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10531900000010

第10章 不是专家的专家

抚养孩子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经验和技巧也是相当关键。对于年轻的妈妈来说,尽管自己毫无经验,但又总觉得老人家的育儿经太老套,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两相比较,妈妈们似乎更愿意相信专家的话。

浅显易懂、实用方便的专家理论,的确为妈妈们解了燃眉之急。从这些理论中汲取一些适用于自己实际的教育知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有的妈妈也会发现,往往接收到的专家理论越多,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就越不知所措。有时候会听到不同专家的不同理论,当你按照这些方法一一去试验时,才发现也许根本没有效果,说不定还会让孩子产生反抗心理。

是专家错了吗?恐怕得先从妈妈自己的身上找问题吧!专家的理论大部分来自于他本身的实验经验,以及总结的一些普遍现象,但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其他孩子身上总结出来的经验当然不会全盘适用。所以,培养孩子不能完全依靠专家,必须要结合实际。每天与孩子朝夕相处,妈妈们虽然无法讲出头头是道的大道理,但基于对孩子的了解,妈妈们自然能够创造出一个让孩子尽情发挥才能的环境。

其实,没有专家能够传授给妈妈教育子女的真正技巧。与其迷信专家的理论,不如多花点时间观察孩子,保持放松的心情,就能够找到一种适合于孩子的教育方法。妈妈的本能会让你成为专家,至少对于自己的孩子是如此。

理论不如实践

故事

余太太有一个六岁的儿子,体弱多病,个性也比较软弱,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为了改变儿子,余太太不仅四处讨教经验,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后来,余太太从同事手里借来一本新出的教育理论书。书上说,在亚洲人当中,日本人的体质相对出众,这源于家长从小就重视对孩子的锻炼。为了增强孩子的体质,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日本的父母也尽量不让孩子穿太厚的衣服,因为单薄的衣服可以锻炼孩子的御寒能力,一来可以增强身体体质,二来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

书上的理论与余太太的烦恼不谋而合,她决定立即开始对孩子的锻炼。不用穿得像只笨熊了,儿子自然非常高兴,可是却遭到了婆婆的反对。

“这么冷的天,穿这点衣服不生病才怪。”

“妈,这你就不懂了。人家专家都说了,这样才能锻炼孩子,日本的孩子一年四季都这样穿,没事的。”

“这又不是日本,拿孩子乱做试验,简直是胡闹。”

尽管婆婆极力反对,余太太依然坚持要按照书上来做。果然,不到一个星期,儿子就因为感冒引发肺炎住进了医院。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儿子,余太太心里想:难道我真的错了吗?

专家之言

很多时候,衡量妈妈是否成功,并不是看她在孩子身上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也不是看经济条件或是知识水平的高低,而是在于能否寻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只要能够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启发孩子的内在积极性,充分挖掘出孩子的潜能,就已经是成功一大半了。

和余太太一样,许多妈妈似乎都会经历理论至上的阶段。她们一本接一本阅读理论书,并不是想要成为教育专家,只是希望能得到一些有效的理论指导,让自己面对孩子的时候不再束手无策。

小叮咛

相信专家,但不要迷信专家。

专家的观点并非全部实用,借用前要先分辨。

不要把控制孩子的权力完全交给专家。

教子理论不能想当然,必须结合实际,因材施教。

在实践中修正和完善理论。

为孩子留下体验的空间。

很长一段时间,状元父母们所著述的各种图书都占据着书籍销售排行榜的前几位,妈妈们争相购买的原因,大多是希望依样画葫芦,把自己的孩子也培养成冠军、状元。可是,即使这些理论本身非常完美,但是完全地照单全收,不过是把家长的意志硬塞给孩子而已,收效甚微也在意料当中。即使真的成功了,也不过是其他孩子的模仿秀。

专家们的理论,不过是帮助妈妈把握教育孩子的方向而已,并不能完全替代妈妈的思维。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自我体验的机会和自由成长的空间,都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按照别人的模式成长,这是否也算是一种对人性的摧残呢?

