,牧草总是过于缺乏,难以供养大量马匹。当然,所有的牧区均被过度放牧,导致如今广泛的荒芜地带的形成造成恶性循环。生长在盐沼的盐生植物包括许多肉质植物和纤维植物,可供骆驼食用。在沙质地区生长的莎草是一种根深的强韧植物,有助于保持土壤。在绿洲边缘往往可以看到柽柳树,其有助于防止沙子侵入。稀有灌木拉克,以“牙刷灌木”知名,其枝条被阿拉伯人依传统用于刷牙。许多香草在整个沙漠到处生长,为贝都因人所熟知,他们将这些草用于食品调味和防腐、熏衣和洗发。东鲁卜哈利沙漠一般被认为干燥不毛的死旷区,但在巨大沙丘的侧翼却养育着许多植物,包括一种叫做纳西的甜草,为如今稀有的大羚羊提供主要草料。

许多绿洲种植海枣,海枣一身是宝,海枣本身为人和家畜提供食物。枝干可提供建筑物及制作井架和古式辕杆的木料;树叶作为手工艺品和缮盖房顶。绿洲还出产许多水果和蔬菜及农作物,诸如水稻、苜蓿、散沫花(一种能产生棕红色染料的灌木)、柑橘、甜瓜、洋葱、番茄、大麦、小麦及在海拔较高的地区有桃、葡萄和仙人果等。

(4)动物特征。

阿拉伯沙漠中植物种类的繁多,加上独特的生存环境造就多种多样“身怀绝技”的动物。

沙漠昆虫包括苍蝇、疟蚊、蚤、虱子、蜱、蟑螂、蚁、白蚁、甲虫和能把自己伪装成树叶、树枝或卵石的螳螂。还有清除粪便的蜣螂、无数的蝶、蛾和毛虫,破坏自然环境的有害的飞蝗但现在已得到很好的控制。

蛛形动物包括大食蝎虫、蝎和蜘蛛。食蝎虫可以生长到0.2米长。蝎也可以生长到0.2米,有黑、绿、黄、红和灰白诸色。蝎的毒刺可使小体动物丧命。

绿洲水塘中还栖息着鱼类和两生类,诸如蝾螈、蝾螈类、蟾蜍和蛙。爬虫类包括蜥蜴、蛇和龟。许多蜥蜴,包括石龙子、壁虎、鬣蜥和有领蜥蜴,都可以在沙漠中找到。一种生活在平原上尾巴肥大的蜥蜴,长度可达1米。这是一种草食动物,颌上没有牙齿,其尾巴烤熟后是贝都因人的佳肴。长达1米的巨蜥,以飞蝗和其他昆虫为食。

生活在沙漠中的蛇类一般都有毒,因此阿拉伯人惧怕所有的蛇,沙眼镜蛇——海蛇的亲戚——纤细,呈沙色,有毒。夜间活动的蝰蛇在沙和岩石之中很多。

阿拉伯沙漠的鸟类包括当地物种以及来自北欧、非洲和印度的候鸟种群。当地鸟类从深冬至初春繁殖。许多小鸟展现出完美的盛装。条纹云雀、沙松鸡、阿拉伯走鸻和小鸨终年生活在沙漠之中,数种隼、雕和秃鹫也同样终年生活在沙漠之中。游隼可见于阿西尔,猎隼和南非隼可见于内志和沙乌地等阿拉伯东部,而茶隼则无所不在。猎隼常被贝都因鹰猎者从小捕来训练,以猎取鸨和沙松鸡。成双成群的渡鸦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已知有3个雕种——白尾雕、金雕和褐雕。髯鹫生活在阿西尔和叶门等地区,一种体态中等、毛色黑白兼黄的埃及秃鹫广泛分布,另外一种翼展达4米长的最大黑鹫几乎灭绝。还有数种鸮类,穴居鸮较常见。

哺乳动物在阿拉伯人动用机动车猎取之前曾有许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大批成群的翔羊在平原上奔跑,后因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开始锐减,接近绝种,直到沙乌地政府开始管制狩猎并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到1960年时就已经几乎消失的大羚羊在被人工圈养繁殖后被重新引进。一种栖息在悬崖之上的野山羊、高地山羊在数量锐减后已经开始逐渐恢复。在沙漠平原,蜜貛、狐和灵猫类在各自的地盘中自由自在生活。凡是有人放牧绵羊的地方就有鬣狗的踪迹,喜欢可以为之提供掩护的陡坡。可以见到胡狼,尤其是在它们出来找水的黄昏。有野兔以及金沙兔。小动物包括跳鼠、小鼠、大鼠和豪猪,而在岩石中可以见到小猬。成群的狒狒在阿西尔漫步悠然。

3.“日晒之乡”——澳大利亚沙漠

澳大利亚沙漠被称为“日晒之乡”,灼热的沙漠里会发现紫色的植被和郁郁葱葱的绿潭,可见红色山丘和火热的日落,还可以见到恐龙的足迹和岩刻。让我们熟知一下这个神奇而美丽的沙漠吧!

