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的人生笔记:你是穷人还是富人
10519400000043

第43章 寓大气于诙谐

几年前,在北京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个讨论会上,有位经济学家对我说:当代文学在题材上有两大空白,一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十几户农民搏下血手印,自担风险承包土地,由此引发了农村的体制改革;另一个是蛇口工业区及深圳特区的建立,拉开了中国经济开放的大幕。这两件事必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笔,却被作家们忽略了!当时我被这话刺了一下,或者说心里有些霣撼,所以印象格外深刻。前不久见到陈国凯的长篇新作《大风起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位经济学家,不知老先生看到没有?或许我应该买一本给他寄去。

一九八五年国凯老兄第一次引我去蛇口,以后又去过多次,最长的一次在蛇口住了二十多天,采访了包括袁庚在内数十位蛇口的创业元老。国凯以为时机成熟了,让我写一点关于蛇口或深圳的东西。我说写不了。他说,这是你的题材,你不写谁写?我说我并没有买下这个题材,我到南方来是为了印证我对北方的认识,这里的故事地域性太强,把它搬到北方没有意思,原汤化原食我又写不出地道的广东味儿,只能你来写!不知是不是他使坏,在深圳建市十五周年的时候,当时的市委宣传部长邵汉青当着市委书记和市长的面突然要跟我签个君子协议,由她为我采访提供方便,由我执笔写一部反映深圳改革历程的长篇小说。以后她利用到中央党校学习的机会还专门到天津找我,想拉我一同回深圳,我才不得不说了实话:深圳太深,目前我还没有把握能驾驭好这个题材。现在,国凯兄自己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而且从容自如,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智性。

我之所以把它称为硬骨头,是因为表现这类题材太难了,极易跌入陷阱。比如第一个经常会遇到的麻烦是对号入座‘一旦被人对上号,轻者聚讼纷纭,重者惊动什么大部门或大人物,封杀,棒杀,那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为了躲幵陷阱,处理这类题材就形成几种套子:让正面人物陷于矛盾的旋涡中心不能自拔,或者让他(或她周围的人都烂掉,独他出污泥而不染;或者让反面的力量欲置他于死地,绝处逢生的诀窍是在关键时刻出现一个更大的官是请明的,最终使正义得以伸张,改革的前途也因之云开雾散,柳暗花明。因此一些形成轰动效应的改革题材作品,就被读者提出过这样的质疑:矛盾如此解决岂不是太简单太具偶然性了?把一切希望都押在一个更大的官身上,这不是玩儿悬乎的吗?倘若上边的这个大官也跟成克杰一样,那国家的前途难道就会完蛋吗?

陈国凯是何等才情,他既不会往陷阱里跳,也不会钻别人的套子。这就有了悬念一一大家都想知道他是怎样处理这个题材的……他采用的是一种以主要人物方辛为轴心的辐射式多层结构,辐射到的有北京来客、香港来客、海外来客,有广州人、本地人;有的资历不凡,有的学历很高,有的钱包鼓胀,有的情感丰富……作者给现实以历史的投光,投射出这各种各样的人物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有发光的,有发热的,有发财的,有发狠的,有发情的,有发狂的,有发贱的……这就可以自由联想,给了小说以更大的自由和更大的回旋,无须再弄出一个神来为小说排解难题。生活不断前进,矛盾总是一个接着一个,人造势,势造人,小说中的人物都在成功地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他们合起来代表着一种大势,他们就是自己的神这岂不是更真实、更自然?

还有,举凡改革题材的作品,都会瞎编一些重要的地名和大人物的名字,首先就让读者感到作家心虚和虚假。特别是地名,它要体现作品的地域特点,历史背景,风俗民情,这些还要一一印证到所有的人物身上。作家胡诌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地方,一下子便使整个故事和全部矛盾纠葛都建立在一个子虚乌有的基础上。近十几年来,经常出现在长篇小说和电视连续剧中的地方,是在中国版图上根本找不到的海滨市或滨海市,制毒贩毒在这儿,杀人放火在这儿,腐败的黑窝是这儿,改革的试点也是这儿,各式各样的英雄模范人物也出在这儿……这样的作品其大前提就让人感到滑稽和拙笨,如此虚弱的虚构力又如何能让人感动呢?