妈妈们与其费尽心思学习专家们的理论,倒不如多花点时间和孩子们进行一些平等的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当妈妈对孩子了如指掌的时候,关于孩子的问题自然就能够从容面对了。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要将专家的理论全盘否定,关键还是在于结合实际情况,挑选其中适用的部分,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正和改善,这样才能走出理论至上的错误判断,寻找到一条适合孩子的道路。

妈妈说

在儿子诞生之前,我就已经开始通过网络和书本了解各种育儿理论,希望给孩子最科学的教育。在孩子的婴儿时期,这些理论的确给了我许多帮助。可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多,这些理论书开始越来越不灵了,即使说得头头是道,一旦遇到现实状况时,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孩子这次病倒,也是给我敲了个警钟:如果再盲目地遵从理论,毁掉的不只是孩子的身体,恐怕还有孩子的未来。

评论

真正的教育应该重视个体的差异。理论再丰富的专家,也无法取代妈妈的责任。所以,不要拿孩子当试验品,只需要找出缺失的那块拼图,孩子的未来蓝图就能更加完美。

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

故事

眼看邻居刘太太家的女儿拿到小提琴比赛冠军,即将去参加国际比赛,王太太十分羡慕。于是,她决定让女儿停止上游泳班,改学小提琴。

尽管不乐意,但迫于妈妈的压力,女儿最终还是改学小提琴。女儿进步得非常快,连老师都夸奖她有天赋,这让王太太十分高兴,暗自庆幸为孩子选对了一条路。

为了练好琴,王太太为女儿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而且每次都亲自在旁边陪着女儿练习。可惜好景不长,女儿很快就厌倦了每天练习的生活。

“站得都要累死了,不练了。妈,我还是想继续学游泳。”这天刚练了一个小时,女儿就停下来了。

“学什么游泳,看你都晒成什么样子了。女孩子家,就应该学像小提琴这样有气质的东西。”

“可是我真的不喜欢小提琴,我喜欢游泳。”

“你这么小,懂什么啊!听妈妈的,妈妈不会害你。”

“妈,我从小就开始学游泳,而且也拿过奖啊!如果现在放弃就是半途而废了。而且你知道吗?每次去游泳都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平常我什么都听你的,但这次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专家之言

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科学研究也证明,只要孩子面对感兴趣的学习项目,大脑就会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明显。因此,想要唤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就必须让他们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也许妈妈们会说:“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呢?”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孩子其实比妈妈想像中更聪明。也许孩子目前并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但是可以通过提问给孩子制造思考的机会,也可以多为孩子提供和外界接触的机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尝试,慢慢找到兴趣所在。

小叮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鼓励孩子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

没有压迫感的主动学习,更能取得好成绩。

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只会毁掉孩子。

当然,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成长道路上,他们也非常容易被一些新奇、未知的东西所吸引。在不违背孩子天性的前提下,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只要不影响学习,尽可能让他去尝试自己觉得有兴趣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此时就需要妈妈的正确引导,协助孩子寻找到适合并且健康有益的爱好。

依照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其实,孩子的爱好就是点燃火药的导火线,它会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一旦孩子在做最喜欢的事情,他的专注力就会提高,不仅更能够从中体会到快乐,同时也更能克服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成功率自然也就随之提高。

所以,不要总是盯着社会上流行什么,让孩子去学所谓的热门技能。也不要看到其他孩子的某种荣誉就让自己的孩子改弦更张,天知道自己的孩子也许离成功仅一步之遥呢!强迫学习,永远培养不出天才。让孩子做最喜欢做的事,却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妈妈说

为了能够让孩子成才,我会安排孩子学习很多东西。回头看看过去的几年,与同年龄的孩子相比,女儿极少有自由活动的时间,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外,剩下的时间都是在学游泳。听完女儿的一番话,我不得不承认,学习小提琴只是我一时头昏兴起,并没有顾忌到她的感受。学习游泳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夏天的曝晒,可是女儿从来没有叫过苦。现在想想,那一定是她最喜欢的事情,才可能给予她这样大的力量,毫无怨言地一直坚持下来,并且不断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