澳大利亚沙漠位于澳大利亚的西南部,面积约155万平方千米。这里雨水稀少,干旱异常。夏季的最高温度可达50℃。因为没有高大树木的阻挡,狂风终日从这片沙漠上空咆哮而过。严酷的环境被人们定义为死亡之域。但在1973年,一位澳大利亚植物学家在里发现了大约3600多种植物。如果按单位面积计算,物种多样性要远远超过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因此,发现者称这里为“沙漠花园”。这里的土壤成分主要是没有养分的石英且空气干燥少雨,所以生长在这里的植物对水和养料的需求少得可怜,几乎是别处植物的1/10.特殊的生存环境使这里的植物因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所有植物的叶子都不是绿色的,而是像鲜艳的五颜六色的花朵。

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昆虫和鸟类非常稀少,几乎没有潜在的授粉者,植物为了生存繁衍,其花朵的分泌超乎想象,得到大量的授粉花蜜,去吸引极少潜在的授粉者的注意,从而得到授粉繁衍。

形成原因:

①受高气压的影响:南回归线横贯大陆中部,大部分地区终年受到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因气流下沉不易降水。

②地形的影响:澳大利亚大陆轮廓比较完整,无大的海湾深入内陆,而且大陆又是东西宽、南北窄,扩大了回归高压带控制的面积。

③季风和暖流的影响:地形上高大的山地大分水岭紧挨东部太平洋沿岸,缩小了东南信风和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范围,使多雨区局限于东部太平洋沿岸,而广大内陆和西部地区降水稀少。

④受离陆风和寒流的影响:广大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地势平坦,不起抬升作用。西部印度洋沿岸盛吹离陆风,沿岸又有西澳大利亚寒流经过,有降温减湿作用。所以使澳大利亚沙漠面积特别广大,而且直达西海岸。

澳大利亚沙漠的面积相当于法国大小,景色奇特,无边无际的沙漠中横亘着一些褚红色的巨石,土著人把它当做与宇宙同在的神石,顶礼膜拜,沙漠中突兀的石山竟相连成片,粗犷雄宏,因此澳大利亚沙漠奥妙无穷。

4.风土高原—巴塔哥尼亚沙漠

俗有“风土高原”之称的巴塔哥尼亚是南美洲的“巨星”,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矿产资源、起步的民族经济、美好的发展前景。首先了解下巴塔哥尼亚的缘由:1519年,随麦哲伦环球旅行到达今天里瓦达维亚海军准将城附近的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皮加费塔,看到当地土著居民——巴塔哥恩族人穿着胖大笨重的兽皮鞋子,在海滩上留下巨大的脚印,便把这里命名为巴塔哥尼亚。巴塔哥尼亚高原,自然环境独具特色,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

“巨足”巴塔哥尼亚面积约673万平方千米,从南纬37°伸展到南纬51°,由广阔的草原和沙漠组成,其边界大约西抵巴塔哥尼亚安地斯山脉,北滨科罗多河,东临大西洋,南濒麦哲伦海峡,该地区的地形主要是高原以及窄小的海岸平原,各河流发源于安地斯山,向东流入大西洋,切割成河谷,但因当地雨量不多,河流大多属于间歇河,南部有许多冰河,地形如峡湾等。巴塔哥尼亚受福克兰寒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年雨量在90~450毫米之间,年均温在6℃~20℃,愈往南部愈寒冷且雨量愈少,大多地区形成荒漠,被称作巴塔哥尼亚沙漠。

巴塔哥尼亚沙漠位于南美洲南部的阿根廷,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北起南纬36°的科罗拉多河,南到火地岛,西接安第斯山,东临大西洋,面积约7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领土的28%,包括内乌肯,里奥内格罗,丘布特,圣克鲁斯4省和火地岛区。是个自然地理环境比较独特的地方。

该地区受气候的影响,农业不发达,北部有河水灌溉处可生产水果、苜蓿、橄榄等;南部则植物稀少;西北部高原有石油、铁、锰等矿产。该地居民主要有雅马纳人、阿拉卡卢夫人,此外也有少数巴塔哥尼亚土著。巴塔哥尼亚有威尔斯以外最大的威尔斯人社群。

(1)成因。

前面我们了解过在大陆上,干燥少雨,植被稀疏,暴风强劲,地面粗石裸露,或而覆盖黄沙的地区叫荒漠。根据荒漠地区的地面形态及组成物质,可将其划分为岩漠、砾漠、泥漠和沙漠等几种类型。在世界范围内,沙漠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10.干燥少雨是沙漠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沙漠是干燥气候的产物。浩瀚无垠的沙漠中那丰富的沙源又从何而来?一般说来,它们都是松散物质在裸露于地表之后,经长期风力搬运迁移与分选而形成的。沙漠地区大多是由连绵起伏的沙丘组成的。沙丘形态各异,并且在风力的作用下不断移动,使一些原来不是沙漠的地区沙漠化。沙漠的发展除与气候和地面物质等自然因素有关之外,在一定程度上还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有关,土地沙漠化的现象已引起全世界的警惕。巴塔哥尼亚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大片的荒漠,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2)自然环境。

