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从“放牛娃”到宋氏家族的奠基人
10507100000036

第36章 沐于大麓,烈风雷雨而不迷(4)

新泽西州萨米特镇图书馆馆长路易斯·莫里斯很多年后清楚地记得宋庆龄和宋美龄这两个中国姑娘如饥似渴读书的情形。庆龄是“那个严肃的姑娘”,贪婪地阅读成年人读的小说、传记和历史等,“远远超出她那个年龄的普通姑娘的口味”。爱幻想的美龄则爱读《小兔彼得》,英国著名作家兼插画家碧雅翠丝·波特创作的图画书《小兔彼得》,是极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品,逾100年历史。今日,它们被认定是儿童文学经典的最佳代表:文字简洁、高潮迭起、有趣的故事情节,配上美丽细致的乡村水彩插画。那些可爱动物主角都是作者经过仔细观察后创作的,虽然都穿上了衣服,但举止行为基本上都流露出本性:母鸭洁玛不能保住生下的蛋,而想独自到农场外做窝孵蛋,小兔彼得偷麦先生菜园的蔬菜,青蛙吉先生为了抓小鱼而差点被大鱼吃掉。而这些经典的情景在2007年的时候也已经被实体化了,海洋堂出产的该系列扭蛋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10岁时,就已读过了狄更斯狄更斯(1812—1870):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等。等很多知名作家的优秀作品。

后来的威斯里安大学校长麦克阿斐女士在谈及宋美龄时曾高度评价宋氏父母,说:“宋美龄的双亲在打破国内的习俗,送其东方生长的女儿来西方学校里求学时,实在需要想象力及勇气的。由于鼓励他们在一个文化中成长的女儿到另一文化中求学,宋氏父母实为东西文化融合的前驱。”

当然,主观因素之外,重要的客观因素是他们具备极好的语言素质。当孩子们在国内时,宋氏家人重视英语学习,在注重传统四书五经一类书籍和毛笔字等国粹传习外,严格督促孩子们学习英语会话和语法知识等读写说的功夫。当孩子们到了美国以后,他们又特别重视对孩子们进行中国文化的内在培养。宋耀如夫妇在每个孩子留学期间,都坚持不懈地定期给他们写信,寄剪报和通报上海与国内的形势,不断提醒他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关心和了解的基本东西,以提示他们的家国意识。

他们回国后,也十分重视国学文化的自我修养与完善,风雨荷芰,始终把自己文化的根扎在祖国的脉理上。

根文化的教导和用心影响是深远的,这些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常常不容易的“小事”,则往往是成就大才的“细节”。尽管留美生涯使宋家儿女们在外表上有了很大变化,生活习性表面上也十分美国化,但在内心深处,他们始终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并以此为荣,表现了骨子里挥之不去的民族血脉、情结。

一次,当一位美国教授赞美宋霭龄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美国公民”时,受到恭维的霭龄变得非常生气,当着大家面,掷地有声,一字一顿地说:对不起先生,我抗议,我不是美国公民,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宋氏特色三“仕女”

宋霭龄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学习时,依照父亲的推荐,除研读了许多经典性书籍外,还注重考察山川地理,更像是一位干练的实干家。1910年毕业后回国,她首先就任孙中山的秘书。公元1912年1月1日,宋霭龄陪同孙中山先生来到南京就任。在孙中山辞去“大总统”后,陪同他到全国各地勘察,参与制订营建20万里铁路的计划。“二次革命”失败后去日本,仍任孙中山秘书,直到1914年和孔祥熙在日本横滨结婚。

回国后,宋霭龄在山西经营家业,主持铭贤学校事务,从此以后,没有再担任过可提之公职,多以个人身份参与国事。其中,支持中国工业合作社,参与组织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创办全国儿童福利会,担任香港伤兵之友协会会长等,做了不少对社会有益的事。尤以抗日战争时期与两个妹妹共同参加救亡工作著称。

1947年宋霭龄去美国。

1973年10月20日在纽约长老会医院病故,享年85岁。

宋庆龄从小更崇尚政治理想,她的大学生涯伴随着更多的反清朝腐朽统治的传闻。人在美国,心则经常装着共和问题。她知道那位曾经在襁褓中就见过的孙叔叔是一位神秘的革命者,她年轻的心中装的更多的是对那些革命者安危的担忧,经常随着中国革命的进退而喜忧不已。

