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不可思议的发现(走进科学丛书)
10506600000153

第153章 地球的脉搏

古代人很早就对潮汐发生兴趣,并提出了种种解释。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经》中说是一只巨大的海鳅游进海底的大洞穴,洞穴中的水被挤出来,于是海面就升高,发生涨潮;当海鳅出洞后,海水又涌进了洞穴,于是海面就下降,发生退潮。还有一种说法是,春秋时代,吴国大将伍子胥受屈而死,据说吴王夫差非但不听子胥生前的忠谏,还把子胥死后的尸体煮烂,装在皮制的袋里,然后扔到江里去。后来,人们就把潮汐现象与伍子胥的死联系起来,说是伍子胥的冤魂“驱水为涛”,产生了海潮。这些说法显然是没有科学根据或者是荒唐的。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潮涨潮退的现象呢?我国东汉思想家王充曾说过:“涛之起也,随月盛衰。”王充还把潮汐现象比作人体中的血脉流动。无独有偶,古罗马医生盖伦则用潮汐的涨落来比喻血液流动。潮汐犹如地球脉搏,那么又是谁把海水掀起又推下去的呢?

现在我们知道,潮汐现象与月球、地球、太阳的运动有关,但是,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的结果。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宇宙中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相互之间都有引力。虽然太阳的质量比月球的质量大许多,但是,由于月球距离地球比太阳距离地球近许多,这样,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与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的比,大约为1∶0.46。因此,月球引潮力是引起地球上海水产生潮汐现象的主要因素,太阳引潮力只不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地球和月球在运动中,与太阳的位置处于同一直线时(新月或满月),月球引潮力和太阳引潮力叠加在一起,就出现大潮(朔望潮);当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方向成直角的时候(上弦月或下弦月),两相引潮力相互抵消,就出现小潮。于是,潮汐有大潮和小潮之分。从大潮到大潮,或者从小潮到小潮,都是周期性的,每次半个朔望月(14.77天)。因此,每月有2次大潮和2次小潮。

海水白天上涨一次,接着下落;晚上又上涨一次,接着又下落。我国古代把白天称为“朝”,晚上称为“夕”,因而,习惯上人们把发生在白天的海水涨落运动称为“潮”,发生在夜晚的海水涨落运动称为“汐”,合称为“潮汐”。

潮汐有三种类型:有的地方,每昼夜海水共有两次涨落,称为“半日潮”;有些地方,每昼夜只有一涨一落,称为“全日潮”;有些地方,每昼夜涨落两次与涨落一次混杂出现,称为“混合潮”。

潮涨潮落,与沿海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有密切关系。船舶进出港口、海洋捕捞、晒盐、灌溉、潮汐发电等,都需要掌握海水涨落的时间。另外,潮汐也能形成自然景观。如我国每年夏历八月十八日出现的钱塘潮,潮高3.5米,潮差8.9米,蔚为壮观。形成这种大潮的原因是,杭州湾口宽达100千米,至海宁县盐官镇则聚缩成3公里。这种地形束狭作用,使口门涌进的潮水堆积、水面抬高、潮头骤涨、潮差加大。整个景观全程80千米,历时约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