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里花落知多少(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故事全集)
10530100000008

第8章 宋词故事(2)

那是一个美丽而热闹的元宵夜晚。古代的妇女没有今天的妇女那样自由,平常日子她们不太可能抛头露面,而在元宵节的晚上却是一个例外。因此无论是有钱人家的妇女还是普通人家的妇女都会很珍惜元宵节的难得的自由,把她们最漂亮的一面在这难得的日子里展示出来。对她们来说,元宵节是赏花灯的浪漫夜晚,也是比赛漂亮的夜晚。天才擦黑,花灯市上就开始挂上了各种各样的花灯,满挂在树上,就像早春东风来了吹醒的百花,一夜之间绽放开了。满天的焰火像天上闪闪发亮的星星被风吹落到人间。市民们都从家里出来观赏花灯,到处人山人海。女人们精心地梳妆打扮,头发上扎上缀着金丝的白色绸带,还扎成一个个漂亮的蛾儿形状,在花灯下闪闪发亮,与花灯融成一片,分不清是花灯还是人。那微微翘起的绸带随着她们轻盈的步伐轻轻晃动,别有一番韵味。她们脸上、身上扑满了香粉,有钱人家的贵妇坐着雕着花纹的车子来了,那香味儿就从雕着花纹的车子的帷幄里飘送出来,使人心醉魂迷。在街上成群结队走着的妇女们兴高采烈地谈笑,指东道西,漂亮的衣服和头上闪闪发亮的绸带也在花灯下晃动着。在人山人海的街上还有吹箫卖艺的人,时高时低的箫声,使得整个街市更加热闹。

辛弃疾也和别人一样出现在花灯市上。落寞的他正在欢声笑语中,睁大眼睛,在人山人海中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可是没有;在晃动的缀着金色的绸带中分辨自己的意中人,还是没有;在一浪一浪的笑声中寻找自己的意中人,还是没有。他是多么失望啊!在不远处,还有人舞花灯、舞龙,都围满了人,叫喊呼好声不断传来。辛弃疾睁大眼睛寻找意中人,还是没有。

慢慢地,月亮西沉,夜更深了,元宵的热闹就要结束了。舞龙队伍收起了龙,围观的人逐渐散去。吹箫卖艺的人也回家了,悠扬的箫声在风中消失了。树上挂着的花灯似乎也要睡着了似的,一明一灭地在风中晃荡。贵妇们坐着美丽的车子陆续从街上消失了,普通人家的妇女们的笑语声也慢慢地消失了,只有风中还留着她们身上的香气。慢慢地,街上一片寂静与冷清,只有几盏还没有灭的花灯孤独地挂在树梢上。辛弃疾落寞而失望地正想离开。突然,他眼前一亮,街的拐角处,灯火稀疏的地方站着的姑娘,那似曾相识的脸庞,脸上没有做任何的涂抹,头上也没有任何的装饰品,正娴静地看着自己。她是那样的冰清玉洁,那样的与众不同,那样的孤芳自赏,辛弃疾怦然心动,这不正是自己夜思日想、苦苦寻找的意中人吗?原来自己苦苦地在热闹的人丛中寻找,她却在这无人的寂静角落,在灯火阑珊的地方啊!回去之后,作者便以自己的所见所感写了这首《青玉案》。

全词着力描写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灯的热闹景象。先写灯会的壮观,东风吹落了满天施放的焰火,像天空里的流星雨。接写观众之多,前来看花灯的人,男的骑着高头大马,女的乘着雕花豪华车,男男女女衣服熏了香,怀里揣着香袋,过路的人多了,连路也是香的。这是从各个角度描写场面之热闹。凤箫声韵悠扬,明月清光流转,整夜里鱼龙灯盏随风飘舞。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头戴蛾儿、雪柳,身缀金黄色丝缕,在灯光照耀下,银光闪闪,金光铄铄,她们成群结队,欢声笑语,眼波流盼,巧笑盈盈,幽香四溢地从人们身旁走过。“元夕”的热闹与欢乐占全词十二句中七句。“众里”一句始出现主人公活动。“那人”赏灯却不是“宝马雕车”,也不在“笑语盈盈”列中,她远离众人,遗世独立,久寻不着,原来竟独在“灯火阑珊处”。全词用的是对比和以宾衬主的手法,烘云托月地推出这位超俗的女子形象:孤高幽独、淡泊自持、自甘寂寞、不同流俗。这不正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吗?

