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导读
10531600000022

第22章 明代考试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唐代历宋代,可以说没有大的变动。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变化就大了。

一、进士与翰林院

明代报考科举考试的人数众多,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成三次。

第一次是府县考。录取了叫生员,俗名叫做秀才。

第二次是省试。考试地点在各省的省会,叫乡试,每三年一试,取得生员资格的可参加省试,中试者俗称举人。

第三次是会试。各省举人送到中央,在首都举行,集合会考。会试中试,还要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被取中的人叫做天子门生,以加强笼络。殿试中试的称为进士,并排出进士等级名次。进士又分三甲,一甲三人,一甲第一名通称状元,第二名通称榜眼,第三名通称探花,叫做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叫做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叫做同进士出身。所有进士,按成绩被授予一定的官职。

明代科举中也分了流品。进士及第是清流,浮在上面一直向前;秀才、举人变成浊流,沉淀在下面,永远超升不了。鼎甲出身,也成为一种流品观念了。虽不能说科举场中有阶级,但却有流品。科举分成两层,下层是秀才、举人,没法当大官。上层是进士与翰林,没有做小官的。清代也是如此。至于考不上进士、翰林的,无论你的学问修养、从政成绩如何好,总之是没办法。这种制度,依然是重法不重人。平心而论,此项制度也并非绝无好处。明清两代许多有名的人物,都出身在翰林院。

明代制度规定,进士及第以后,新进士中名列前茅的人应该留在中央政府读书。考取进士后,留在中央这几年,对政府的一切实际政事,渐渐都了解了。中央政府又给他一个好出身,将来一定做大官,进士们可以放心努力。在进士留馆时期以及翰林院时期,进士们一面读书修学,一面获得许多政治知识,静待政府的大用。进士与翰林成为政府一个储才养望的阶梯。科举本来只能物色人才,并不能培养人才。而在明清两代进士、翰林制度下,却可以培养些人才。这种人才,无形之中集中在中央,影响就很巨大。国家把你养在那里,政府的事情,你都加以晓习,只是让你从容一个时期,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

新进士在中央政府读书时,由中央派一个资格老的前辈进士出身的人来教。这个人,本身就是朝廷大官,也不严格来教读。照例,要等这些进士读书满三年,再加一次考试,成绩好的,就得入翰林院。明代翰林是进士在中央读了几年书,经过考试,这个时候称为散馆,才成翰林的。这种进士读书的制度,不久也有名无实了。明代风尚是非常看重进士与翰林,非进士、翰林就不能做大官。明代的举人赶不上进士,一定要进士及第,而进翰林院的这批人,才能当大官,举人以下就没有做大官的份。

明清两代,许多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多半从进士、翰林出身。他们住在京都,往往只带一个仆人,养一匹马,或住会馆里,或住僧寺里,找朋友,逛琉璃厂,检书籍,买古董。或在当朝大臣家里教私馆。他们负有清望,是政府特意栽培的人才。对于政府而言,需要有一个储才之所,培养下一辈的人才,养育他的学识,培养他的资望,如此才可以上下相接。由此可见,明清两代把培养人才的机构归并到考试制度里,许多政治家、学问家由此从翰林院里走出,也是一个

事实。

二、八股文

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考经义,规定在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出题。经义的解释,以朱熹的注为准,以古人之言为自己之言,不准考生阐发自己的思想见解。

科举考试的形式就是八股文。八股文推行时间是在明代下半期到清代末期的三四百年间。在儒家经义考试中发展了一种略仿效宋朝经义,以古人语气撰文,有严格排偶分股的应考文体,叫八股文。明代参加科举应考人数太多,录取标准成为很大的问题。由于主考官和考生的共同作用,渐渐演变出一个一定的格式,违反这个格式就不录取。八股文是在科举考试中逐渐形成的一个客观测验标准。政府开始推行八股文考试时,并不是存心要愚民、斲丧人才的,目的还是在录取真人才。但人才还是因八股文的推行而被消磨了。八股文考试不能选拔真才,它销蚀了人才的创造力。

现在人骂创制此制度的人存心不良,怀有极大的恶意,其实这一制度也不是某一时某一人所创始。即便心地公正善良的人,其所创立的制度,也可能会有偏颇,会有流害,这只有对政治制度进行深一层地探讨之后才能得出结论。

“明代考试制度的利弊得失分析”

明代是科举考试制度的鼎盛时期。科举考试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形式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烦琐。

明代科举考试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开始出现问题,逐渐走向了死胡同。考试的内容以四书五经为准,以程朱理学为宗旨,禁锢考生的思想。考试的形式是八股文,是一种程式化的僵化的作文形式。科举考试制度的内容和形式表明,科举考试制度出现了封闭、僵化和盛极而衰的情况,逐步走向了衰落。

科举考试制度发展到明代,作为维护统治者的工具的作用日益显现,其消极作用日渐发展;选拔人才的作用日渐式微,积极作用日益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