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从“放牛娃”到宋氏家族的奠基人
10507100000035

第35章 沐于大麓,烈风雷雨而不迷(3)

霭龄3岁时,步惠廉牧师步惠廉(William Burke,1864—1947):监理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美国乔治亚州梅肯郡人。步惠廉年轻时入田纳西州的范德比尔特大学学神学,在那里结识了同学神学的中国人宋耀如。1888年来华传教,被分派到松江,在那里建立了“同乐堂”教会。他在中国传教五十多年,其间除了几年被派往上海和苏州外,都是在松江度过的。他融入当地社会,传教办学,担当地方孤儿院董事,推动慈善事业,在军阀混战时振济难民。他教会办得成功,也在地方赢得很高威望。1903年他从南汇县衙里营救了后来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黄炎培和其他三位进步青年,使他们免遭杀身之祸。1904年,他安排帮助宋耀如的长女宋霭龄进入梅肯的威斯里安学院学习。宋的另外两个女儿,宋庆龄和宋美龄后来也都进了这个学校。1937年日本人占领松江,他坚持在那里进行传教和救济工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先被日本人软禁了一年,后被驱逐。1947年在家乡去世。就发现这个中国小女孩的英语会话能力一点也不比同龄的英美家庭小孩差。以后的庆龄、美龄和子文、子良、子安兄弟,个个都在很小年纪就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和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为他们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比其他同龄孩子们优越得多也超前得多的语言能力的基础。

没有例外地都上过教会学校

宋家的孩子没有例外地都上过教会学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会学校是最好的英语语言学校。他们就读的马克谛耶学校除中文外,所有课程一律采用英语教学的方式。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宗教教育和数学、物理、化学之类的新式科学课程。

教会学校也学习一些中国传统的儒家经书,诸如《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国学基础读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宋耀如夫妇十分认同教会学校重阅读和启发式教育的方法。相比之下,中国教育更重视说教,而死记硬背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学习,而是一种“灌输”,更像是一种“揠苗助长”,常常是学习兴趣的终结者,而不是一种有启发性的益智教育方式。把孩子送到教会学校有益于引导他们的各种学习兴趣。

宋氏教育理念认为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重要的,不分中外典籍和科学读物,都成为宋家孩子的涉猎对象。

社会文明需要自由教育,西方在中世纪就开始尝试和运用这种教育模式,到19世纪末,自由教育始终最大限度地影响着欧洲和美国教育界。自由教育的目的是持续地交换意见,使学生成为伟大对话的参与者。西方的文明就是交换意见的文明,就是体现在自由教育中的自由探索的文明。民主社会需要自由教育,工业社会需要自由教育,自由教育要培养社会杰出人物,读书是理智训练个性化最好的方法。

自由的阅读更像是一种启发式教育方法,让学习者在思想的大海中自由驰骋。

阅读不仅可以受到伟大思想的陶冶,与伟大人物进行无处不在的交流和对话,而且,是发展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独立思考习惯的必经之路。不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就不能充分理解世界。在永恒主义教育者看来,现代的伟大成就在于阅读中的发现。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1899—1977)称阅读为“原始的开始”;而英国希腊学研究者和著名教育家利文斯通(Richard Livingstone,1880—1960)把阅读通称为“各门学科得以生长的土壤”。只有学会正确阅读,才能更好地了解各学科的发展,理解社会各种病态的、混乱的现象,找到打开真理之门的钥匙。教育的宗旨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智慧、道德、精神方面的训练,从而让他们把握永恒的原则。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如何毋庸评说,但培养阅读是早期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不容怀疑。

宋耀如夫妇除中文读本外,还为孩子们从美国订购了大量英文儿童读物,花费大量时间引导孩子们正确阅读,这不但有利于孩子们从小养成勤于读书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受中美不同优秀文化的熏陶。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宋耀如还和孩子们一起编了一份《上海儿童报》。这是一份英文打字小报,主要的文章都由孩子们自己来写。在这块自由教育的沃土上,孩子们像洒满雨露的小苗,如饥似渴地吸取着知识的营养,锻炼敏锐的洞察能力、写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各方面的才干,迅速成长。