温暖湿润的气候给南美洲造就了植物繁茂,物种繁多的自然环境,缓和的气候条件也给巴塔尼亚沙漠造就了生机盎然的自然环境。巴塔哥尼亚西接安第斯山脉,雪峰与火山映照,冰川同密林交错,形成错落别致的景观,辟如有大量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位于圣克鲁斯省西南部冰川国家公园内的佩里托·莫雷诺大冰川,高达3600米,绵延200千米,冰层不停地移动断裂,加上呼啸盘旋的山风,公园里充斥着雷鸣般的巨响。内乌肯省西北部拉宁国家公园里有21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和一座海拔3774米的拉宁死火山。这里至今还保存着远古原始森林,树高干粗,枝繁叶茂,苍劲挺拔。巴塔哥尼亚地区,还分布着内乌肯省布兰卡沼泽自然保护区、圣克鲁斯省佩雷托·莫雷诺国家公园、火地岛国家公园保留地、丘布特省瓦尔德斯半岛国家海洋公园等壮美的自然景观及保护区内的骆马、兀鹰、美洲豹、海狮、海象、企鹅等珍贵动物。巴塔哥尼亚东部则是以辽阔的台地为主的荒漠和半荒漠高原。自西向东作阶梯状倾斜,东部则以陡峭的悬崖直逼大西洋,受古代冰川及现代干旱气候的影响,地表多冰蚀谷、冰碛丘、冰缘湖积冰水沉积及多种风蚀、风积地貌。

巴塔哥尼亚沙漠气候条件较其他沙漠缓和许多,受大陆面积狭窄、居安第斯山背风位置及沿海福克兰寒流等的综合影响,荒漠直抵东海岸,但大陆性特征不很强烈,冬夏没有极端的低温和高温,7月均温0℃~4℃,1月均温为12℃~20℃。降水稀少,全区年均降水量不超过300毫米,并呈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风力强盛,常吹时速超过110千米的狂风,尘暴不断。

巴塔哥尼亚沙漠水文状况独特,虽然所在南美洲的气候温润多雨,内流区域狭小,内流区仅局限于内格罗河与丘布特河之间狭小地区。其余地区河流因承受山地冰雪融水或冰蚀湖供给而成为过境外流河。受干旱气候制约,众多河流中仅有科罗拉多河、内格罗河、丘布特河河水充沛,可航运、灌溉、发电,成为巴塔哥尼亚发展农、牧、林各业的河谷平原基地,因此巴塔哥尼亚沙漠相对环境有所改善,但毕竟是荒漠气候,自然环境条件仍然恶劣。

(3)丰富的资源。

特殊的构造基础和复杂的地质条件造就了巴塔哥尼亚良好的资源环境和丰富的矿藏条件。巴塔哥尼亚是阿根廷最具美好开发前景的地区。巴塔哥尼亚沙漠中石油储量大、分布广,还富含多种矿物质。近年来又在沿海大陆架找到更多更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以里瓦达维亚为中心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已成为阿根廷最大的石油基地,产量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60%以上。巴塔哥尼亚南端的里奥图尔比奥是阿根廷最大的煤矿区,阿根廷全国工业用煤几乎全由这个煤矿供应。此外,巴塔哥尼亚地区的火地岛、圣胡安及高原山脉区还蕴藏着丰富的泥煤。

巴塔哥尼亚中部地区有丰富的铀矿,现已发现并已建成丘布特省的洛斯阿尔多贝斯铀矿等3座铀矿。丘布特省还蕴藏着丰富的铝土,里奥内格罗省的谢拉格朗德则有一座大铁矿。此外,巴塔哥尼亚地区还有钼、铜、锌、铅、石灰、耐火黏土和陶土等矿产。巴塔哥尼亚是矿产资源的集大成者。

