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满分测试大闯关(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
10526300000005

第5章

人们从认识分数到研究分数,是从单位分数开始的。单位分数就是形如1n(n1的正整数)的分数。在3700多年前埃及的纸草书上,已经认识到:所有分子为2、分母为2n+1(n为2到49的正整数)的分数,可以分解为一些不相同的单位之和。如:

27=14+128

297=156+1679+1776

而通过这种表示法可以进行任何分数运算:如:

521=121+221+221

=121+114+142+114+142

=121+214+242

=121+17+121

=17+221=17+114+142

巴比伦人也使用六十进位的分数,即分母是60、602、603的分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人将分数运算视为畏途。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对一般分数进行研究的国家。公元前5世纪的《考工记》中,就有“十分之寸之一为一枚”的记载,即110寸等于一分。西汉时期《周髀算经》中,已经有了更复杂的分数运算。公元1世纪(东汉时期)的数学家专着《九章算术》中,专列“方田”一章,介绍通分、约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以及有关加、减、乘、除运算的法则。这些知识与现代采用的方法基本相同,比印度领先500多年,比欧洲早1400多年。

负数的引入

今天人们都能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方向的两种量。例如若以海平面为0点,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十8848米,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为-11034米。在日常生活中,则用“十”表示收人,“-”表示支出。可是在历史上,负数的引人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古代人在实践活动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相互间借用东西,对借出方和惜人方来说,同一样的东西具有不同的意义。分配物品时,有时暂时不够,就要欠某个成员一定数量。再如从一个地方,两个骑者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奔驰,离开出发点的距离即使相同,但两者又有不同的意义。久而久之,占代人意识到仅用数量来表示一事物是是不全面的,似乎还应加上表示方向的符号。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方向的量和解决被减数小于减数等问题,逐渐产生了负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早在二千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了以卖出粮食的数目为正(可收钱),买入粮食的数目为负(要付钱);以入仓为正、出仓为负的思想。这些思想,西方要迟于中国八九百年才出现。

无理数的风波

无理数就是不能表示为整数或两整数之比的实数,如2、π等等。这些数不像自然数或负数那样,可在实际生活中直接碰到,它是在数学计算中间接发现的。

人们发现的第一个无理数是2。据说,它的发现还曾掀起一场巨大的风波。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研究数学、科学、哲学的团体,他们认为一切数都是整数或者整数之比。有一个名叫希帕索斯的学生,在研究1和2的比例中项时(如果1:x=x:2那么x为1和2的比例中项),左思右想都想不出这个中项值。后来,他画一边长为1的正方形,设对角线为x,于是x2=12+12=2。他想,x代表正方形对角线长,而x2=2。他想,那么x必定不能是整数,那么x会不会是分数呢?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学生们绞尽脑汁也找不到这个数。

这样,如果x既不是整数又不是分数,它是什么样的数呢?希帕索斯等人认为这必定是一个新数。这一发现,使得毕达哥拉斯等学派的观点动摇了,从而导致了西方数学史上的第一次“数学危机”。而希帕索斯本人因违背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而受到处罚,被扔到大海里淹死了。

无理数的发现,使数的概念又扩大了一步。

神秘的9

爱因斯坦出生在1879年3月14日。把这些数字连在一起,就成了1879314。重新排列这些数字,任意构成一个不同的数(例如3714819),在这两个数中,用大的减去小的(在这个例子中就是3714819-1879314=1835505),得到一个差数。把差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如果是二位数,就再把它的两个数字加起来,最后的结果是9(即1+8+3+5+5+0+5=27,2+7=9)。

哥白尼的生日是1473年2月19日,牛顿的生日是1642年12月25日,高斯出生于1777年4月30日,居里夫人出生于1867年11月7日,只要按照上面的方法去计算,最后一定都得到9。实际上,把任何人的生日写出来,做同样的计算,最后得到的都是9。

把一个大数的各位数字相加得到一个和;再把这个和的各位数字相加又得到一个和;这样继续下去,直到最后的数字之和是个一位数为止。最后这个数称为最初的那个数的“数字根”。这个数字根等于原数除以9的余数。这个计算过程,常常称为“弃九法”。

求一个数的数字根,最快的方法是在加原数的数字时把9舍去。例如求385916的数字根,其中有9,而且3+6,8+1都是9,就可以舍去,最后只剩下5,就是原数的数字根。

利用弃九法,可以检验很大数目的加减乘除的结果。例如a-b=c,为了检验结果c,用a的数字根减去b的数字根(如果前者较小就加上9),看看差数是否对得上c的数字根。如果对不上,那么前面的结果肯定是算错了;如果对上了,那么计算正确的可能性是89。

