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10517800000011

第11章 走出家教的误区(5)

要永远保持孩子对于知识的好奇和兴趣,保持孩子对知识的热爱,让孩子把学习的过程当做一个探究世界奥秘的过程,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充实。

这种心理定式的形成,不仅仅对学习是有益的,对于孩子拥有快乐的人生也是意义重大的。

弗朗西斯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然而在现实中,家长针对学习经常对孩子说的话却永远是和“苦”关联的:“不受苦中苦,难得人上人。…孩苦学习,先苦后甜。…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这些话听起来天经地义,中国的家长大都把它当做“至理名言…教育圣经”来教育孩子、激励孩子。但是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却没有意识到,这类说教和告诫,不但对孩子的学习没有一点建设性帮助,反而起到了破坏的作用。

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句话,家长犯了一个严重违背孩子求知规律的错误。这些关于“受苦”的说教,其背后的潜台词是:学习是痛苦的。经常说这些话的家长,等于天天在对孩子进行着不良心理暗示,天天在催生着孩子的厌学情绪。

以前,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儿子进行“吃苦”教育。那时我对孩子经常说的话是:“学习固然苦,但不吃这份苦,就不会有后来的幸福。”“肯吃苦吃苦一阵子,怕吃苦吃苦一辈子。”“敢吃苦是一种精神,会吃苦是一种能力,善吃苦是一种境界。”“苦是一张双面牌,它的另一面就是甜、就是快乐、就是幸福。”“吃苦是所有成功者的必修课。”“吃苦当吃补。”有一天,我和儿子谈心,当我谈到“我青少年时代怎样怎样,如果没有吃苦的经历,就不可能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时,没等我把话说完,儿子插了话:“老爸又开始忆苦思甜了,你那些陈谷子烂芝麻都翻出来不知多少次了。”我当即把儿子批评了一顿:“你把这些宝贵的人生经验当成了笑料,太不像话了!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儿子不认可我的观点,谈话以失败告终。

我天天给儿子念“苦”经,儿子大脑里好像没有“苦”的概念,学习上一点也不刻苦,学习成绩也总在中等徘徊。

当我潜心研究家庭教育、深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的时候,我发觉自己以前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做了不少违背孩子求知规律、扼杀孩子学习兴趣的事情。为了让孩子刻苦学习,我把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地描绘成了充满阳光、鲜花的乐园,却把学习的过程熬成了一服苦药。我想让一个懵懵懂懂、心智不健全的孩子,非常乐意地、毫无怨言地品尝苦涩的“过程”,为我给他精心绘制的、看不见的、虚无缥缈的美好蓝图而努力奋斗,这无疑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学习有它自身的规律。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因素会对学习效果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当一个人在学习时有愉悦、快乐的体验时,他就会全力调动自身的积极因素,排除一切干扰,使学习任务顺利完成。反之,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掺进了受苦的成分,他就会表现出为难、不乐意,进一步还会表现出被动、懒散、厌倦、敷衍、潦草等。

人的天性就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孩子在这方面的表现更为明显。

对一个心智发展已趋成熟、意志品格基本定型的成年人讲“痛苦和幸福是孪生兄弟”这样的人生哲理无可厚非,因为他已经有了足够的理性和毅力;而对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大谈“苦和甜…苦和乐”“苦和幸福”的因果关系,天天叫喊着让孩子接受学习过程中的苦,去换取提高学习成绩的甜、去换取考名校的乐、去换取美好人生的幸福,孩子显然不会接受。因为,它违背了人“避苦求乐”的基本天性。

再者,大多数家长对“痛苦和幸福”这个哲学命题的认识比较肤浅,对这个人生大课题的诠释停留在感性层面,故而对孩子谈及此话题时只能干巴巴说教、灌输,把生涩的观点强加给孩子。面对父母的谆谆教导,孩子虽然不会公开反驳,但明显感到了其中的不和谐因素,不和谐带来孩子本能的抵触、抗拒心理,以此种心态投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效果可想而知。于是,家长抱怨孩子不懂事,责备孩子不刻苦。天长日久,孩子就会痛恨“刻苦”

了,家长每次提醒孩子刻苦努力,都会变成消极的心理暗示。以致孩子对“刻苦”越来越反感,对学习越来越反感,对父母越来越反感。

接受以往的教训,我再也没有对儿子进行过和“苦”有关的说教,而是刻意在儿子求知过程中注一些快乐因子,让儿子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有趣的。为了培养儿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动了不少脑筋。

我给儿子讲了一些我自己总结出来的数字之间的规律。比如:与的积,其个位、十位、百位等数字相加得出的结果,各个位数再相加直至成为单位数,这个数必然为“”;同理,与的乘积,位数相加得出的最后结果必然为“”;与乘积,位数相加的结果则为“”。与任何数的乘积,位数相加的结果都为“”。