(4)高价值的化石群。

巴塔哥尼亚除了丰富的石油贮藏和矿产资源外,还发现了最有研究价值的古代生物化石,为考古学提供高价值的资料。

古生物学家宣布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北部地区挖掘出一具食草恐龙的巨型骨架化石,身长达32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体积最大的恐龙之一。巴塔哥尼亚地区之所以成为最热门的考古圣地,是因为在那里能发现白垩纪的恐龙化石。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和大自然的侵蚀,沉积物从那时起就直接暴露于巴塔哥尼亚沙漠和荒地的表面,这也导致化石易于被人发现和挖掘,自然也会为人类更好地探索历史而创造条件。在巴塔哥尼亚发现的三大“巨龙”化石都属于白垩纪恐龙,这是一种长颈蜥脚类动物,是生长在南美地区的大型恐龙。由于在白垩纪的大部分时期,南美地区还是一个独立的大陆,大多数生长在那里的动植物比生长在其他聚合陆地的动植物的演变和进化更为明显。与世隔绝的环境促使蜥脚类恐龙成长得更加强壮和健硕。但科学家迄今对这种情况众说纷纭,没有达成共识,因此,造成“巨龙”的原因有待继续探测。古生物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最大的蜥脚类恐龙的足迹,如在北美、澳大利亚和马达加斯加岛发现了一些龙的化石,随着挖掘工作的进展,也许会发现更为大型的恐龙化石。但毋庸置疑的是,到2008年为止巴塔哥尼亚地区“盛产”的恐龙的“庞大”仍是世界之最。

5.“空旷的四分之一”——鲁卜哈利沙漠

这片沙漠像一片辽阔苍白的海面上瞬间凝固的海湾,沙丘静静地向地平面的四面八方流去,荒漠中的沙山就像漂浮的帆船,这就是鲁卜哈利沙漠,意为“空旷的四分之一”,又叫“阿尔—拉姆拉”由于其面积占据阿拉伯半岛约四分之一而得名,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之一,覆盖了整个沙特阿拉伯南部地区和大部分的阿曼、阿联酋和也门领土,故而又称阿拉伯大沙漠。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长1200千米,宽约640千米,面积达65万平方千米。因富含氧化铁而多呈红色。这是一块非常罕见的纯沙沙漠,是远古时期西部和南部的火山高地东边干涸的海底受水和风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风力和水力冲刷表面的泥沙露出小鹅卵石和细粒,风刮起细小的颗粒,数百年积成300米高的沙山。鲁卜哈利沙漠海拔100~500米。从形态上大体可分为东西两大沙漠。其中东部沙漠海拔100~200米,多为平行排列的大沙丘,有些沙丘高300米,长20千米,近乎一座沙山。在地下水位较高处,有局部绿洲,形成良好的牧场。西部沙漠海拔100~500米,多为砾漠,沙丘间沼泽、盐湖广布。整个沙漠均属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中部夏季最热月均温在白昼时达70℃~80℃,夜晚则降至30℃,冬季最冷月气温也达40℃以上,年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许多地区两次降水间的间隔需要数年。这是一片通常都处于极度高温、脱水、摧毁性的狂风和凛冽的冬夜等状态的地方,超级强悍的民族贝多因人将其命名为鲁卜哈利,即“无人区”。

数年干旱、一片高温死寂的王国中也有植物或动物的存在。盐灌木,一种适应干旱的草,还有几乎无叶的阿拉伯胶树豆灌木也顽强地生存下去。沙地上有时还有沙漠蒺藜艳黄的花朵映照,更添一份生机。动物通过变异也适应当地环境而存活下来,它们保存水分、少出汗少排尿、少呼出水气,沙漠野兔靠白天贴在深沟里躲夏天。沙漠狐狸吃啮齿动物和爬行动物,减少饮水需求。种子鸟兴旺发达于植物干枯,种子裂口的季节。雨天会出现臭虫,食虫动物就活跃起来。鸟儿们靠昆虫体液存活。沙猫和其他食肉动物从蜥蜴和沙鼠身上获取水分。沙漠王子—弯角剑羚,最受贝多因人尊重,被称为“阿拉伯的医生”,因为人们相信它有医治疾患的能力。

鲁卜哈利沙漠这广大的“无人区”,到1931为止,无人能成功穿越,尽管阿拉伯石油公司在1938年时进行过一次“无人区”心脏地带的重大探险活动,直至1946年,伯特拉姆和菲尔比仍然是曾穿跃沙地仅有的两个欧洲人。

6.原始的保留——卡拉哈里沙漠

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舒适和便捷,享受着现代化和高端科技的舒适优雅的生活。但你或许不曾了解,在非洲南部的一个沙漠中,还生活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原始部落:他们以群居的方式繁衍生息,男人打猎,女人与孩子挖掘植物根块、采摘野果、与秃鹫争夺猎物、啃食已腐烂的肉……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那片沙漠——卡拉哈里,一个高度干涸的沙漠。

骄阳绝舞——寻访卡拉哈里沙漠的最后的丛林土著人。集体狩猎是他们能适应这种生活的劳动方式,每当有人捕到大型动物,大家都会聚在一起欢庆、载歌载舞,也是一种世界上独有的绝舞,卡拉哈里沙漠是无边的沙舟。

