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不可思议的发现(走进科学丛书)
10506600000052

第52章 神奇的次声杀手

1890年,新西兰一艘名为“马尔波罗”号的帆船驶往英国,两地的人都在耐心地等待着帆船胜利抵达的消息。然而,等待的人们失望了,船既没有到达目的地,也没有返回始发地——它失踪了。20年后,在远离“马尔波罗”号船航线的火地岛岸边,人们发现了它。船上的一切好像正向人们暗示,有一种神奇而又可怕的力量,使它在瞬间进入了死亡的黑暗:船上的航海日记仍依稀可辨;船员虽已死亡,但仍各就其位;一个船员守在轮舵跟前,10个值班员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6个船员在舱下休息,遗骸上仍有褴褛的衣服;船上其他物品,如食物、淡水也完好如初。

这一使人目瞪口呆的景象,让大家对该船遇难的一切猜测被一个个否定:既非死于火灾、雷击,也非死于海盗,更非死于饥饿干渴,那么,究竟谁是“凶手”呢?几十年来,这一直是一个奇怪的谜。

无独有偶。1948年2月,一艘荷兰货船在马六甲海峡的海面上,也有过类似的遭遇。

后来,人们终于找到了这个神秘的凶手:次声。

虽然人耳听不到次声,但它们仍然与听得到的声音一样,具有机械能——声音就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这样,如果次声的频率与人体某部分(例如内脏)的固有频率相等时,它会使内脏产生剧烈的共振,使人出现烦躁、头痛、恶心、心悸、肝胃功能失调等症状,甚至内脏立即被震坏,使人丧命。研究表明,人体一些内脏的固有频率正好在次声的频率范围内。

因此,人们认为,正是次声波杀死了“马尔波罗”号上的全体船员,其后,船随波漂流,到了火地岛岸边。

那么,这个凶手次声来自何处呢?来自海洋。海水翻波逐浪,其中就有包括次声在内的各种频率的振动,而当次声能量足够大时,它就成了杀人凶手了。

也正因为如此,军事科学家们已开始了多年的次声武器——次声炸弹的研究了。这种炸弹只伤人,不伤物,据说成功后可使方圆几十千米的人在瞬间死于非命,而建筑物等则完好如初。

1984年,曾有几名法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发明了次声武器的报道,说只要开动它,就会使10千米内的人死亡。他们曾不小心误开动过它,结果毁灭了一个村庄。但奇怪的是,这几名“科学家”却安然无恙。这就使人怀疑报道的真实性了,因而有人则将这一消息列为“本世纪的十大科学骗局”之一。

1986年4月的一天,法国马赛的一户居民正在吃饭,突然,一家20多口人全部无声无息地悄然死去;与此同时,另一户正在田间劳作的10口之家也全部命归西天。据说,这是一家次声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疏忽造成的一起次声事故,一位次声专家也因此死于非命。

不过,次声也是一把双刃剑。大暴风雨来临之前,就会产生很强的次声,水母能感到这种次声。1960年,苏联发明家诺文斯基就仿水母耳制成了一种利用次声预报暴风雨的仪器,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为“水母耳”,这是次声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