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里花落知多少(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故事全集)
10530100000005

第5章 唐诗故事(5)

有一年,王昌龄来到边塞,他想到将士们中间走走。将士们驻扎在一座孤零零的小城里,王昌龄一到达,立即有几个战士认出了他,欢声叫道:“王昌龄来了,王昌龄来了!”一群战士围了上来。大家请王昌龄正中坐下,七嘴八舌,有的问中原的气候现在怎么样,有的问家乡有什么变化,还有的想托王昌龄捎回家信,战士们显得十分高兴。当他们知道王昌龄专门来看看他们,不少人激动得跳了起来,还有的哼起了谱过曲的王昌龄的诗。

王昌龄与战士们聊了好长时间,天色不早,他就起身准备离开,战士们都依依不舍。突然,有一个战士说:“诗人啊,先别走,给我们写几首诗吧!”经他一提醒,大家都高声附和:“对,对,送给我们几首诗吧!”

王昌龄看看一张张期待的脸,微笑着答应了。他沉吟片刻,挥笔写下《从军行》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便是这首诗中的名句,战士们读着读着,情绪高涨,备受鼓舞,脸上挂满了一行行热泪。

【赏析】

“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了将士们的战斗生活,写出战斗的激烈程度。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金甲都磨穿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短短七个字中,概括力强,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以充满激情的笔调,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返回故乡,忠勇爱国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只要是有益的话,小孩的话也要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典】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原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出身仕宦家庭。早岁孤贫,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回朝后,任右补阙、起居舍人等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唐人杜确编有《岑嘉州诗集》。

【故事】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八月,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主帅营帐里,正在大摆酒宴,好不热闹。边塞诗人岑参对坐在身旁的中年男子频频劝酒。这个中年男子,是岑参的前任武判官,他即将离开军营回京城长安。

突然间,酒桌上有一个同僚站起来说:“都知道岑兄诗名卓着,今武兄即将离去,何不吟诗一首?”大家马上附和。

岑参笑了笑,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站起身来,对诸位同僚说:“我同武兄相交一场,情同手足,今武兄离任而去,小弟理当献丑,不过——”岑参有意顿了一下?

大家议论纷纷地追问:“怎样?怎样?”

岑参接着说:“好诗还需借助酒兴。咱们再干一杯,去帐外欣赏一下北国风雪交加的奇景,那时我的诗也就作成了。”

大家拍手称妙,连连点头称是。

岑参信步走出帐外,看到了一幅气势壮阔的塞外风景图:北风卷地,白草摧折,边塞的八月飞起了满天风雪。夜降飞雪漫天皆白,遍地碎玉,玉树琼枝,有如千树万树的梨树花盛开,这时,片片雪花轻轻地飘落到珠帘帐幕上,使人顿觉边塞奇寒,狐裘也感不到暖,就连裹着的软和锦衾也觉得单薄。因为边塞气候实在寒冷,角弓受寒而弦僵硬,铁衣冰冷难穿。诗人又抬头看看远处,浩瀚无边的沙漠覆盖着百丈冰层,愁云惨淡布满了万里天空。就在这冰天雪地里,中军帐里摆酒宴为朋友武判官送行,弹起胡琴、琵琶,吹奏羌笛来助兴。酒宴快散时,时间已近黄昏,辕门外大雪还在纷纷飘落,红旗冻得风也吹不动。就在此刻,诗人在轮台东门外与朋友武判官告别,离去时茫茫大雪封住了天山的道路。诗人送友归来,峰回路转,思念着去时与武判官相伴,而今不见友人,只看到友人走后雪地上留下的一行马蹄印。

诗人送走朋友后,热酒下肚,诗兴上涌,蘸上浓墨,铺开纸张,于是奋笔疾书写了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它集六朝初唐咏雪佳句之大成,而又高出一筹。岑诗不仅把风雪严寒的北国景象写成了春意盎然、清香扑鼻、温暖宜人的南国美景,而且是用千树万树这样宏大而整体的景物来设喻,显得气势磅礴。诗人竟能在送别诗中,将边地雪景写得如此壮美,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要学蜜蜂采百花,问遍百家成行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典】