卡拉哈里沙漠也译喀拉哈里沙漠,它称喀拉哈里盆地,是非洲南部内陆干燥区,非洲中南部的主要地形区,总面积约63万平方千米。

它是非洲南部内地高原的一个大而如盆地般的平原。它几乎占据了波札那全部、纳米比亚东部的1/3以及南非开普省极北的部分。在西南部与那米比即那米比亚的海滨沙漠混为一体。喀拉哈里沙漠南北最长处约1600千米,东西最大距离为960千米左右,其面积估计有93万平方千米。北临恩加米湖,南界奥兰治河,东起东经26°左右,西迄大西洋沿岸附近。主要在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境内,部分属于安哥拉及南非共和国。

卡拉哈里沙漠地貌实属非洲地区的凹陷盆地,海拔700~1000米,四周被高1500米的山地和高地环绕。盆地内地势起伏不大,偶有孤立岛山出现。中部有一条东西向的低矮的分水岭,盆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地面多干沟和细沙。卡拉哈里盆地内有卡拉哈里沙丘,为全世界面积最大的沙丘区。

盆地的边缘有河川穿越,因盆地内部地势多沙丘或孤立岛,因此河流起迄点均在盆地之外:东北部是宽多河及赞比西河的上游;西北部有库内列河以及盘踞南部低洼山谷的奥兰治河。

盆地内有3个主要流域:奥科万戈系统从多雨的北部进入盆地,形成17万平方千米的细长沼泽带。有时多余的水会流进马卡迪卡迪洼地。西北部较小的流域称为依托沙洼地。南部有木罗坡—诺索布系统,曾经流至奥兰治河。这些“盐地”会积聚雨水形成一个暂时性湖泊,直到蒸发干涸为止,干涸后形成盐漠。

卡拉哈里沙漠和撒哈拉沙漠中部纬度相当,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同样也受副热带高气压系统的影响,地面终年干燥,年降水量125~250毫米。

但它的气候植被与撒哈拉沙漠又不完全相同,撒哈拉沙漠植被稀疏,但卡拉哈里因雨水稍多而有比较繁茂的植被。气候和植被自西南向东北变化。西部为沙漠,高达100米的沙丘上生长着肉质植物与灌木,甚为抗风耐旱。北部与东北部降雨较多,为热带干草原与热带稀树草原。稀少短暂的雨季中,植物繁盛成长,会出现浓密的矮树丛和高大树林。但是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沙漠中均缺水,纵横沙漠的众多河流的河床都是干涸的,土地干燥是在这个地区进行探测和开发的真正障碍。

巴卡拉哈里人和布须曼人住在这块资源匮乏的土地(这里富金刚石、铜、铅、锌、镍、钒等矿藏,但目前很少开发利用)上,多从事畜牧业,有的兼营狩猎。人文地理环境的恶劣和落后,科技的封闭和资源的匮乏导致这里除了喀拉哈里的边缘地带,很少有现代经济发展。举例言之,奥科万戈三角洲曾有一项庞大的灌溉计划,就是由于资金的缺乏和装备的落后,最终只能偃旗息鼓,毫无进展。今天的卡拉哈里仍然干涸缺水,布尔人的移民先驱于19世纪末企图横越此地时,称此处为“干旱之地”。

自然特征。

①自然地理和地质情况。卡拉哈里沙漠地表起伏不大,遍地是沙的平原,是块大而纯的沙地沙漠,到处海拔都在900米以上。基岩只裸露在低而直立如墙的小山群中,它们为数不多但很显眼地出现在一般地面上,像沙漠海洋中的航船。除了这种小山群外,3种地表涵盖了所有喀拉哈里沙漠的特征:小沙原、纵向沙丘和浅水湖(洼地)。沙的深度一般都超过60米。在许多地区,沙是红的,这是一薄层氧化铁覆盖在沙粒上的结果。

卡拉哈里沙漠的整个西部以长长的沙丘链为其特色,其大致呈北或西北走向。沙丘至少长1.6千米,宽约数百米,高达6~60米。每一个沙丘同其邻丘都由一个宽而平行的凹坑分隔开来,凹坑被当地人称为“街”或“小路”,因为每一个凹坑都便于人行进。沙丘链就像沙漠海洋中的起伏的波浪,构成美的轮廓。

浅水湖或洼地是沙漠水系的最大特色,是极短溪流终点的“干湖”。受盆地地势的影响,每条溪流中止在略低的凹地里。因此从没有水流能从卡拉哈里沙漠中流出入海。当小溪干涸时,由缓慢溪水带来的细小淤沙粒子与可溶钙矿物和由水的蒸发而凝结的盐一起沉淀了下来。其结果是这些地面没有植被,干的时候呈闪闪发光的白色,可溶矿物的交合活动使其变硬,有时则被浅浅一片不流动的水所覆盖。在含盐成分低的地方,短期雨水过后,洼地可能会覆满青草,雨水中含有植被的种子。

②水系。在卡拉哈里沙漠南部和中部,地面水只有在广为分布的小水坑里才有,没地面水系。由于酷燥或涸枯,几乎所有的雨一降下来就消失在深沙里。在卡拉哈里沙漠的南部和中部某些地方找到了大量的古代水系——有些就在地面上,有些则透过空中摄影才探得。即使在一年中雨量最多之时,由于蒸发或地表吸收,水系中的水不能够发生流动转移或全面更改,这些水系今日都不再运转。

