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不可思议的发现(走进科学丛书)
10506600000054

第54章 《浪子回头》与“回头浪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曾放映过一部名为《浪子回头》的影片。这轰动一时的影片,是一个回头浪子——美国的格拉齐亚诺(1921-1990)自己创作的,不但内容写的是自己真实的经历,而且自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这曾被传为佳话。

下面要讲的是另一位回头浪子因发明格氏试剂等成就荣获诺贝尔奖的故事。

提到维克多·阿尤古斯特·格林尼亚(1871-1935),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如提到格氏试剂,搞化学的人不知道的必定很少。

法国北部有一个风景如画的海滨城市——瑟尔堡,格林尼亚就出生在此地一个很有名望的资本家家庭。由于他自幼在优裕的物质条件下生活,加之父母过分溺爱,更凭着有祖上雄厚的家业,他根本不把学业放在心上,更不知“创业”为何物,只知道整天到处游荡,盛气凌人,因此人们都说他是一个没出息的“二流子”。

到了青年时期,格林尼亚仍一味吃喝玩乐,不努力学习,更不去工作,成了瑟尔堡有名的“绣花枕头”。见到年轻、漂亮的女孩就要套近乎,甚至尾追不舍。生活奢侈到了近乎荒淫的地步。

一天,瑟尔堡上层人士举办了一次盛大的舞宴。格林尼亚在赴宴者中发现了一位初次在瑟尔堡露面的如花似玉的姑娘。他一见倾心,便仗着他的贵族家庭在瑟尔堡的“名气”傲然走上去强行邀请她一起跳舞。但出乎他预料的是,她不但婉言谢绝,而且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态,使习惯于在当地“摆谱”的格林尼亚难堪极了。当他打听到她是刚从巴黎来的波多丽女伯爵时,便觉察到自己的冒失和不恭,于是他鼓足勇气走到波多丽面前表示歉意。可波多丽却冷冷地说:“算了!请站远点,我最讨厌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我的视线!”由此引来哄堂大笑和议论。

波多丽的回答,如同针一般刺痛了他的心。他从来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受过这种近乎奇耻大辱的嘲笑和议论,这使他震惊不已,以致夜不能寐。经过几天的深刻反省,他终于“知耻而后勇”,翻然悔悟,决心走向新生,发愤学习,把过去浪费的时间夺回来!

人生终于出现了转机。

他悄悄地离开了瑟尔堡。临走时谁也没告诉,只留下一封信,信中说:“请不要探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学习,我相信自己将来会作出成绩的。”

不久,格林尼亚来到里昂。他想进里昂大学学习,但由于他在中小学时学业“欠债”太多,根本不够入学资格。但他的强烈求知欲感动了路易·波韦尔这位老教授,便为他精心补课。

经过两年刻苦努力,终于能够在里昂大学插班就读。

在大学期间,格林尼亚刻苦学习,得到了当时有名的有机化学权威菲利普·巴比尔教授的器重。在巴比尔的指导下,他把老师所有的著名化学实验都重做了一遍,不但以科学的态度准确地纠正了巴比尔教授的一些错误和疏忽,而且还在这些大量而平凡的实验过程中,发明了后人以他姓氏命名的试剂——格林尼亚试剂,并于1901年写出有关论文,他也因此而成为著名有机化学家。此时,离他出走整整8年!

格氏试剂是一种有机化合物,通常称为烷基卤化镁,由卤代烷和镁在无水乙醚介质中作用而得,是有机化学家所知道的最有用和最多能的试剂之一。在有机合成中,格氏试剂可以使人类大量地制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性能更好的多种化合物,在有机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格林尼亚一旦打开了科学的大门,他的科研成果就像泉水般涌了出来。从1901-1905年,他总共发表了约200篇关于金属镁有机化合物的论文。1902年,里昂大学破格授予他理学博士学位。这个消息轰动了法国,他的家乡更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1906年他被里昂大学聘为教授,1910年又担任了南锡大学教授,1912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据不完全统计,至1935年他逝世时一生的科学论文多达6000多篇!1972年,为纪念1912年他和另一位法国化学家萨巴蒂埃共享诺贝尔化学奖,瑞典还发行了一枚印有他二人头像的邮票。

这里,我们还要提到这两位同享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人互相谦让的佳话。当1912年格林尼亚得知只有自己一人将得奖时,主动说萨巴蒂埃的科学研究比自己贡献大,理应获奖,否则那将是不公平的。萨巴蒂埃则认为格林尼亚的贡献比自己大,应该获奖。在这种互相谦让的情况下,瑞典皇家科学院最后决定,由他们二人共享当年诺贝尔化学奖。

当格林尼亚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消息传出之后,他忽然接到一封来信,信里只有寥寥一语:“我永远敬爱你!”原来这封贺信是当年曾奚落过他的波多丽女伯爵久病后伏在病榻上写的。其实,波多丽并没有因格林尼亚过去的浪荡生活而歧视他,当他得知格林尼亚已痛改前非、发奋学习时,始终关心他取得的每一个成就。

马克思说:“耻辱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如果整个国家真正感到了耻辱,那它就会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一样,准备向前扑去。”这一至理名言,对个人也是适用的。通过格林尼亚受侮辱后崛起的故事,说明有缺点的人,甚至“二流子”,也是可以通过努力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也是可以得到人民的承认和受到尊敬的。这类例子多如牛毛。西班牙一个名叫桑迪亚哥·拉孟伊卡哈的医学家,小时好逸恶劳不好好学习,沾染不良习气,因偷钱被学校开除,最后与一伙惯盗为伍,浪迹于外,父亲被活活气死。后来他猛然悔悟,发愤读书,高中毕业便名列前茅,入大学后更加努力,25岁时便成为母校的首席医药教授,并因创立神经细胞学说等贡献而荣获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又是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

对于有缺点、犯错误的青少年,人们应给予更多的爱,像格林尼亚的老师波韦尔和巴比尔那样,这就更有利于他们的转化;而不应对他们采取冷漠甚至歧视挖苦、讽刺打击的态度,否则会使他们心灰意冷,难于改弦易辙,走上光明之路。而有劣迹的青少年本人,则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坦然面对缺点、改正错误,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说明自己确已旧貌换新颜,以取得人们的谅解而便于得到关爱,走向新生;而不应自暴自弃,甚至破罐破摔,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不但会危害社会,还会毁了自己的一生乃至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