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不可思议的发现(走进科学丛书)
10506600000044

第44章 落水的老鼠

20世纪30年代,国外化学家试图以合成的组氨酸钴络合物代替天然红细胞,制造人造血液,于是研究工作一直进展迟缓。

1966年的一天,在美国科学家克拉克的医药研究实验室里,一只实验用的老鼠突然从笼子里逃出,克拉克急忙捕捉。老鼠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最后跌入一只装有氟碳化合物的容器之中。见此情景,克拉克又气又恨。为了不影响实验,他急忙去捞老鼠。他气得双手发抖,捞了半天,才将老鼠取出。他以为捞上来的老鼠一定会淹死。然而,当他将老鼠捞出后,那只老鼠抖了抖身上的水,迅速逃跑了。克拉克大为惊讶,为什么老鼠淹不死呢?

克拉克暂时停止手中的实验,转移到研究这种氟碳化合物溶液的功效上来。经过实验分析,他终于找到了老鼠不死的原因。原来,那种叫做三氟丁基四氢呋喃的氟碳化合物溶液,含氧能力特别高,大约是水的20倍。

这一发现,在克拉克看来并非重要,只是找到了老鼠没有被淹死的原因罢了。可是,它被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得知后,却如鱼得水,派上了重要的用场。

次年,科学家斯洛维特运用克拉克的这一发现,给离体的大鼠脑灌流氟碳化合物乳剂,使之在离体后存活了一段时间。又一位美国科学家盖耶用全氟三丁胺乳剂,置换了一只大鼠的全部血液,使大鼠在纯氧条件下存活了8小时,首次创造了无血的哺乳动物存活的最长时间。

此后,克拉克用氟碳化合物乳剂替换了狗的90%的血液,结果这只狗长期存活下来,未见有异常变化。大量实验证明,氟碳化合物乳剂在血液循环中,确实可以起到红细胞的作用。

当时正在欧洲旅行的日本医生内藤良一,闻讯后专程去美国拜访了克拉克。回国后,他和大阪的同事们开始研究人造血液。经过数百次试验,他们在1978年试制成功了一种氟碳乳剂。

为了验证这种乳剂的无害性,内藤在自己身上用了50毫升,其他10位同事也做了同样的试验,结果均未发现不良影响。

1979年,氟碳化合物乳剂作为人造血液首次在日本问世,临床应用取得成功。这种人造血液呈白色,看上去不像血液,是一种具有携氧性能的氟碳化合物全氟萘烷和全氟三丙胺的混合物。将它注入失血的人体内,可以代替部分血液,维持生命活动。使用人造血液可以不受血型的限制,人人可用,还可以在制药厂大批量生产,而且能够保存三年,输氧力比真血高两倍。它不仅可以作为一般失血的输注,还可以治疗一些血液性疾病,像再生障碍性贫血、一氧化碳中毒等,因而人们称它为“血液病患者的希望”。

人造血液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成功,是当今医学科学的一个新飞跃,也是有机化学应用于医学的生动体现。我国人造血液的研究,是从1975年开始的,1980年6月19日在上海临床应用也获得了成功。目前人造血液已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