由这些知识可以解释生日算法的奥秘。假定一个数n由很多数字组成,把n的各个数字打乱重排,就得到一个新的数n′,显然n和n′有相同的数字根,把两个数根相减就会得0。也就是说,n-n′一定是9的倍数,它的数字根是0或9。而在我们的算法中0和9本是一回事(即一个数除以9所得的余数)。n-n′=0,只有在n=n′即原数实际上没有改变时才发生;只要nn′,n-n′累次求数字所得的结果就一定是9。

稀少而有趣的完美数

已知自然数a和b,如果b能够整除a就是说b是a的一个因数,也称为约数。显然,任何自然数a,总有因数1和a。我们把小于a的因数叫做a的真因数。

例如:6,12,14这三个数的所有真因数:

6:1,2,3;1+2+3=6

12:1,2,3,4,6;1+2+3+4+6=1612

14:1,2,7;1+2+7=1014

像12这样小于它的真因数之和的叫做亏数(不足数);大于真因数之和的(如14)叫做盈数或过剩数;恰好相等的(如6)叫做完全数,也称为完美数。

古希腊人非常重视完全数。大约在公元100年,尼可马修斯写了第一本专门研究数论的书《算术入门》,其中写道:“也许是这样:正如美的、卓绝的东西是罕见的,是容易计数的,而丑的、坏的东西却滋蔓不已;所有盈数和亏数非常之多,而且紊乱无章,它们的发现也毫无系统。但是完全数则易于计数,而且又顺理成章……它们具有一致的特性:尾数是6或8,而且永远是偶数。”

现在数学家已发现,完全数非常稀少,至今人们只发现29个,而且都是偶完全数。前5个分别是:6,28,496,8128,33550336。

经过不少科学家的研究,现在已经发现,假如数2n-1,是素数,那么数2n-1·(2n-1)就一定是完全数,其中的n也同样是素数。为此,数学家就用英文Prime(素数)的第一个字母p代替n,还把形如2p-1的素数叫“默森尼数”。但是,对于下面两个问题:“偶完全数的个数是不是有限的?”“有没有完全数?”数学家到现在还没有解决。

完全数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例如:

1.它们都能写成连续自然数之和:

6=1+2+3,28=1+2+3+4+5+6+7,496=1+2+3+4+……+31,8128=1+2+3+4+……+127;

2.它们的全部因数的倒数之和都是2。

11+12+13+16=2

11+12+14+17+114+128=2

11+12+14+18+116+131+162+1124+1248+1496=2

亲和的友好数

友好数又叫亲和数,它指的是这样的两个自然数,其中每个数的真因数之和等于另一个数。

毕达哥拉斯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数学家。据说曾有人问他:“朋友是什么?”他回答:“这是第二个我。正如220和284”为什么他把朋友比喻成了两个数呢?原来220的真因数是1,2,4,5,10,11,20,22,44,55和110,加起来得284;而284的真因数是1,2,4,71,142,也起来也恰好是220。284和220就是友好数。它们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又是所有友好数中最小的一对。

第二对友好数(17296,18416),是在二千多年后的1636年才发现的。之后,人类不断发现新的友好数。1747年,欧拉已经知道30对,1750年又增加到60对。到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了900对以上这样的友好数。令人惊讶的是,第二对最小的友好数(1184,1210)直到19世纪后期才被一个16岁的意大利男孩发现的。

人们还研究了友好数链;这是一个连串自然数,其中每个数的真因数之和都等于一个数,最后一个数的真因数之和等于第一个数。如:12496,14288,15472,14536,14264。有一个这样的链镜包含了28个数。

悬而未决的费马数

伟大的科学家同样也会犯错误,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被举为“近代数论之父”、“业余数学家之王”的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马就是其中一个,而且他所犯的错误又恰恰是在他最擅长的数论之中。

1640年,费马发现:设Fn=22n+1,则当n=0,1,2,3,4时,Fn分别给出3,5,17,257,65537,都是素数。这种素数被称为“费马数”。由于F5太大(F5=4294967297)他没有再进行验证就直接猜测:对于一切自然数n,Fn都是素数。不幸的是,他猜错了。1732年欧拉发现:F5=225+1=4294967297=614×6700417,偏偏是一个合数!1880年,又有人发现F6=226+1=27477×67280421310721,也是合数。

不仅如此,以后陆续发现F7,F8……直到F19以及许多n值很大的Fn全都是合数!虽然Fn的值随着n值的增加,以极快的速度变大(例如1980年求出F8=1238926361552897×一个62位数),目前能判断它是素数还是合数的也只有几十个,但人们惊奇地发现:除费马当年给出的5个外,至今尚未发现新的素数。这一结果使人们反过来猜测:是否只有有限个费马数?是否除费马给出的5个素数外,再也没有了?可惜的是,这个问题至今还悬而未决,成了数学中的一个谜。