③土壤。卡拉哈里沙漠的土壤大多以沙为基础,色红,因干旱和植被稀少,有机物含量低。从化学方面看,它们相对呈碱性,极为干燥。在盐沼地或附近,土壤趋向于含钙或含盐,大部分为重金属盐类,对多数植被有毒性,不适应多种植物生长。

④气候。潮湿气团来自印度洋,东北部水量最大,西南部则有所下降。但是降水量呈大幅度变化。多数降雨发生在夏日雷电交加之时,各处每年都有极大变化。有6~8个月完全无雨。冬季特别干燥,湿度极低。

气温变化普通且有规律,昼夜之间与季节之间温差较大,夏日阴凉处气温可达43℃~46℃,但晚上降至21℃~27℃,冬季晚上气温一般均降至冰点,甚至低于——12℃。

⑤植物。由于深深一层沙覆盖在大部分土地上,并且大多数土壤属于盐碱性的土质,极大地影响了那里植被的生长。浅根植物不能在一个多年生的基础上存活,虽然一年生植物在一场好雨之后生长得非常快,可以播下种子支持到下一个好雨季节。凡根深到能触到永久性湿润沙那一层的树能很好地生长,根部可到达湿沙层的,便可更多地加强对水分的吸取,所以,大根系类的植物容易长时间持续存活。

7.绿色澳洲的基地——大沙沙漠

澳大利亚有四大沙漠,都分布在西部高原的中心地带,它们分别是大沙沙漠、维多利亚沙漠、吉布森沙漠,还有偏东一点的幸普森沙漠。共同构成了澳大利亚沙漠。其中最大的是大沙沙漠,面积约为41万平方千米。

大沙沙漠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北带,大部在西澳大利亚州,位于金伯利高原以南、皮尔巴拉地区以东,伸延至北部地方边界以东。大部为沙丘,仅中部有石漠。

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利亚州北部荒漠,西起印度洋岸的八十里滩,东至北部地方,北起庆伯利丘陵,南达南回归线和吉布森沙漠。范围大致与甘宁盆地相同。广袤荒漠上有大片盐沼和沙丘。有1600千米长的牲口道从西南向东北穿经沙漠。

(1)气候特点。

到处是沙垄和沙丘,沙垄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是风吹移沙子沉积所成,连绵的沙垄可长达数十公里,像巨型的平地梯田,高20~30米。沙漠周围分布有山脉和高原,东部有两条东西走向的大脉,北为麦克唐奈山脉,南为马期格雷夫山脉,也是东西走向。

大沙沙漠为大陆最热最干燥的地区之一。极少的降水且无稳定的周期,河流水量稀少,断流于沙漠之中,为寸草不生之地。

(2)形成原因。

①澳大利亚大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降水从北、东、西三面沿海向内陆作环状递减,植物带也呈半环状分布。由沿海的森林带向内陆依次过渡为草原带。②西部沿海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和来自大陆的东南信风控制,加上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干燥少雨。③南回归线横贯大陆中部,大部分地区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因气流下沉不易降水。④澳大利亚大陆轮廓较完整,无大的海湾深入内陆,且大陆南北窄、东西宽,扩大高压带的控制面积。⑤高大的山地大分水岭紧靠东部太平洋沿岸,缩小东南信风和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范围,使雨区局限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势平坦,不起提升作用。西部印度洋沿岸盛起陆风,沿岸有西澳大利亚寒流经过,有降温减湿作用。

(3)自然资源。

大沙沙漠中部煤的含量占全国的15%,煤田面积55000平方千米。黑煤和褐煤探明储量656亿吨。西部铁矿石总储量350多亿吨,铅、锌、铜多产于共生矿中,金矿储量丰富,是世界主要的产金国家。沙漠的达令山脉的铝土矿约62亿吨。南部石油储量约2340万吨,天然气储量500多亿立方米,铀探明储量30万吨。磷酸盐分布在西北部。此外还有镍、锰、钽、钒、铍、锆、钛、金红石等金属。森林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盛产桉树、棕榈、松树等林木。沙漠以动植物的珍异闻名,是世界上桉树的原产地,有袋鼠、针鼹、鸭嘴兽、黑天鹅等珍奇动物。

(4)大沙沙漠的治理。

植树种草是最有效的防沙办法。澳大利亚为此开展“绿色澳洲”的运动。澳大利亚牧场治沙,有效有价值的“三板斧”是:①严格实行轮牧制度,减轻草原负担。②大力推广圈养制度。③科学搭配畜群数量和种类。澳北方地区推出了“沙漠知识经济”的战略,昔日被称为大漠“红心脏”的澳大利亚北方地区,如今是沙漠绿洲,瓜果飘香。