刚开始,儿子虽觉得好玩,但也心存疑惑。我因势利导:“这些是爸爸对数字的一些感悟,也不一定完全正确,爸爸想让你进一步验证。如果你能验证出其中的一个错误,就刮爸爸一个鼻子。”我就这样鼓励儿子多做题。

儿子觉得蛮有意思,就不断地做乘法题,这个效果正是我希望的。

一星期左右,儿子做了不少乘法算式题,没找出什么破绽。一天晚上,儿子晾叫起来:“来!来!老爸,要刮鼻子了!”原来,儿子算了一道题,×得数应该是,儿子错算成了;相加等于,而。儿子说:“你说乘任何数得数各位数相加之和必然等于,这次怎么成了呢?”我笑着对儿子说:“不急,不急,你再算算。”儿子又算了一遍:×。四数相加,得数之和等于。儿子说:“真神了!”我告诉儿子:“十个阿拉伯数字有着巨大的魔力,玩数字游戏乐趣无穷。老爸总结出来的只是一些雕虫小技,数字之间的奥妙多着呢,你要多练习,兴许还能总结出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一段时间后,儿子兴奋地告诉我,说他又发现了一些规律,并给我列出了例题。我给了儿子热情洋溢的鼓励:“太不可思议了!我几十年总结出来的东西你几个月就掌握得如此婀熟,而且还有了一定的发展,简直是数学天才。”在我的引导下,儿子对数学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一有空他就琢磨数字间的关系,以至他的乘法心算能力比同龄人都要强,数学也一直是儿子的强项。进高中后,即便在学习成绩全面滑坡那段时间,儿子的数学也能保持中等水平。大学四年,儿子一直比较喜欢高等数学。有一;我说:“数学太有意思了,就是不为考学,适当的时候,我还要再学习一段高数,进一步培养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我自己总结出来的东西,也不一定科学,更谈不上是什么规律。

但我以此来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激励孩子的一种手段,也未尝不可。教育孩子无定法,适合自己孩子的、孩子乐于接受的就是好方法。

学习对于充满兴趣的人来说,是动力、是享受;而对于缺乏兴趣的人来说,是压力、是枷锁。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等于给了孩子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在培养孩子学习兴趣、保护孩子学习欲望方面怎么付出都值得,做的再多都不算过分。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第一,不要把孩子的学习和“苦”联系在一起,避免对孩子进行和“苦”字相关联的说教,把“苦”字从孩子求知的潜意识里清除出去。

第二,千方百计在孩子学习前制造快乐轻松,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一件惬意、有趣且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事情。学习活动中一旦融一'一,暴的成分,它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第三,家长朋友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在孩子学习前、学习中制造不愉快。学习活动中一旦融进了不和谐因素,孩子内心不顺畅,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第四,要特别关注孩子在学习中的心情和感受。如果孩子感到不快乐,学习状态欠佳,父母应让孩子停下来,调整一下心情。父母要及时和孩子谈心,给孩子一些关爱,鼓励孩子讲出心里话,帮孩子卸下身上的包袱。

第五,孩子向家长询问学习上的任何问题,家长都要极其耐心地、饶有兴趣地给予解答,切忌草率应付或者表现出不耐烦。草率应付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学习并不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是可以潦草马虎的;对孩子不耐烦的潜台词是:我对你的学习一点也不关心,我对你提出的问题没有丝毫兴趣。

第六,不要把学习强加给孩子、硬塞给孩子,更不要“恨”学习。企图让孩子一日间解决多少问题、短期内提高多少成绩、一口吃个胖子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也是违背学习规律的。很多家长只知道给孩子“加压”,不知道给孩子“减负”,这样有张无弛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制造孩子的厌学情绪。

第七,聪明的、智慧的家长会让孩子处在“学习饥饿状态”。他们不让孩子学习时间过长,不让孩子感到太累。让孩子有学有玩、有劳有逸,让孩子永远对学习有新鲜感。他们不会敦促孩子学习、做作业,总是提醒孩子休息、娱乐。有了这种“饥饿”的刺激,孩子学习的“食欲”反而会大增。

第八,善于捕捉孩子兴趣的火花,并及时给予“助燃”。比如,孩子刚学习物理、化学课时,家长可结合课本给孩子讲一些该学科的发展历史,讲一些相关科学家的故事,以加深孩子对课本的理解、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增强孩子对该学科的兴趣。再如,孩子写作文时,父母可对孩子循循善诱、耐心启发。父母最好能描绘出与作文题目相关联的高远的意境、深刻的思想,并能随口吟诵出优美的语言。能做到这些,等于给了孩子最实在的帮助。孩子不但能打开写作思路,也会对作文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