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长人生必修课(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事集)
10523300000007

第7章 成长理念篇(1)

第9堂课创新精神,挑战未来

只有创新才有进步,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这就要求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具备发明创造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对社会、对祖国乃至对人类有贡献的建设人才,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

青少年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创新精神勃发的时期,如引导不得法,就会扼杀他们的创新精神;反之,创新精神就会滋生并不断发扬光大。

激发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重在关注其“发展价值”,就是要着眼明天、着眼未来,让孩子们勇于和善于创造成功,实现理想。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们能独立、创造性地解决一道难题,克服一个困难,能产生灵感,做出有意义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节目等,可能不一定会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却锻炼了心智,培养了能力,是甚为宝贵的,我们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培养创造能力,激发创新精神,应从青少年抓起。

创新精神,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范畴。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新一代接班人,要敢于去接触、去挑战新的思想,打破传统的、固有的教育模式,要不满足于已有的认识,不断地去追求新知;不墨守成规,敢于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来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去怀疑,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创造新的理论和观点;不去任意地模仿别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不喜欢一般化,追求新颖、独特、异想天开、与众不同;不僵化、呆板,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都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

但是,所谓的创新,不是追求个性化的生活,个性化的思想,而是在某一个设计上,某个观点上,某个思路上,有自己新的见解和看法。青少年时期,是创新思维的最佳阶段,作为21世纪新一代,要学会培养自己的进取心、自信心、好奇心,以及想象力、洞察力、动手能力、信息能力和创造能力。

青少年,只要具有创新能力,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想象力是一切创新的源泉

21世纪,知识量与日俱增,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希望与挑战并存的新世纪开端之际,新世纪的接班人应培养为具有高素质的、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只有丰富青少年的想象,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众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视野中,想象作为创造力的本质属性,可把它视为创造力的源泉之一,同时也是创造原始本质的再现。亚里斯多德指出:“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着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如黑格尔所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培养一个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可见,在一个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社会,首先应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因为它是一切创造的前提、根基。

想象力就是在记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构成形象或独立构思出新形象的力。简言之,就是人的形象思维能力。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注重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可见,培养想象力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在科学创造中,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使科学工作者获得信息。在错综复杂的信息面前,丰富的想象力使科学创造活动能够“思接千载”、“视域万里”,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科学工作者的智力展翅高飞,开阔视野,看到前所未见的新天地。正如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JTyndall)所说:“有了精确的实验和观测作为研究的依据,想象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

在科学创造中,想象力渗透到观察记忆、思维、操作中去。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曾说到想象力渗透到科学创造中的作用。他说,“每个实验都倾向于证实某个假说,而后者无非就是关于某种自然现象的条件和原因的猜测。最有发明才干、最精明的实验家(就最广意义说)是这样的人,他们充分发挥自己奔放的想象,在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之间寻找联系。即使这些对疏远的概念进行的比较是粗略的、不现实的,它们也还是会给别人作出重大的发现提供幸运的机会,而审慎、迟钝且又胆怯的‘智者’对这种发现甚至都不敢去想。”

发明是一种创新活动,在动手之前先得把发明目标在脑子里刻下印象,然后构思出基本轮廓。因此,丰富的想象力亦为发明者所必须。

增强想象力的关键在于不断地打破习惯性思维对自己的束缚,经常进行发散性思维,亦即给思维插上翅膀,让它在广阔无垠的世界中自由驰骋。这种不着边际的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幻想。发明创造者同样需要幻想,同时我们还应懂得,尽管有些幻想被人斥之为“想入非非”,其实,想入非非未必非!在古代,“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用从月亮上取回的土种庄稼”等,无疑都是想入非非的幻想,然而通过人们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这些幻想都变成了当今的现实。幻想是可贵的,同时它也是衡量一个人想象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因此,想增强想象力的人不妨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长期幻想者。

一切想取得发明成果的青少年,千万不可忽视创造者所必备的这种基本素质——想象力。

第10堂课智慧的人,善于思考

每个人都有认识真理的能力,但有能力认识真理并不等于就可以发现真理,只有那些善于思考的人,才能运用所掌握的认识去发现真理。青少年正处在学知识的黄金阶段,在学习的时候,千万不可埋头苦干,一定要学会思考,并且善于思考。做一件事的时候,想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如果不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要明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就在于谁思考得多、思考得深、思考得对。谁善于思考,谁就更接近成功。

遇事要冷静

数千年来,青少年一直是成年人的挑战,对父母而言,即使是温和的年轻人也一样,从准备儿女成长的食品到如何应付青少年日益复杂的问题,仍是父母千古的难题。尤其是是青少年阶段,是父母们最担心的问题,因为这是他们最容易冲动的年龄。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戴维·华许博士,曾研究了青少年的冲动,用简易的文字向读者揭露了冲动的后果和原因,告诉青少年们应该怎么去做。根据相关人士调查,青少年因为冲动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占16%,因冲动而犯罪的占38%,这个惊人的比例让很多父母引起了重视。

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是个叛逆的、冲动的阶段,脾气容易暴躁,也容易违法违纪。叛逆的性格和冲动的脾气,是这些孩子们走向“罪恶边缘”的主要“罪魁祸首”,也是老师和父母们所为之担心的。

冲动是魔鬼。这句话很有道理,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开始不重视,对自己做的事情很少想过后果,他们只认为自己做的永远是对的,从没有在脑子里思考过事情的正误性。