8.最具诱惑力的神奇沙漠——塔克拉玛干

传说很久以前人们渴望能引来天山和昆仑山上的雪水,来浇灌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一位慈善的神仙给维吾尔族人一把金钥匙,让他们打开塔里木盆地的宝库,不幸金钥匙被神仙小女儿玛格萨丢失了,从此盆地中央就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南新疆塔里木盆地,维吾尔语意“进去出不来的地方”,当地人通常称它为“死亡之海”。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余千米,南北宽约400多千米,总面积34万平方千米,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故被称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

在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最神秘、最具有诱惑力的一个,至今许多神奇景观和谜团都未揭开。沙漠中心是典型大陆性气候,风沙强烈,温度变化大,全年降水少。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的面积很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达300米左右。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复合型沙山和沙垄,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条条巨龙,塔型沙丘群,呈各种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沙丘,变幻莫测,每次风暴过后塔克拉玛干沙漠都能呈现新奇的面貌和景观。沙漠有两座红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为“圣墓山”,它分别由红沙岩和白石膏组成,是沉积岩露出地面后形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奇特状观,千姿百态,人们震撼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圣墓山”上的风蚀蘑菇高约5米,巨大的盖下可容纳10余人。白天,塔克拉玛干赤日炎炎,银沙刺眼,阳光和沙面是两块对峙的耀镜,相映生辉,沙面温度有时高达70℃~80℃,旺盛的蒸发,使地表景物飘忽不定,沙漠旅人常常会看到远方出现朦朦胧胧的“海市蜃楼”。沙漠四周,沿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和车尔臣河两岸,生长发育着密集的胡杨林和柽柳灌木,形成“沙海绿岛”。特别是纵贯沙漠的和阗河两岸,长生芦苇、胡杨等多种沙生野草,构成沙漠中的“绿色走廊”,“走廊”内流水潺潺,绿洲相连。林带中住着野兔、小鸟等动物,亦为“死亡之海”增添了一点生机。考察还发现沙层下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石油等矿藏资源,且利于开发。有水就有生命,人们打破了对“死亡区”的绝望印象,科学考察推翻了“生命禁区论”。

塔克拉玛干沙漠系暖温带干旱沙漠,酷暑最高温度达67.2℃,昼夜温差达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全年有1/3是风沙日,大风风速每秒达300米。由于整个沙漠受西北和南北两个盛行风向的交叉影响,风沙活动十分频繁而剧烈,流动沙丘占80%以上。沙丘的移动使沙漠面积不断扩大。

由于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四面为高山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充满了奇幻和神秘的色彩。变幻多样的沙漠形态,丰富而抗盐碱、风沙的沙生植物植被,蒸发量高于降水量的干旱气候,以及尚存于沙漠中的湖泊,穿越沙海的绿洲,潜入沙漠的河流,生存于沙漠中的野生动物和飞禽昆虫等;特别是被深埋于沙海中的丝路遗址、远古村落、地下石油及多种金属矿藏都被笼罩在神奇的迷雾之中,有待于人们去探寻。你可能充满幻想、充满好奇,面对沙漠,你想到它的一望无际、残酷和冷漠……但沙漠中的绿洲中的一切生命会让你感动,沙漠又是美丽的、烂漫的……

(1)自然特征。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自然风貌独特壮观,北面是天山,南面是昆仑山,西面是帕米尔高原,东面过渡到罗布泊沼盆。由雄伟的山脉做侧翼,而沙漠与山脉间是由岩山碎屑沉积物构成的沙漠低地,呈波形。

①地形。由起伏的山脉和沙丘组成,偶尔被河谷所切断。数条小山脉和山链由老第三纪和新第三纪的砂岩和黏土形成,隆起于沙漠的西部。弧形的马札拉山脉,在和田与叶尔羌河谷之间,呈弧形向西南绵延而去。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表是由近百米厚的松散冲积物形成的。这一冲积层受到风的影响,其为风所移动的沙盖厚达300米。风形成的地形特征多种多样,各种形状与大小的沙丘均可见到。较大的沙丘链幅度可观:高30~150米,宽240~503米,之间距离0.8~5千米。风形成的最高的地形形式是金字塔形沙丘,高195~300米。这样一种由风形成的地形特征的多样形性,是盆地风复杂状况的一个结果,相当于风蚀地貌。

②气候。塔克拉玛干沙漠年最高温39℃,是温度适中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极低,从西部的38厘米到东部的10厘米不等。由于东西部地区地形、地势的差异,因此气候也有所不同。夏季气温高,在沙漠的东缘可高达38℃。东部地区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5℃。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气温为——9℃~——10℃,冬季所达到的最低温度一般在——20℃以下。

