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10517800000007

第7章 走出家教的误区(1)

惩罚的真相

“惩罚并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行为者在犯错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以及更有技巧而不被发现。小孩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下一次要更小心,而不是要更诚实、更负责。”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海姆吉诺特博士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惩罚往往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大多数家长认为,惩罚是修正孩子错误的最有效方式,也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尤其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孩子的成长几乎每一步都伴随着轻重不一的惩罚。我也没有走出大多数中国式家长的教育误区,对孩子动辄就惩罚,却收到了和愿望背离的结果。

儿子上高一之前,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一板一眼,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孩子犯错我常常是有错必纠,甚至小题大做、训诫惩罚——孩子写错了字,一个字罚写一页作业;孩子学习退步了,要写出检查,找出成绩下降的原因,还要保证下次进步多少名;发现孩子进一次网吧,减少五元零花钱;和同学打架了,劈头盖脸训斥一通,甚至罚儿子面壁思过、跪地板。

惩罚的本意是帮助孩子纠错,让孩子接受教训。结果是孩子违犯纪律越来越多,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上网频率越来越高,打架斗殴不断升级。

屡屡受挫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经过反省,我认识到,惩罚只能让孩子认为:打也打了、骂也骂了、罚也罚了,还能怎么样?惩罚让孩子有了解脱的感觉。进一步讲,惩罚只能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惩罚等于公然邀请孩子来反抗家长。

我进一步认识到,孩子误解我、不接受我、和我对抗,是因为我不了解孩子,缺乏必要的智慧,没有高超的说话艺术,不足以感化孩子。并不是孩子难教化,而是自己德行浅薄、水平欠缺。

贾语凡在高二上学期发生的打群架事件,完全印证了这个观点。原本梗着脖子等待惩罚的儿子,却因为我的理解和尊重受到了感化。因为处理得当,一次错误反而成了改变孩子的重大转机。

高二上学期,儿子由于第三次参与打群架,我被通知到了学校政教处。和前两次群殴事件相比,这次后果更为严重。由于导致外校同学受伤,为首的两位同学被开除,学校也曾考虑开除语凡,由于我多方协调,并答应配合学校教育好儿子,学校才同意让儿子留校察看。学校的事情暂时解决了,儿子的事情并未解决啊!谁能保证儿子不再犯此类错误?如若再犯,学校绝不会再宽恕儿子。怎样才能让儿子刻骨铭心地接受教训?怎样才能完全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如果按照以往的思想,我肯定会狠狠地揍儿子一顿,让他好好“长长记性”。但是我反思屡次的教育和惩罚,起作用了吗?儿子为什么屡教不改,三番五次地因同学的事参与打群架呢?儿子曾因打架两次被请到政教处,为什么还不接受教训呢?只有一种答案,那就是说,我的家教方法是错误的,对这件事的处理是失败的。事实上,我对孩子的严厉批评、训斥和惩罚,让孩子痛失了反思错误的过程和厘清是非的机会,也让孩子抵消了原本的那一丝愧疚和不安,心安理得地沿着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

思想认识提高了,智慧也跟着来了。我推心置腹地和儿子谈了话。我对儿子说:“爸爸理解你的感受,你心里一定非常熬煎。出这么大一件事,惊动了学校领导,折腾了这么几天,搁谁身上也受不了。爸爸郑重向你表态:接连出现这样的事,主要责任在爸爸。一是爸爸以前对待你的方式基本是简单粗暴,这样做无形中影响了你的思维模式;二是爸爸对前面发生的事处理欠妥当,只知道对你讽刺、挖苦和惩戒,没有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利害关系帮你分析透彻,以致你对这件事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感性层面。”我的话完全出乎儿子意料,按照以往的惯例,儿子准备接受更大的惩罚。而这次我的态度让儿子心情一下子放松下来,对立情绪也跑到爪哇国去了。

我接着说:“老爸知道你也不愿掺和这种事情,同学叫你,你碍于面子,不好推辞。你把同学情谊看得重,所以被动地参与了进去。”儿子说:“其实我真不乐意去,几个哥们儿都去了,我不愿让同学小瞧我!”我说:“你讲义气、重情谊、乐于帮助同学,说明你人缘好、有正义感。你帮助同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帮助的手段不太恰当。你们的本意是为同学好,却没想到给同学帮了倒忙,搞得同学处于被动地位——既得赔偿受害者经济损失,又受到了学校处分。假设你们不参与这件事,同学可能会选择其他方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法很多,不一定非要用武力。用极端手段能搞定的事情,和风细雨也都能搞定。前者会给当事者埋下诸多隐患,后者却能给人带来和谐和福分。古人有一句话: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意思是说,用来打水的瓦罐每天在井里井外上上下下摇晃,最终的结局一定是碰破在井上井下;领兵挂帅的将军天天驰骋在刀兵相见的沙场,自然也免不了血溅战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大。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你打人家,自己也难免受伤害。初中阶段你用拳头打同学,造成你右手手掌骨骨折,不是最好的证明吗?儿子啊!真正能让别人信服的是一个人的德行、智慧和人格力量,而不是他的拳头。”