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出典】

李煜《浪淘沙》。

【原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作者简介】李煜(937~978),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的第六子,959年被立为太子。961年即位,没有年号,史称李后主。李煜即位时,南唐已为宋的属国。他面对宋朝的压力,逆来顺受,以图苟且偷安。975年,宋军入金陵,俘后主,南唐灭。李煜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在文学上却是一个文学家,诗人。其主要成就在诗词上,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如《长相思》、《浣溪沙》等。被俘后,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阵子》、《浪淘沙》等。

李后主在位十四年,975年被俘去位,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978年,李后主被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毒死,年42岁。

【故事】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元旦。这一天,李煜又喝得酩酊大醉。他借助酒劲,拼命发泄着心中的情绪,高声大喊:“万古到头归一死,醉乡葬地有高原。”这时,小周后因被强迫入宫伺候,很久才能与李煜见上一面。每每相见,小周后都愤恨不已:“想当初我是何等风流,如今宋朝皇上有意折辱我。我只能强作欢颜,忍气吞声。皇天无眼,你李煜难道也无眼吗?眼睁睁地看着我被强拉入宫,却没有任何反应。太宗是个禽兽,你也麻木不仁吗?竟忍心看着自己的妻妾任人污辱!”李煜忍住心酸,劝解道:“忍耐忍耐吧。忍耻含垢,委曲求全,所有这一切,只是为你我还能苟活于世呀!想当日,你我为情而起,几经波折,才称心如意,我忍心你遭辱吗?怎能忘从前,雕栏玉砌,纸醉金迷,灯红酒绿,轻歌曼舞。只可惜,现今我一如丧家之犬,仓皇失措,自顾无暇。我有何力再顾及其他。你呀,好生保全自己吧。”

小周后含恨入宫。

李煜含恨独坐。

窗外,雨滴空阶,梧叶飘零;窗内,形单影只,欲哭无泪。李煜对景堪哀,往事萦怀:往昔前呼后拥,姬妾成群,仪卫无数;而今,一国之主成阶下之囚,故国梦回,情无寄托。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越想越无奈,却又总也跳不出往昔的梦影、今日的枷锁,不觉神思疲倦,昏昏入眠。在梦中,他又重新见到了故国的乡关:上苑如旧,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只是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春将尽,雨不停,雨打梧桐分外明。

丝丝凉意,缕缕凄清,透过雨丝,透过风片,透过窗棂,直浸到李煜身上。李煜梦醒,仍旧是:雨滴空阶,风吹梧叶。李煜独坐黑暗中,心绪茫茫,无可寄托。真情不知诉与谁,一腔事,尽付与香笺,于是写了《浪淘沙》词,“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便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出典】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原作】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故事】

1168年,辛弃疾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当通判。建康是长江下游的重镇,素有“钟阜龙蟠,石城虎踞”之称。有一天,辛弃疾和史正志及同僚们怀着沉重的心情,登上建康赏心亭,走到楼前,凭栏遥望。看到楚天千里辽阔,秋色无边无际,楼下的秦淮河直通长江,水连天,天连水,水天相接,也不知它的尽头在哪里。放眼望去,那一带带、一层层的远山,有的高耸挺拔,好像是妇女鬓发上插戴的碧玉簪;有的舒缓纡曲,仿佛是儿童头上那螺壳般的发髻。这时,它们也似乎满怀着愁恨,默默无语地对着满腹愁肠的辛弃疾。斜阳已经恹恹地西沉了,不对有若断若续的大雁飞鸣而过。它们的鸣声,从远处传到楼头,传到辛弃疾的耳边,勾起了他的乡思。

这时候,辛弃疾倚着栏干,看了一下江天暮色,把刘汉赠给他的那柄宝剑拔出鞘来,细细地抚弄着。“给你,千万不要让它闲着!”刘汉临别时的叮咛嘱咐,顿时在他的耳边响起。这声音简直像是重锤敲打着他的心扉,使他惭愧,使他悲愤。他把剑重新插入剑鞘,一次次地拍击着栏干,借以发泄那不可抑制的忧愤。这时候,游人渐渐地离开了,还没有走的游人经过辛弃疾的身边,看着他一会儿抚弄宝剑,一会儿拍击栏干,都投以惊诧的目光,但谁能理解他这时的心情呢?