杜南《望岳》。

【原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死于耒阳。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故事】

杜甫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学有所成,读了大量书籍,作起诗来好像有神助一般,辞赋可以敌过扬雄,诗篇可以接近曹植。他总觉得自己可算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了,一到京城,就会青云得志,马上在朝廷上得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辅天子,下教百姓,移风易俗,把国家推向太平盛世。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24岁,来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榜上无名。诗人感到很懊恼,但他年轻气盛,考场得失,并不过于在意,而是积极投入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

于是,杜甫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漫游生活。他第一次来到了齐鲁,决心攀登向往已久的东岳泰山。

到了泰山脚下,诗人放眼望去,只见拔地而起的泰山,巍峨耸立,树木葱郁,云雾萦绕,气象万千,他想起了孟子的话“登东山而小齐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情不自禁地对泰山油然而生敬意。

这时候,诗人激情上涌,想象着登山途中的感受和攀上峰顶的乐趣。为了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的抱负,于是挥笔写了《望岳》诗,吟出了“会当凌绝预,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

【赏析】

这首诗写于杜甫年轻之时,当时他正过着“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这两句诗笔力雄浑,格调高昂,写作者由仰望泰山而产生的登临绝顶的愿望。诗人通过想象的情景来衬托渲染眼前的情景。“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豪迈气概,也是诗句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典】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原作】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祖王通,隋朝学者;叔祖王绩,唐初诗人。兄勔、勮皆具文才,以勃为冠。幼通经书史籍,善为文辞,撰《汉书注指瑕》十卷。王勃在“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中以寿短而名高,文学成就最显着。诗擅长五律、五绝,“自是唐人开山祖”。杜甫《戏为六绝句》谓“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是为确评。其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山中》、《滕王阁诗》、《采莲曲》等,以其内容及形式论,皆冲破齐梁诗与宫体诗之桎梏,有所探索与创造,对近体诗格律的整饬及成熟,多有助益。其文以《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为传世名作,中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惊世。其创作虽未完全脱尽齐梁习气,但已多有风骨声韵兼备之作。有《王子安集》传世。

【故事】

王勃在少年时就显露出了出众的才华,6岁能写诗作文,15岁时应举及第,被誉为神童,授了官职。

那时,贵族高官盛行斗鸡,许多闲得无聊的王爷们把这当作了生活的一部分。斗鸡有输有赢,赢了就高兴万分,到处吹嘘自己;输了就恨天怨地,总想乘机报复,由此便生出许多是非来。王勃年少气盛,有一次替某王爷写了一篇檄文,声讨另一王爷的斗鸡。这本是开玩笑的事,被唐高宗知道后却当了真,认为王勃是在挑拨诸王,造成不和,当即勃然大怒,革了他的职。

此后,王勃也曾做过几任小官,都因故被革职。

约在王勃25岁时,为到海南探望做官的父亲,路过南昌滕王阁。那天正是重阳节,秋高气爽,都督阎伯屿在阁上大宴宾客,主要是准备借机显显他女婿的文才。阎都督在席上假请众位宾客写文,大家心里明白,都推辞了,让这位女婿把事先准备好的文章抄写出来。惟有王勃这个不速之客,竟然接过纸笔便写了一篇《滕王阁序》,文中佳句迭出,美不胜收。后来王勃渡海时不慎落水,一代诗人便受惊去世了。

王勃的诗,决不输于他的文章。有一次,他在京都长安,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今四川省)任县尉时,他举目看到长安城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拱卫着,偏僻的蜀地在风烟迷蒙中望也望不清。跟朋友分别,境况同是一样,大家都离乡背井在官场中沉浮。于是发自内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挥笔立就,这就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诗。

这首诗写得黯然伤情,却有积极高昂的情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至今传诵的名句。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