儿子说:“是这个道理。当时听说同学受欺负了,我就迫不及待去给哥们儿伸张正义,根本没想那么多。要能看远点,知道后果这么严重,我说什么也不会去了!”我说:“儿子,你说得太好了!以后遇事多动脑筋,往远处看看,就不会做傻事了。人生如棋,能多看几步,才能取胜。”儿子说:“不成熟的人都是考虑不周到、缺乏远见。再碰到这种事情,我不会往前冲了。

我算明白了,出了事谁也负不了责任,讲义气的结果是没有义气。”我拉住儿子的手激动地说:“你能说出这样有头脑的话,老爸高兴啊!我敢断言,这件事一定能成为你人生的宝贵经验,化做你成长的强大动力。”

孩子为什么能提高认识?为什么能从此事中接受教训?为什么会出现亲子双赢的结果?是因为我接纳了孩子、理解了孩子、善待了孩子,是因为我运用了教育的智慧。如果还是以前的做法,不考虑孩子感受,劈头盖脸批评他一顿,给予一定惩罚,结果会越来越糟。孩子绝不会说:“爸爸批评得太有道理了,惩罚得太及时了,我一定要改正错误。”正因为我既没有惩罚孩子,又没有僵硬地说教,孩子才接受了我、理解了我。也因为我没有说多余的话,没有借题发挥地唠叨,孩子才把我有限的话当成了话,才在孩子心中留下了印记。

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做错了事,他已经吃了不少苦头。良心谴责比任何惩罚都厉害,他的自责、他的心灵煎熬、他的沮丧情绪已经让他受到了惩罚。此种情况下,父母如果再惩罚孩子,只能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和父母对着干。父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反而不感到内疚了,他会理直气壮和父母唱反调。一个孩子一旦失去了自尊心,没有了羞耻心,不感到愧疚,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有的孩子对家长说:“我就是不要脸了,你能把我怎么样?”“我就这样了,谁也别指望改变我!…我丢不丢人,关你什么事!”真要是这样,家长拿他真没办法。所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保护孩子的生命同样重要。我儿子之所以受到感动,后来又爆发出那么大的内心力量,是我尊重了孩子的人格、维护了孩子的尊严。

一般来讲,父母惩罚孩子时,孩子会怨恨父母。一个孩子内心充满了怨恨,是不可能接受教训的,所以惩罚往往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大概没有孩子在受到惩罚后会对自己说:“我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这样做是对我好,我一定要改正错误,我要更有责任心,我要更好地和父母合作,我一定要让惩罚我的大人高兴……”

所以,高明的家长一股不会惩罚孩子。因为他们知道,当孩子犯错时,他们应当接受自己的不当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不是受罚。在惩罚的过程中,孩子会把所有精力用到如何对付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省以及思考改正错误的机会。确切地讲,惩罚孩子,实际上剥夺了孩子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对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也是弥足珍贵的。

没有爱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爱融不开的坚冰,没有爱打不开的心锁,没有爱逾越不了的鸿沟。不是吗?我在儿子身上花费了一点爱,给了孩子一点理解和尊重,竟然得到了如此大的回报,竟然有那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试想,如果我们天天用心对待孩子,从内心深处善待孩子,我们的亲子关系将会多么融洽、和谐?我们将会收获多少幸福、快乐?孩子将会从父母那里汲取到多少成长的力量?我们的孩子将会变得多么优秀、杰出?

一个小孩有段时间上学总迟到,老师找他爸爸谈话。爸爸知道后,没有打骂孩子。临睡前,爸爸和颜悦色地问儿子:“好孩子,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每天那么早出去,为什么总迟到?”孩子愣了一下,见爸爸没有责怪的意思,就说:“我在河边看日出,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爸爸听后笑了。第二天一早,爸爸跟儿子一起去河边看日出。面对眼前的景色,爸爸感慨万分:“日出太迷人了,难怪你总是迟到,这么美的风景谁都想多看一会儿。”

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放学回家,儿子发现书桌上放着一块精致的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爸爸。

这位爸爸是教育孩子的高手。面对孩子犯错,他没有滥用惩罚,而是用爱心和智慧帮孩子纠正错误,巧妙地化解了危机,匪了亲子双赢的结果。

如果家长朋友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都能找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充分理由,都能找到家庭教育的最佳契机,都能找到孩子乐于接受的教育方法,都能从每件事中发掘出教育智慧,都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都能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我们为什么还要选择批评、训斥、惩罚孩子呢?