欧拉首先使用的符号i

在实数范围内,方程x2+1=0是无解的,因为任何实数,不论是正数、零还是负数,它的平方都是正数,或是零,不可能找到平方等于-1的数。

为了使这个方程有解,科学家引入了一个新的单位数i,规定它有性质i2=-1,这样的性质是任何实数都没有的。根据这性质知道它有i=±-1,这与在实数范围内负数不能开平方的结论不同,人们把-1记作i称为虚数单位,由于虚数单位i和一个实数合起来组成的数,称为虚数,如6i,10i。

符号i是数学家欧拉于1777年在他的论文中首先使用的。后来德国数学家高斯系统地运用它,并给出了有关虚数的运算法则,以后逐渐被普遍采用。有了i这个虚数单位,人们就将数从实数扩充到复数。复数的形式为a+bi,其中a、b为料数若a=0,b0,则称bi为纯虚数;若a0,b=0,那就是实数。因此可以把实数看成虚部为零的复数。

在复数范围内,人们规定了它的运算法则。设a1+b1i和a2+b2i是两个复数,有:

(a1+b1i)+(a2+b2i)=(a1+a2)+(b1+b2)i

(a1+b1i)-(a2+b2i)=(a1-a2)+(b1-b2)i

(a1+b1i)·(a2+b2i)=(a1a2-b1b2)+(a1a2+b1b2)i

a1+b1ia2+b2i=

(a1a2+b1b2)+(b1a2-a1b2)ia22+b22

例如:(25+2i)-(20-2i)

=(25-20)+(2--2)i

=5+22

勾股数和费马大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a和b斜边是c,那么a2+b2=c2,这就是着名的“勾股定理”。如果a、b、c都是正整数,就说它们是一组勾股数。一般地说,勾股数就是不定方程x2+y2=z2(1)的正整数解。

在公元前1900-前1600年的一块巴比伦泥板中,记载了15组勾股数,包括(119,120,169),(3367,3456,4825),(12709,13500,18541)这样一些数值很大的勾股数,说明当时已经有了求勾股数的某种公式。

于是人们进一步设想:在(1)中,如果未知数的次数比2大,还有没有正整数解呢?

大约在1637年,费马认真地研究了这个问题,指出,他已经证明,一个立方数不可能表为两个立方数之和,一个四次方也不可能表为两个四次方之和。一般说来,指数大于2的任何幂不可能表为两个同样方幂之和。也就是说,当n>2时,不定方程x2+y2=z2(2)没有正整数解。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费马大定理,也叫费马最后定理。

后来,一直没有发现费马的证明。300多年来,大批数学家,其中包括欧拉、高斯、阿贝尔、柯西等许多最杰出的数学家都试图加以证明,但都没有成功,使这个大定理成了数学中最着名的未解决问题之一。现在一般认为,当初费马也并没有证出这条定理。

费马大定理也吸引了无数业余爱好者。当1908年德国哥廷根科学院宣布将发给第一个证明它的人10万马克奖金时,据说有些商人也加入了研究的行列。但由于费马大定理不可能有初等证明,因而那些连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都不熟悉的人,对此只能“望洋兴叹”了。这说明攻克世界难题,不仅需要勇气和毅力,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强盗的难题

强盗抢劫了一个商人,将他捆在树上准备杀掉。为了戏弄这个商人,强盗头子对他说:“你说我会不会杀掉你,如果说对了,我就放了你,决不反悔!如果说错了,我就杀掉你。”

聪明的商人仔细一想,便说:“你会杀掉我的。”于是强盗头子发呆了,“哎呀,我怎么办呢?如果我把你杀了,你就是说对了,那应该放你;如果我把你放了,你就说错了,应该杀掉才是。”强盗头子想不到自己被难住了,心想商人也很聪明,只好将他放了。

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喜欢讲的一个故事。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那个商人是多么机智。他对强盗说:“你会杀掉我的。”这样,无论强盗怎么做,都必定与许诺相矛盾。

如果不是这样,假如他说:“你会放了我的。”这样强盗就可以说:“不!我会杀掉你的,你说错了,应该杀掉。”商人就难逃一死了。

下面这个例子也是有趣的。有个虔诚的教徒,他在演说中口口声声说上帝是无所不能的,什么事都能做得到。一位过路人问了一句话,使他顿时张口结舌。

这句话是:“上帝能创造一块他也举不起来的大石头吗?”请你想一想,这个教徒为什么会哑口无言?

部分也能等于整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