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英才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
10501900000030

第30章 王勃——9岁指瑕《汉书注》的文学家

王勃(649~676),唐代的大文学家,初唐四杰中的佼佼者。作品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公元675年,王勃去交趾省父,渡海遇险,溺水而死,年仅26岁。自幼遍读诗书,6岁时能写诗文,9岁时作《汉书注指瑕》,16岁已誉满文坛。

唐朝高宗永徽年间,王勃出生在绦州龙门之地的书香之家——王家。王勃是户主王福畴6子中的第三子,从小酷爱读书。

一日王勃与两位哥哥正在谈诗论文。父亲王福畴和当地名望较高的两位文人走了进来。

王福畴对三人说:“别高谈阔论了,快快拜见杜大人、范大人。

”三人作揖后,杜大人说:“常来常往,无须多礼。你们王家以诗书传家,一代胜过一代。王勃,你过来。你经、史、子、集、诗、赋、骈文,无所不读,涉猎广泛,知识渊博。所写诗文,我已览阅,构思精巧,文采四溢。”

范大人表示赞同,并说:“王勃,你告诉我,你6岁就写诗文,你这写诗作文的灵感从何而来?”

王勃上前一步,作了个揖,谦虚地说:“大人过奖了。王勃只不过是凭一时兴起,随手写来而已,哪里谈得上什么灵感?但说真的,书读得多了,脑子也就灵了。我的目标是对前人的诗文学习借鉴,努力开创自己的风格,希望能够独树一帜。大人请勿见笑啊。”

杜大人听后,连连点头,又说:“当朝中专门研究训治之学的大人物中书侍郎颜师古在为《汉书》作注。听说你读了他的《汉书注》之后,竟发现了其中不少的错误,还写了10卷《汉书注指瑕》,可有此事?”

王勃坦诚地说:“确有其事。我认为,给古书作注乃是一门极其严肃的学问,不能有丝毫疏误,不然就会贻误后人。我在读《汉书注》时,发现了其中有不少错处,于是就记录下来,指出其错误所在,并予以改正。这些只不过是我个人的见解,不一定成熟。”

范大人想见识一下,便说:“可以拿出来让我们拜读拜读吗?”

王勃颇感高兴,便说:“正想请二位大人指教呢。”

于是,王勃去书房,取出《汉书注指瑕》10卷,递与二位大人,说:“王勃献丑。”

杜、范二人翻阅《指瑕》,不断惊呼:“此处有错,是呀!”“不错!这样说较为妥当!”等语。杜、范二人看完,拍案叫绝:“9岁儒生竟能指出大学问家的差错,堪为奇迹!

此童禀赋超常,将来必大有作为!王大人,你这书香门第又出高人啦!”

王勃并未因二位大人的夸奖而骄傲自满,仍刻苦学习,作文练笔。

一日,家中有客人来拜访,父亲王福畴在客厅中招待客人,客厅旁边即是王勃的书房,在书房中,只见王勃端来一杯水,倒一些在一块大砚台中,拿起一块墨,不停地研了起来。研好之后,王勃洗了洗手,揩了一把汗,掀开蚊帐,蒙头就睡。

客厅中,客人对王勃的举动难以理解,就问王福畴:“你家公子研好墨,不作文章而上床睡觉,这是何种学习之法啊?”

王福畴笑答道:“这是小儿的一个习惯,他往往是研好墨,上床蒙头构思,然后开始写作,一气呵成。”

客人听后,思考片刻,频频点头,并说:“此乃打腹稿!贵公子有他的独到之处啊!”

王福畴陪客人闲聊,不多时,只见王勃翻身下床,走到桌前,铺好纸,拿起笔,一首五言绝句顷刻而就。

客人好奇地凑近桌前,王勃谦虚地说:“请伯伯指点。”

客人一看,这首五言绝句立意新颖,合仄押韵,而且一字不易,惊叹不已,连声称赞“贤侄奇才”。

公元664年,太常伯刘祥道巡行至关内,年仅14岁的王勃便上书刘祥道,提出了自己对治理国家的一些见解。

刘祥道览阅王勃的《上刘右相书》后,拍案惊呼:“14岁的孩童能提出如此精辟的治国方略,实为难得,此乃神童也。”遂吩咐左右去请王勃,对王勃的学识,赞叹不已。

不久后,刘祥道上奏唐高宗,将王勃9岁写《汉书注指瑕》十卷等事一一陈述,并称此童才华横溢,才思敏捷,最后向唐高宗举荐王勃为官,唐高宗随即封王勃为朝昔文郎。王勃在职其间,作有大量诗文。16岁已蛮声文坛。20岁出任虢州参军,后被革职。26岁时,写下名扬天下的《滕王阁序》,文采洋溢,辞真意切,流芳千古,历来为后人作文的范文。

公元675年,年仅26岁的王勃去交趾省父,途中不幸渡海遇险,溺水而亡。王勃是初唐四杰中的佼佼者,他以独特的诗文创作拉开了唐代文学的序幕,使光辉灿烂的唐代文学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