宋庆龄是三姐妹中最爱思考的孩子。她的同学霍莉黛认为她是一个“既有学问又有理想的学生”,而她的老师和同学称赞说,“在整个班上,她写的作文是最好的”,“从她的(照片)两眼和额头流溢出内心的光彩”。她还担任了威斯里安校刊的编辑和哈里斯文学社的秘书,并经常在校刊上发表文章,如《留学生在中国之影响》(1911年11月号)、《二十世纪中世界最大事件》(1912年4月号)、《近代的中国妇女》(1913年9月号)等,这些文章都反映了她在学生时代就关心中国革命、关心妇女命运的进步思想。

当辛亥革命爆发并取得成功后,宋庆龄收到了父亲寄来的象征民族联合的五色旗,激动得满脸通红,她把房间里的旧清廷旗帜从墙上扯下来,踏在脚下,高喊:“打倒清王朝!共和万岁!”,表达了一种对共和真诚的神往。

此时此刻宋庆龄按捺不住心头的高兴,辛亥革命的灵魂孙中山,这位父亲的老朋友兼战友,令她无比向往。出于对英雄的崇敬,宋庆龄很想见到他,但限于条件,她只能把这种崇敬深深埋藏在心底。当她从美国学成回国后,一刻也没有耽误地把自己的一生,包括青春都献给了中国革命建设和那个开辟了共和事业的人。

宋庆龄年青时修长苗条,看上去娇弱、纤柔。她五官端正,下嘴唇微翘,眼睛里流露出温柔、遐思的神情,她似乎正从遥远的地方悲哀地观察着世态人情,为当时祖国正遭受着的苦难而伤感。她谦和、文雅,她在前额上留一绺刘海,再把脑后的秀发用一条色彩鲜艳的缎带扎住,蓬蓬松松地垂在脖子后面,显得是那样清纯美丽,让人顿生爱意。

宋庆龄后来的人生岁月光芒四射,她与其说是孙中山的夫人,不如说是国父“三民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她一生为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为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国共两党合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她一直是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1950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1954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7日,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在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所患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88岁高龄的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宋氏家族的事业由此达到巅峰。宋庆龄是20世纪中国一位最让人肃然起敬的伟大女性。

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宋庆龄病逝于北京。

宋庆龄逝世后,按照她的遗愿,安葬在上海西区的宋园路21号父母墓地内。宋庆龄是宋耀如夫妇唯一安葬在自己身边的子女。

宋美龄小时候长得胖胖的,是家里的“小霸王”,冬天让厚厚的棉衣一裹,像个“小灯笼”。由于三姐妹中她最小,两个姐姐都让着她,她还是三姐妹中唯一有哥哥护着的幸运女孩。无论是孩提时代的美少女,还是以后的“蒋夫人”,宋美龄都是那么地目空一切,盛气凌人。但她也是宋家孩子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个,在一生经历的无数大事、难事和是非曲直面前,总是显得理智大度,无论处理国事还是家事,都是如此。

她一生最顺从的人可能是大姐霭龄,最心痛的人则是二姐庆龄了。当她10岁留学美国,对庆龄百般仰赖,二姐亦姐亦母,感情之厚可以想象得到。

后来,因信仰造成的隔阂,始终是宋家兄妹姐弟之间抹之不去的心灵大恸。宋氏三姐妹一生中,虽然由于政治观点不同,在原则面前毫不妥协,坚持各自的立场,但在家庭亲情事上,却始终相亲相爱,特别是在抗战时,大敌当前不计个人得失,姊妹仨携手一致对外,表现了一种大是大非面前民族利益下的精诚团结。

宋美龄在美国国会演讲

宋美龄年轻时贪玩、任性,爱幻想,完全表现出一个纯洁无瑕少女的天真烂漫。她有着很高的艺术潜质,对美好浪漫的爱情充满花季少女最温馨的向往,如果不是因为政治原因她或许会嫁给一个平凡而充满生活乐趣的人,成为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或作家。但是现实却最终使她成为一个与她当初天性表现最不相符的职业,第一夫人即“政治家”。晚年彻悟之余,宋美龄以中国书画自负,她的很多没有公开作品的艺术成就得到名流们的推崇,确实表现出了那么一种“名士”真功夫。活泼好动的美龄在留美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建立与美国友人之间的个人关系。这些关系都在以后的各种活动中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就这一点来说,宋美龄就像是一个高妙的政治钢琴高手,这在以后的抗日战争中的中美关系上演绎得淋漓尽致。

当时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美国朝野对中国人民抗战的同情和支持,她发动了20世纪40年代最完美的“夫人外交”攻势。她以摄人心魄的风姿和流利的英语演讲,精辟的说理和动情的呼吁,使不知多少美国人为之着迷,包括那些向来没有把中国看在眼里的国会大佬,让他们了解中国,同情中国,为处于艰难抗战中的中国人民争取到了宝贵的美援,以致当时的抗战总指挥蒋介石不无夸张地说:“夫人的能力,抵得上20个陆军师”!