二、良药无须苦口——批评的艺术

任何孩子都是伴随着错误的出现和修正成长起来的。所以,作为父母学会批评的艺术,是一门必修课。批评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情感的宣泄。总有人羡慕一些家长,觉得他们的孩子几乎没有缺点那是因为,孩子的缺点在父母艺术的批评中,了无痕迹地转化成优点了。

和赞赏一样,批评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但怎样批评孩子既能达到教育之目的,又不对孩子造成防害,还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就大有学问了。

实践证明,简单粗暴、随心所欲、不讲方式地批评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样做,只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孩子明知批评有道理,还要和父母对着干;孩子自知理亏,也不会接受教训。因为父母缺乏理性的批评,激发了孩子的对抗情绪。没有哪一个孩子受到父母的粗暴批评后,还会对自己说:“父母批评得太好了,多亏了父母及时批评,不然我会怎样怎样,我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以回报。”

批评孩子有奥秘。良药无须苦口,忠言也可不逆耳。

以前,我总想在孩子面前树立“严父”的权威形象,认为孩子犯错不能迁就,不教训就等于纵容,你对他客气了,他会骑在你脖子上拉屎拉尿……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我对孩子的大小缺点从不放过,有时不免小题大做、无限上纲上线。比如,孩子打碎了一块玻璃,就像打碎了我的心;孩子弄坏了玩具汽车,我会像报废小汽车一样作出反应:“隔着窗纱竟然能把玻璃打烂,我看你是成心破坏!你真是个败家子!不会赚一分钱,只知道损坏东西!不把这个家折腾光,你是不会罢休的!照个相你也和我作对!看你那个样子,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将来会有啥出息!给你说过多少次了,你还是我行我素,我看你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看我咋收拾你!”

不管大错小错,我总要大批一通。结果怎么样呢?孩子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变本加厉。由于我很少给孩子好脸色,孩子也不愿见到我,放了学不想回家,就到网吧去逃避。我到处找孩子,孩子有意和我捉迷藏,变换着网吧让我找不着。我找到孩子后,行为越发过激,孩子心里越发不服气,往往是软顶硬抗。我心力交瘁,父子关系越来越僵。

一次,我在整理儿子房间时,看到了儿子笔记本上的一段话,我的大脑即刻缺氧了。儿子这样记录:“今天是月日,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我在学校丢了衣服,遭到爸爸一顿训斥。这是初三开学以来,爸爸对我的第七次语言暴力。因为你是爸爸,就可以为所欲为吗?就可以任意伤害孩子吗?

如果是这样,我宁愿当个孤儿。”

这段文字,在我内心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身上流淌着和自己同样鲜血的人怎么会这样看待自己呢?亲生儿子怎么还和父亲记仇呢?经过自省,我认识到,孩子和我积怨较深,是我对孩子伤害得深啊!若不是超过心理承受力,孩子怎么也不会以日记形式释放情绪啊!孩子的无言倾诉,说明我的家教方法存在着严重问题,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进世纪了,我还用陈腐的、老掉牙的观念教育孩子,孩子要能心甘情愿接受、一点也不反抗,那才不正常呢!

接连几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我爱孩子,却天天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我明明知道精神伤害比肉体伤害更令人心寒,为什么还要对孩子的心灵频频施暴呢?孩子不是父母的出气筒,孩子的人格更需要尊重,孩子的心灵更需要呵护啊!我这样对待孩子,愧对父亲这个伟大的称号啊!

语言可以伤害一个人的精神,也可以安慰一个人的心灵。接下来的一件事,由于我的正确处理,改变了孩子对我的看法,也真正让我领会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那次,儿子把新买的复读机弄丢了,战战兢兢回到家,准备挨我一顿责骂。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内心出奇地平静,和颜悦色地对儿子说:“儿子,你不用难过,丢了复读机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你的心情。复读机用金钱能买到,儿子的心情是金钱买不到的啊!你的过失只是没有保管好,而拿东西的是别人啊!丢了东西,你心里已经够难过了,爸爸哪里还舍得再责备你呢?

以前爸爸总是批评你太多,我后晦啊!”

儿子受到感动,动情地说:“老爸,其实我也想把事情做好,你一批评我就有了抵触情绪,你越训斥,我越不服气,尽管你说得有道理。我心里疙疙瘩瘩,带着怨气做事,事情总是做不好。”

多么善解人意的孩子,一旦得到理解、善待,表现出来的都是美好品质啊!父母的滴水之恩,换来孩子的涌泉相报。孩子哪里有什么错,都是父母没有做好啊!

良药无须苦口,忠言也可不逆耳。凡事皆有规律,批评孩子也一定有规律。批评是家教的一部分,但如何批评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我通过认真学习和大量实践,对批评孩子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认为,批评孩子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提高自身修养,学会控制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