这份报纸一直办到宋耀如最小的两个孩子宋子良、宋子安进圣约翰大学附中时才停止。

好的读书习惯使他们终生受益。

多种知识培养和陶冶

宋耀如还尽可能地锻炼孩子们的讲演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孩子们刚会写字画画,宋家客厅和房间的墙壁就成了展示板,上面挂满孩子们的绘画习字等“作品”。每当有客人来访,这些作品的作者们都要当众演说一番,说明他们的用意和想法。而客人们的夸奖,是对小作者最好的奖励。他们在家中还经常召开小型演讲表演会,每一个孩子都会拿出自己最好的节目,上台绘声绘色尽情地表演一番,当然他们最喜欢的节目是父亲用雄浑的男高音演唱美国英文歌曲,最使孩子们激动的是每当宋耀如唱起《大浪,请你把我埋葬》这首海军歌曲时:

在炮火中献身,我别无奢望——

上帝保佑我,让我的灵魂升入天堂,

大浪帮助我,把我的躯体深埋海洋。

……

温郁深沉的歌声,仿佛时光倒流,把孩子们带到父亲在美国海军舰艇上服役的那段激情而不寻常的岁月当中。当然,母亲精彩的钢琴演奏和庆龄的伴唱、美龄的伴舞往往是最后的压轴戏。

他们还像基督教家庭那样过西方的节日,体会西方文化的风俗人情和欢乐。

圣诞节圣诞节(Christmas Day):每年12月25日,是教会年历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在圣诞节,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会在12月24日的耶诞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一些基督教会则会举行报佳音,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东正教的圣诞节庆祝则在每年的1月7日。的夜晚,是全家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坐在壁炉旁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第二天,孩子们会发现父亲在圣诞树上挂满小礼物,给他们一个惊喜。在西历新年他们会唱起《一路平安》,并像美国人那样在新年开始那一天许愿立志。他们在愚人节(All Fools Day,4月1日)编的谎言有时让人哭笑不得。在感恩节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美国和加拿大节日,由美国首创,原意是为了感谢印第安人,后来人们常在这一天感谢他人。自1941年起,感恩节定于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这一天起将休假两天,人们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团聚。感恩节在每年11月22—28日之间,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加拿大的感恩节则起始于1879年,是在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与美国的哥伦布日相同。他们会聆听父亲讲“五月花号”和清教徒开拓美国的故事。最刺激的要数万圣节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前夜(Halloween),当晚小孩会穿上化装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榶果。主要流行于英语国家或地区,如不列颠群岛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了,这是宋家孩子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装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当然,宋耀如当年痛击“鬼脸”的故事往往引来大家开心的笑声。

这些无形的教育形式,有效地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给了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解放了他们的个性,使他们走出自我,与胆怯绝缘,与世界拥抱,特别是宋家的女孩们,再也不保守中国传统那种“笑不露齿、行不摆裙”的旧式淑女作态形象,而渐长西方少女的大方矜持。她们关心时政,审视民生,同情弱小。三姐妹新时代女性之高贵思想情愫也在开放健康的生活中孕育升华,在形而上的高雅艺术熏陶下,气质高贵,不同凡响,并保持终身。她们后来无论是高兴还是悲伤,都会用琴声、歌声来抒发自己的心绪,追忆逝去的年华。

据说宋美龄60岁才告别“舞台”。宋庆龄直到晚年,卧室兼办公室里还摆着一架古色古香的钢琴,每当工作劳累后,在寂静的夜晚,她会关上门弹奏一首贝多芬的乐曲或者一首美国西部民歌,寄托情思,这成为她一生丰富而又孤高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少小离家求学路

留学时代的宋庆龄(右)、

宋子文(中)、宋美龄(左)

宋家的孩子,不论男女都经历了“少小离家”的求学路,克服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使自己在攀登知识的高峰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各科学业,为自己的辉煌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其中宋霭龄作为“领头羊”所经受的考验和磨砺,最能说明宋家子女求学路上的喜与忧。

上海著名的马克谛耶学校是由美国基督教专为中国女子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该学校的课程设置,有语文、英文、历史、地理、宗教、刺绣及烹饪等。除中文课外,一律都用英语教学,连中国的历史、地理课本也是美国人编写、在美国出版的,而且由美国教师讲授。