空中传来了几声归雁的鸣叫,辛弃疾的心情更加悲凉了。他下意识地转过身去,向北眺望。啊,故乡不就是在这个方向吗?大雁都知道追寻踪迹飞回旧地,更何况漂泊江南的游子呢!他想起西晋时的张季鹰,在洛阳看到秋风吹起,便思念自己的家乡吴中鲈鱼的美味,于是立刻弃官回家。可是自己的家乡呢?如今还在敌人的铁蹄之下,想回去也回不了!既然如此,那就在南方买一点儿田地,盖几间房屋,无声无息地终其一生吧!一想到这里,辛弃疾又觉得惭愧起来。东汉末期,天下大乱,有一个叫许汜的人就是这样为自己打算,结果先是遭到陈元龙的冷淡,后来又受到刘备的严厉批评。自己如果也追随许汜的后尘,买田置屋,岂不愧对刘备这样具有英雄豪气的古人!不能,不能这样做!辛弃疾猛然拔出宝剑,凝神地看着锋刃上闪出的寒光。啊,来到南方已经六年了,国家依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怎不叫人满怀愁肠!树木长得这么高大茂盛,怎不使人感慨年华易逝,报国无期?红巾翠袖的歌女呀,别再讴唱《后庭花》那靡靡之音了,谁能给我揩拭掉这忧国的热泪呢……

此刻,西天的落日只剩下最后一点儿余晖。断续的大雁声在空中回响。辛弃疾独立楼头,泪珠禁不住从眼眶里流了出来,心头的千思万绪奔涌而出,凝聚成一曲感人肺腑的《水龙吟》词,“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就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出典】

陈与义《临江仙》。

【原作】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南宋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历官太学博士、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早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后期经历了靖康之变,体验到杜甫安史之乱后的遭遇,转学杜甫,作品题材广泛,感时伤事,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如七律《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等,雄阔豪壮,慷慨悲凉。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五言律诗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境,观察细密,造语工致。方回(元代文学家)将陈与义与黄庭坚、陈师道合推为江西派的三宗,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别,他重意境,擅白描,显然不应列入江西诗派。陈与义亦擅词作,有清婉秀丽之风。

【故事】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包围汴京,北宋政权已名存实亡了。这一年,诗人陈与义因父亲去世,自己又没有职务,在人民纷纷逃难的情况下,他先到汝州,随即向南,经叶县、方城,到光化。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他又从光化回到邓州。第二年又从均阳出发,顺汉水南下,秋冬之交,他到了湖南岳阳,在连续近三年的逃难中,他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这一年,他来到湖州,在青墩镇的一间僧舍里住了下来。安顿好行李,已是傍晚时分,不一会儿天就黑了。

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陈与义忧国忧民,思念故土,想念亲人。此时夜深人静,他走出僧舍,登上一座小阁楼,抬头远望,夜色茫茫的远方就是家乡洛阳,回首往事如烟,却历历在目。

那是24年前的洛阳:午桥,到处是“国色天香”的牡丹花。这里的名贵牡丹应有尽有。这里筑山穿池,有风亭、水榭、彩阁、凉台。加上清流湍急,映带周围的自然风光,于是便成了唐宋以来文人名士们咏觞流连的好去处。聚饮的好地方,是在“午桥”;前来聚饮的人,多是“英豪”。人杰地灵,让人乐而忘返。

月亮升起来了,在桥下是悄悄流去的河水,映在水面上的明月,也跟着河水远去了。

那么,在如此“清凉无限”的境况中的人呢?“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明净清澈的月光,透过树枝把稀疏的花影映在地上,从花影底下,传来悠扬的笛声。

这是陈与义在小阁上对“洛中旧游”的回顾。但是他从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走上宦途,屡遭贬谪,以后又连年流亡,奔波流浪,九死一生。现在托病辞职,投寄在这僧舍,产生了人生的茫然之感。此时夜色正浓,心潮起伏。陈与义挥笔写了着名的《临江仙》词,“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就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没有艰苦的学习,就没有最简单的发明。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出典】

陆游《钗头凤》。

【原作】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