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黑与白
10515000000056

第56章 军旅文学批评的特殊参照——文学批评浅谈之十

笼统说来,军旅文学毕竟也是文学,它的批评原则和一般文学并无二致,无论怎样特殊也出不了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和范畴。但是,它毕竟又是以反映军旅生活为特定对象的一种文学,这就使它与非军旅文学有了区别,有了属于自己的特殊的批评参照。

关于军旅文学的特殊参照,我们能谈点什么呢?

我想只谈两块。一块是军旅人生,一块是军旅文化。

先谈军旅人生。军旅文学说到底,不过是写军人或写入的军旅生涯的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优秀的军旅文学作家首先就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军人。唯其如此,他才可能将军人的情感世界、心灵历程和生命体验(大到人生理想,小到扣动扳机一瞬间的指尖的微颤)写得真实,写得地道,写得像那么回事。对一个作家来说是这样,对一个批评家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为我在前面就说过,批评家对文学的评判归根结底也就是对生活的评判。失去了生活的参照,你的批评仅仅从作品或理论出发,不是要隔着一层么?

这样讲,也许马上就要招来反诘:难道说批评家面对他所有批评对象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事必躬亲吗?实际上显然是不可能的,批评家通常更多的是依靠间接(包括听到和读到的)经验。但是,军旅文学之所以能“独立门户”,其意义就在于军人这个“行业”的特殊性。这包含两点意思。一是说军队是一个有着严密的组织系统的武装集团,它和社会之间保持着相对的“绝缘性”;二是说军人的终极目标是战争与和平,是生与死之类的永恒命题,正是在这一点上,又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着最为切近的“通联性”。两点合一,就构成了军人的最大价值和悖论,同时,也是军旅文学的显著特色和深刻本质。也就是说,非军旅中人难以窥其堂奥,得其真谛。明乎此,也就容易明了为什么军旅文学作品多由军旅作家所写,而专注于军旅文学批评的又总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军旅批评家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了。

再说军旅文化。如果说我在上面强调的是作为个体的军旅人生体验的特殊性的话,这里我则要强调一下作为一个群体的军队文化范式的特殊性。这就是军旅文化(或日军营文化)。它是特定的军事实践活动的产物,包括军队的组织形态、生活秩序、存在方式,军人的价值显示、行为规范和军营建筑、军事设施以及战场风貌、战争景观等等。这是一个存在于社会之中而又相对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绿色世界”,是一个由诸多打上了国防绿标志的子文化概念组成的自足封闭的大文化系统。它涵盖与包容了个体的军旅人生体验,它是展演军旅人生的舞台和背景。我们只有熟知了个别的军旅人生,才有可能获得具体的军人生命感性的深度;只有了解了整体的军旅文化,才有可能获得从宏观上把握军队的理性高度。而有了这宏微结合的批评参照,我们对一个军旅文学作家或作品的理解、感知、认同或驳难,才有可能是比较亲切、自然、深刻而有力量的。

当然,如果再往大里和远里说,每一个中国军人身上流淌着的都是中国农民的血液,而整个军旅文化也都是笼照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折光。但这已不是军旅文学批评的特殊参照了,而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般参照。关于它和军旅文学的关系,只能留待日后有机会再来讨论。

载《解放军报》1993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