③水系。由于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内流水系盆地,从周围山脉而来的全部径流都聚集在盆地自身之中,为河流和地下水层供水。沙漠下面的地下水多半有持续不断的水道,从西面流向东部的罗布泊,内流是沙漠中的主要供水系统,而雨水的稀少和高度的蒸发,导致降雨对干旱的沙漠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无法提供大量水源。昆仑山水系河流渗透到沙漠中达100~200千米,逐渐在沙漠中干涸。只有和田河穿越沙漠腹地,在夏季偶然可将水流注入塔里木河。

④动植物。该沙漠动物约有272种,高等植物有73种,还有许多低等植物和微生物。

该沙漠的动物极端稀少。只是在沙漠边缘地区,在有水草的古代和现代河谷及三角洲,动物才较为多样。在开阔地带可见成群的羚羊,在河谷灌木丛中有野猪。食肉动物中有狼和狐狸。直到20世纪初,还可见到虎,但它们从那时起就开始灭绝了。稀有动物包括栖息在塔里木河谷的西伯利亚鹿与野骆驼,后者在19世纪末时尚在远及和田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多半地域徜徉,但现在只偶然出现于沙漠东部地区。

塔克拉玛干沙漠植被极度稀少。几乎整个地区都缺乏植物覆盖。在沙丘间的凹地中,地下水离地表不超过3~5米,可见稀疏的柽柳、硝石灌丛和芦苇。而厚厚的流沙层阻碍了这种植被的扩散。植被在沙漠边缘——沙丘与河谷及三角洲相会的地区,地下水相对接近地表的地区——较为丰富。在那里,除了上述植物外,尚可见一些河谷特有的品种:胡杨、胡颓子、骆驼刺、蒺藜及猪毛菜。冈上沙丘常围绕灌丛形成。

(2)景观

浩瀚一望无际的沙面,线条的优美延绵,沙漠中的驼铃声和片片绿洲让你体会到它的浩瀚和生命的顽强……

塔克拉玛干面积33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二大沙漠。乘车于沙漠公路犹如荡舟大洋,只见沙浪澎湃、起伏蜿蜒,遗憾的是人们的视线过早落到地平线上。然而站在塔克拉玛干腹地海拔1413米的乔喀塔格山上眺望塔克拉玛干沙漠,则是另一种的浩瀚。漫漫黄沙,阔远天际,它能于缥缈间产生一种震慑人心的奇异力量,令面对此景的每一个人都感慨人生得失的微不足道,“穷百年繁尘序,幕俯一幅沙尘间”。

在红白山上看和田河的秋色,是一辈子不能忘怀的。和田河两岸的胡杨在阳光下泛着浓厚的金黄,如宽大的金色丝带缠绕着大地,从天际延伸过来,又蜿蜒消逝到天的另一尽头,这就是维吾尔族古老的家园。

(3)深秋璀璨如幻的胡杨——胡杨礼赞

如果将全国各地的胡杨作比较,无论胡杨之美还是胡杨之刚毅都由新疆获冠。新疆胡杨号称“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胡杨伟岸刚毅,真是百树中的“伟丈夫”。在轮台的塔里木河附近的沙漠地区,胡杨林的气势、规模均在全国之首,轮台的胡杨林公园也是国内独一无二的沙生植物—胡杨树林的观赏公园。当秋色降临,步入胡杨林,四周为灿烂金黄所包围。洼地水塘中,蓝天白云下,胡杨的倒影如梦如幻。由轮台往南100千米的沙漠腹地,为大面积原始胡杨林,不少古老的胡杨树直径达1米以上,是我国稀有的胡杨林园地。

胡杨的美离不开其自身的沧桑,树干干枯皲裂和扭曲、貌似枯树的树身上,常常不规则地顽强伸展出璀璨金黄的生命,让大漠恶劣环境中的死亡与求生协调地表现,向人们昭展出抗衡的生命力量和倔强不屈的精神。

(4)沙漠中深藏渊源文化

塔克拉玛干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化,古丝绸之路途经塔克拉玛干的整个南端。许多考古资料说明,沙漠腹地静默着诸多的曾经有过的繁荣,只是被历史长河沉淀的黄沙所淹没,有待人们去发掘它曾经的辉煌。

在尼雅河流、克里雅河和安迪尔流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弥国和货国的古城遗址至今鲜有人至或鲜为人知,在和田河畔的红白山上,唐朝修建的古戍堡雄姿犹存。证实着西域古国当年的繁华市井,光辉灿烂,亘古地纪念着消失于沙漠中的圣城古墙的遗址和昔日物事沧桑变迁。有品味的旅行者都会关注旅途中的人文内涵,关注相关的社会话题。为此,穿越塔克拉玛干有必要了解古丝绸之路文化,而欲了解古丝绸之路的文化不能不了解与之密切相关的西域古国历史,以及千百年来各方面的变迁——为什么一系列的故国遗址今天大多远离人类社会,沉默于没有生命的大漠中呢?这是一个与自然环境及环境保护密切联系的话题。所以我们要警惕“沙漠化”或许多年后,我们现有的一切雄宏阔伟也将无言于沙漠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