陈国凯则不然,深圳、香港、广州、北京……凡地名都是真的。也正因为用的是真地真名,他才得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从香港和广东的民风民俗入笔,洋洋洒洒,涉笔成趣,把一个个的人物托活了。用一幅幅色彩浓郁的风俗画,构成了一个个波澜壮阔的特区生活的大场面。同样,当他把当时的深圳、蛇口、广州、北京的一些领导人物拉到自己小说里的时候,也一律使用真名真姓,这却并不让人感到生硬、突兀,或胆大妄为。相反倒让大家恍然大悟,小说这样写不仅不会惹来麻烦,却显得更坦诚可信、新颖别致。而且陈国凯有勇气先将此书在《羊城晚报》和香港《文汇报》上连载,这部小说必须获得广东人和香港人的认可之后,才能拿到北京去出版。

看看,他是多么轻巧地就解决了这个困扰文坛多年的难题!陈国凯一向信赖文学的直觉,写自己的真实感受,风雅飘逸地写到哪儿算哪儿。而《大风起兮》却一改再改,增删数次,这在他的创作中可不多见。所以说,这部小说是陈国凯创作生涯中一部十分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代文坛同类题材的长篇小说中不可多得的佳构。

因此可以说,《大风起兮》是最能代表陈国凯的一部作品,集中展示了他最突出的创作特点:一个是于机智诙谐中最见细腻委婉的情感;一个是一如既往地关注现实,豪放勇迈地直面人生。第一个特点成就了这部书行云流水般的韵律,语言泼俏,意象丰寓,叙述中含有大量的风俗民情、历史掌故和人文想象,酵朗圆熟,充满活趣。但是,若没有第二个特点,他就驾驭不了这样的题材。也正因为他骨子里有这么一股雄豪之气,才使他不仅敢于接触现实,而且有能力接触到现实里边的苦核。他不是简单地评说刚刚过去不太久远的那段历史,而是尽力理解历史,并用灵性激活那段生活。在时代的大背景、大潮头下,展示人物的灵魂轨迹,表现现代人精神上的多维性。从不同角度找到现代人的精神支点,并最终将人物所处的社会现实和人际关系交织成一幅壮阔的画卷。且显得游刃有余,举重若轻,寓大气于诙谐之中。

同样的道理,有些人没有读透陈国凯,也是被他的外表唬住了。在北京举办的(大风起兮》的讨论会上,有许多人表现出惊讶:像陈国凯这样一个人,身材偏低,体型瘦弱,眼睛高度近视,牙齿过早脱落,待人接物恍恍惚惚,张嘴说话用古汉语……怎么会写出这样一部生气发越、意识锋锐、气象开阔的作品呢?

其实,弱是其表,强是其内,个头不伟,内存很大。正是这种奇妙的外柔内刚的和谐统一,成全了陈国凯的创作。柔使他成了鉴赏生命的行家,写情写爱,多姿多彩。写灵写肉,能折射出人性深处的动荡、痛苦和挣扎。刚一使他有足够的激情处理重大的现实题材,笔下的故事充满引人的张力,让人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生命中的热力。

我与他相交几十年,积几十年对他的了解可概括为六个字:小个子,大丈夫!他做人的魅力基子此,作文的魅力也基于此。

塘沽精英录

《天津港史》上说:塘沽地滨渤海,与大沽隔河相对,为天津的海上门户。在一千多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到距今七百余年时成为滨海低地。此地滩涂广阔,气候干燥,日照充足,非常适宜早期的塘沽人煮海为盐。再加上河道密布,海淡水交汇,渔业资源丰富,更为塘沽先民的生存养息提供了凭借,到明代就出现了万灶沿河而居的繁荣景象。

但,塘沽得名是在请末。初称塘二沽,(大沽在先,故称第二)又塘儿沽、塌儿沽地势低洼之意,一八八七年修建京宁铁路经过此地,遂简化为塘沽。随后就一直这么响亮地叫下来了。

三十多年之后,塘沽依据其天然提供的鱼盐之利,果真大大地响亮起来。不仅在国内名号响亮,在国际上也开始声名显露。皆因当时的塘沽成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一个摇篮,至少是中国化学工业的发祥地,出了三位国际知名的民族精英:范旭东、侯德榜和李烛尘。

范旭东在塘沽创建了久大楕盐厂和永利碱厂,没有碱就没有化工,而永利碱厂依侯(德榜1氏制碱法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当时的万国博览会上为中国人摘得了第一个科技发明的金奖。其后他又创办永利硫酸桠厂,使中国的民族化学工业有了碱和酸两副翅膀,紧跟着他又着手在中国建立九个大化工厂……因之被誉为中国的化工之父、只要看看当时永利碱厂的股东都有哪些人,就可见范旭东的魅力:无人不知的梁启超、当过大总统的黎元洪、南大校长张伯苓、金城银行总裁周作民……范旭东去世时毛泽东赠匾:工业先导,功在中华。而侯德榜和李烛尘,则是范旭东的左膀右臂,兼任智囊的角色,曾轮流担任永利碱厂的厂长。解放后分别被任命为共和国第一任化工部副部长和第一任轻工业部部长。更不要说中国的军事工业也是从塘沽地区起步,第一艘军舰、第一杆火枪都诞生在这里……所以说塘沽地灵人杰,历来是经济发展的重地、福地,实不为过。

历史走到今天,塘沽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它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强势,天津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出口免税区都建在塘沽,海上从天津港出发的航线呈放射状直达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港口,陆上一一有两条高速公路(京津塘、津滨、一条一级公路(原津塘公路、一条双轨铁路和一条轻轨铁路,也呈扇形汇集于塘沽。