据来华参战的美国军人回忆,凡是见过这位中国第一夫人的官兵,无不为之倾倒。在华美国军人,无论是陈纳德的空中飞虎队,还是史迪威的陆军别动队,均堪称是全美国二战中最勇敢、战绩最显赫的军人,其中很多将士以欧美文化特有的崇拜夫人的传统和以军人神勇眼光看来,蒋夫人高贵的气质或成为一种正义力量的象征。

抗战前和抗战期间,宋美龄自己或陪同蒋介石,从慰问伤兵到视察前线,没少在军队里转。宋美龄有“中国空军之母”之称,几乎个个精通英语的国军空军将士,对“第一夫人”的感情之深,都到了“恨不得能为她而死”。

2003年10月24日,宋美龄以106岁高寿在美国去世。

两位第一夫人

宋氏风格“三名士”

宋子文1917年回国后最初受聘于中国买办盛宣怀的汉冶萍公司驻上海总办事处。1923年10月赴广州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英文秘书兼两广盐务稽核所经理。1924年8月任中央银行行长。

其后,宋子文仕途多变,职务时上时下,但作为当时中国少有的通晓国际金融之人才,一直在国民政府中任各种与经济工作有关的行政官员,历任广东省政府商务厅长、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兼广东省财政厅长、中央商务部长、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部长、代理行政院长、中国银行董事长、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广东省政府主席等要职,以经济大员显赫一时。

以他为代表的宋氏家族,同蒋介石﹑孔祥熙和陈立夫﹑陈果夫家族合称为“四大家族”,是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宋子文是国民党内部的务实开明派,比较西化,对建立近代中国较完整意义上的财政金融制度,对遏制日本对华侵略、寻求国际援助、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做出过重要贡献。

1949年1月宋子文去法国,随后侨居美国纽约。

1971年4月25日病逝于美国旧金山。

作为最小的两个男孩,宋子良、宋子安出世时,宋家已为沪上巨富,经济条件十分了得。但在父母卵翼庇护下的两位贵公子并没有放松进取意识,按照一个基督教徒的基本要求生活学习,表现优秀。

宋子良1921年毕业于宋耀如母校,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回国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秘书及总务司司长、上海浚浦局局长、六河沟煤矿公司常务董事兼协理、中国国货银行董事兼总经理、中国建设银行公司理事、中国银行董事等职。

1929年参加过孙中山国葬仪式。

1936年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

1944年任英美中三国战后和平机构会议专门委员。

1946年任国际复兴建设银行代理。次年定居美国。

宋子良是唯一在1981年宋庆龄病危时从纽约发来慰问电的宋庆龄同胞手足:

“孙逸仙夫人:获悉你患病在身,不胜难过。为你的康复而祈祷。”

1983年,宋子良在纽约辞世。

宋子安1928年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国,曾先后就任过松江盐务稽核所经理、松江运副(辅助盐运使掌管盐务行政事宜)、中国建设银行公司经理、中国国货公司监察等职。

宋庆龄对这个幺弟甚为喜欢。子安也对这个名声显赫的二姐十分敬重,常常陪伴身边。1928年7—8月与宋庆龄同游柏林、巴黎、维也纳等地。次年5月到沈阳专门迎接从柏林回国参加孙中山国葬仪式的宋庆龄,参加在北京西山碧云寺举行的孙中山遗体改殓铜棺仪式,并随同宋庆龄护送孙中山灵柩南下。6月1日参加奉安大典。

宋子安1948年任香港广州银行董事会主席,后定居于美国旧金山。1969年于香港病逝。宋庆龄从一份外国杂志上看到宋子安病逝的消息后,发去唁电,表示哀悼。

宋氏子女们一生得益最大的收获就是宋氏家族的特色教育。

宋氏三兄弟和他们的夫人

宋庆龄、宋美龄更像是宋查理先生政治理想的翻版,她们的人生轰轰烈烈,代表了那种风云激荡的时代面貌。

宋霭龄和三个男孩或许中和了父母的个性,他们以务实著称,特别是大姐宋霭龄、大哥宋子文,分别是民国朝野中不多的大实干家。

从来纨绔无伟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