宋霭龄只有5岁就“早熟”,提出了入学请求。在当时大户人家普遍把儿女视为私产,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中怕摔,深恐孩子遭遇非礼。到教会学校上学?简直就是一件离经叛道、不可想象的事情。而宋家夫妻尊重女儿的选择,帮她一起开创那个时代的奇迹——年仅5岁的女孩成为寄宿学校的一个小小寄宿生。

教会学校是一种与中国旧学完全不同的学校,可以学到很多私塾教育下学不到的新思想新科学,特别是其对孩子团体意识的培养,是私塾教育不能相比的。

与当时的私塾教育相比,到学校学习有很多想不到的困难,最重要的是要抵制人们的偏见:“一个未成年女子寄宿在外,抛头露面,成何体统?”

学校的桌凳是为大孩子制作的,霭龄人小腿短够不着地,一小时左右的正襟危坐常常让她的脚失去知觉。吃饭时,她抢不到放在桌子当中碗盘里的菜,总是吃不饱。而最难熬的莫过于夜晚,她不得不忍受单独一人躺在大寝室里的孤独和害怕。尽管如此,在父母的鼓励支持下,年幼的她用异乎寻常的意志力克服了这些困难,坚持了下来。1902年,庆龄和美龄也一起来到这所寄宿学校,重走大姐走过的求学之路,在这里培养独立生活学习的精神。

由于该校的英语教学一直坚持高标准,在家庭中又有父亲的辅导帮助,宋氏三姐妹在英语语言上受益匪浅,为她们日后留学美国,操一口令人羡慕的流利英语打下了坚实基础。三姐妹的英文口语各有特点,霭龄低沉流畅,庆龄文雅甜润,美龄悦耳动听。

在那个时代,中国很多有钱人家根本就不愿把孩子送出国受教育,有志于此的人家往往又没有这个经济能力。所以,只有少数幸运的男孩才被送出国去,还没听说过一个女孩可以出国留学的,有人这样劝过宋耀如夫妇。但宋耀如夫妇力排众议,敢为人先毅然决然地像对待男孩子那样,把女儿们先后全部送到万里之外的美国去接受教育。

就在宋家最小的孩子宋子安出生前两年,年仅15岁的大姐宋霭龄已于1904赴美国留学,入著名的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威斯里安学院(Wesleyan College):始建于1836年,位于美国的佐治亚州梅肯市(Macon, Georgia)。梅肯市濒临奥克穆尔吉河畔,是一座宁静、古老而又美丽的城市。学院就坐落在一座俯瞰城市的小山上,是全美甚至全世界最早的女子学院,还是世界上第一所向妇女颁发学位的高等学府。建立伊始,也就是1836年,威斯里安学院被称为佐治亚女子学院(Georgia Female College),于1839年1月开始招收学生。1843年,学院改名为威斯里安女子学院(Wesleyan Female College),此名在1917缩短为现在的名称,但仍维持只招收女生的传统。学习,成为中国第一个留美女学生,开创了近代中国女子远涉重洋求学的先河。

霭龄赴美留学与弟妹们相比可谓一波三折,因为被怀疑所持葡萄牙护照的合法性,15岁的她第一次出国,就让美国海关无情地挡在美国国门之外,被扣留在港口整整19天。这种大国沙文主义式的入境事件,她终生耿耿于怀。

霭龄就读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创立于1836年,原名为佐治亚女子学院,1843年改为现名。在中国名不见经传的威斯里安学院,在当时的美国可是大名鼎鼎,属于卫斯理宗教派,是专为上层社会女性设立的学校。学院开设的课程有授予学士学位的大学文科、教育和美术等,教学质量上乘,环境幽雅,是世界上第一所专为女子开办的大学。

1907年,当宋子安还未脱离襁褓时,刚满15岁的二姐宋庆龄,又携带年仅10岁的小姐姐宋美龄步大姐之后尘,赴美国留学来到这里。

宋美龄创下当时中国年龄最小留美女生的纪录。

这对姐妹花先在新泽西州斯密特城私立学校学习英语,次年考入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大哥宋子文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随即进入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学习,后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获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