塘沽位在枢纽,势成要地,集天时地利于一体。这样一个地方不再出惊世之才,不创惊世伟业,天理地理人理都说不过去。

所幸的是水到渠成,这样的人,这样的业,已经崭然见头角,开始引人瞩目。这就是《塘沽商会精英录》所要告诉人们的……这里涉及到一个时下最流行的字眼:精英。现代人会经常将这两个字挂在嘴边,社会精英、精英意识、精英群体、精英理论,甚至当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和成功者接连早逝的时候,人们为这种现象冠以精英症……然而精英并不是一个现代词汇,早在《晋书》里就有定义: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以衣服的领和袖借指为人表率的杰出分子。而宋代的大学士苏轼干脆在《乞校正奏议札子》里喊出: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足见精英分子是社会中坚,具有卓越的才能和影响作用。但精英又与一般的天才和优秀人物不同,他们能够在一定社会里得到高度评价和合法化的地位,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相联系,并散布于各行各业之中。所以任何一个时代,根据精英分子的分布便可了解社会的分层结构状况。

那么,现代塘沽商界的精英都是些什么人物呢?他们有现任塘沽商会会长、贻成集团的缔造者付玉成;永正集团总裁王永正;领先集团创始人你嚴穸人还嚴畜人-我的人生笔记张彤、李建新:瑞丰投资控股公司董事长许长安和总经理朱桂芳伉倆;红光公司的老总张云宝;塘沽第一个民营集团企业公司一一世纪集团的打造者郝树强;宏达集团掌舵人郝振明……等等。

他们出身不同,性格各异,行业有别,产品多样,却有着高度的共同性。比如:年龄都在三四十岁,都是白手起家,在近一二十年迅速发展壮大,身家多的几十亿,少的也有几亿。他们的企业在初创阶段大多带有家族性,上阵亲兄弟、夫唱妇随或妇唱夫和。用经济学家的话说这没有什么不好,家族企业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一大形态,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常态。关键是他们能够运用完善的法制,建立健全了自己的发展机制,显露出生机无限。

为什么是这一代多俊杰?他们的横空出世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可以说是应运而生。他们经历了社会权力系统的颠覆性转变,中国从文化大革命的集权时代向一个更为开放民主的时代过渡,从阶级斗争决定论转变到以经济为重心;他们也经历了最紊乱的价值观的变化,比前一代人更敏锐更深刻地意识到了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每个人从底层奋斗上去的独立意识。因此他们极端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都是把握机遇的高手,既头脑冷静、灵活善变,又有一股子不管不顾的超人意志。所以他们能迅速地脱颖而出,成为新经济的代言人和新财富的象征,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主流和中坚。

最富象征意味的细节是,王永正是在天安门广场上掘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他认为天安门广场人最多也最杂,哪个省的人都有,哪个国家的人都有,于是就带着自己制作的西服到天安门广场上去兜售。他的产品倘能受到天安门广场的欢迎,也就等于受到了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欢迎。同时,天安门广场又是中国的脸面,是国家的政治和权力的象征……偏赶上他的运气好,那个年代天安门广场上居然还允许他卖西服。

精英是许多特点的组合,最重要的是杰出的个性:自信、进取、果断、勇气、真正能吃苦。付玉成许多年来,无论冬夏每天都是早展五点钟起床,到工地上转一圈儿,七点钟准时坐在公司门前的台阶上吃早饭,烤饼夹咸鱼,就大葱。成年累月就是这一口,好吃不如爱吃。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不眨眼皮地斥资七千万元巨款收购了长期处于困境的新河船厂。既买了下来却并不纳入自己嚢中,他考虑到国有资产尊严、新河船厂在塘沽人心里的位置,以及船厂职工的感受,竟然又吸纳百分之五的国有资产入股,组成一个合资管理机制。合资后按惯例将有一千多名职工带着被买断工龄的钱走向社会,一时间船厂里人心惶惶,怨声载道。新的管理班子委决不下。付玉成独自决断:船厂的原有职工全部带进合资的新企业。不仅如此,他又给船厂注入两千三百万元现金,一分不欠地全部偿还了船厂多年来拖欠职工的工资、公积金、医药费、采暖费等等。财散人聚,他是鼓动家和教练员,更新后的船厂当年便扭亏转盈,定单已经排到了二〇〇八年。

这就是精英品质,有公益心和公共意识,不能光盯着有名有利的和脸蛋儿漂亮的。精英意识也可以理解为公平意识,他们能与社会环境和谐平等,不屈服于环境,也不破坏环境。每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才能心安理得,社会环境也才能和谐平顺。

《塘沽商会精英录》中,对精英们的经历、智力、创造力等等,都有详尽的描述,分析了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各种因素,并揭示了当今的社会结构和市场经济规律。读来颇有收益,聊书所感,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