镜头1:高二的同学在放学时冲到篮球场,其中有人大声喊道场地已经被占了,但有人不服,一句脏话就这样冲口而出,无端被骂,另外的人当然不甘示弱,也不留情面地回敬脏话。双方都非常恼怒,在吵骂当中,有的人就觉得受委屈,心中愤愤不平,进而大打出手,而且聚集了一大班人围观,以致要动用全校的保安来解决纠纷及维持秩序。

镜头2:17岁男孩王明是沈阳市某管理干部学院大专班学生。一天下午,王明和初中同学出去玩时,为几个女孩子买雪糕一起吃,由于同学小强出去回电话,王明忘记给他买了。小强回来后见没有自己的雪糕就开始埋怨,并提出“不玩了,我回家”。王明觉得在女生面前丢了面子,在厮打中用尖刀刺中小强。小强经抢救无效死亡。王明也因为故意伤害罪被判处重刑,并赔偿小强家属经济损失25万元。

镜头3:18岁李某受雇于某市一家造纸厂,因工资问题与管理人员发生纠纷,一气之下,竟纵火焚烧该厂多间宿舍,造成三万余元经济损失,最终被以放火罪追究刑事责任。

上述三个事例,不正说明了青少年冲动所犯下的罪行和后果,这样的事例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很多,尤其在校园里,因一时冲动而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因为青少年之间发生争吵,心情都是复杂的,一时很难想到如何去调节,如何去解决,对于他们来说,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用暴力来解决,以导致这种调节方法很难及时解决心中的不忿。这正是他们不能够理智对待冲动的原因。

因此,学会思考,学会理智对待自己的冲动是很重要的。

比尔·盖茨作为“世界财富之王”,他对自己的青少年生活有着切实的体会和总结。他说:“我是一个爱构想自己人生地图的人,即使到现在,我依然觉得那种构想人生的青少年式的冲动,是我成就事业的基石。我觉得,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对于人生各方面的理解,就像鼠标一样起到引导性的作用。”

“人生总有不顺心的时候,很多人在逆境中沉沦了,自暴自弃了,但是只要相信人生可以自我调整,换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就会出现茅屋变成宫殿的奇迹。”

比尔·盖茨虽然作为财富巨人,但对于人生哲理自有智慧的理解。聆听他对成功人生的种种注解,必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我们可以站在成功者的肩膀上继续登高,至少可以减少我们在实现人生目标时少走一些弯路。

比尔·盖茨说过一句名言:善于少走弯路的人,总是一个用头脑驾驭自己人生每一步的聪明人!

同样处于青少年阶段,都有着冲动的脾气和性格,但是却有着不同的结果。理智地对待的,是用头脑驾驭自己人生的每一步;冲动的做每一件事的,得到的是应有的惩罚。

三思而后行

孔子曰:三思而后行。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古今中外的先哲们都把思考作为生命的一部分,一个人停止了思考,他活着也没有了价值。思考是生命的灵魂,一个人没有了灵魂,只能是行尸走肉。

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思考,巧妇可为无米之炊,因为思考,天堑变通途……方法总比问题多,像学者一样思考,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人总是在不断成长的。身体的成长,使我们的外貌显得亭亭玉立、英俊潇洒。但是,我们也需要“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熟。这就是要我们遇事要冷静,做事要成熟……总结成一句话:“凡事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这是一句多么简单而深刻的话呀,它是长者的建议,智者的忠告;它是悟者的提醒,迷者的机会。

对于处于迷茫的青少年来说,学会思考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要为自己的人生做准备,而人生又要成功。人人都需要成功,如何到达成功?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社会新的成员,能够认识到“三思而后行”的重要性,不因一时的冲动,而影响到整个人生。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复杂化,让青少年更早地接触到了社会上的一东西和文化。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青少年的“早恋”和对网络的痴迷。有些青少年因“早恋”而误入歧途,有些因“网迷”而走向犯罪的道路。对于刚刚步入人生的花季少男少女,是可怕的生活。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生活阅历少。他们早恋的基础有的仅仅是异性间的相互吸引,这种吸引只是保留在对方好看、顺眼或与自己志趣相投等的基础上。实际上,他们不太懂得爱情的真正含义,并不理解爱情的深层的社会内容以及所要承担的道义与责任,因而他们在早恋中萌生的所谓的爱情,往往只是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理想主义的朦胧情感。

但是,一旦产生冲动的想法,好奇心作怪,就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缺乏思考。

小超是个很出色的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十分优秀,在区和市里组织的各种知识比赛中曾经多次获奖,一度成为父母的骄傲。为了培养其全面发展,父母为他买了一台配置不错的电脑。可是,父母突然发现小黎越来越陌生了,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但儿子很少像以前那样与父母在茶前饭后聊天了,每天把饭碗一推,连个招呼都不打就钻进书房,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即使最疼爱他的爷爷奶奶过来,他也只是匆匆打个招呼随即又回到书房去了。眼看儿子日渐淡薄的亲情,父母担心了起来,找到医生。医生说,网络已经危害到小黎心理健康,使他患上了网迷综合症。网迷综合症在青少年中广为“流传”。

目前社会上,像小超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又缺乏必要的自控能力,一旦痴迷上网络往往身不由己,欲罢不能。

如果这些花季少年们在做事情的时候,稍微思考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冲动想法,也许就不会出现上面类似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