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英才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
10501900000013

第13章 张良——三到桥头学本领(4)

当时,在远处深山里有一座叫作“琼林寺”的庙宇,据说那里的长老医道十分高明。华佗安葬了妈妈之后,就决定到琼林寺去拜师学医。琼林寺离华佗位的村庄很远,当时的交通又十分不方便,他只能徒步走到那里去。一路上,他爬山越岭,涉水穿林。鞋底磨破了,就拔些茅草编成草鞋,穿上继续走;干粮吃完了,就采些野果子充充饥,勒紧裤带再赶路;走困了,走乏了,就大地作床天作被,在草丛里、旷野上躺一会儿……就这样,他走啊走的,终于来到了琼林寺。琼林寺里的长老看见华佗不辞辛苦、不畏艰险地来到这里学医,心里十分感动,觉得他是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孩子,便收他做了徒弟。

一开始,长老只让华佗干一些杂活:给病人烧水啦、送饭啦、洗衣服啦……但不管活儿有多累有多脏,华佗,总是认认真真地去干,从来也不叫一声苦。但是,他也没有忘记自己到这里来的目的,所以,他在干杂活的同时,总是十分留心观看长老是怎样给病人看病配药的,然后反复寻思、反复揣摩,并—一记在心里。

终于有一天,长老对华佗说:“孩子,你有志气,肯吃苦,又肯钻研,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大夫。从今天起,我就正式开始教你治病的方法。”华佗听了这番话,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他诚恳地对长老说:“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好好学医,做个好医生!”

长老赞许地点点头,把华佗领进了一间屋子。那间屋子里置放着好几个大书橱,书橱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各种各样的医书。长老拍了拍华佗的肩膀,指点着这些书橱,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这可是一座大宝库呀!到了这里,你就得勤奋努力一丝不苟地发掘宝藏,绝不可空手而归啊!”华佗连连点头说:‘师傅,我会记住您的话,我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读这些书!”从此以后,他一边刻苦读书,一边认真跟长老学医,医术一天天高了起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一天晚上,华佗仍然象往常一样在昏暗的油灯下攻读医书,正读得兴味盎然的时候,他的一位师弟突然撞开门闯了进来,气喘吁吁地冲他喊道:“师兄,不好啦!不好啦!师傅突然昏过去啦!这可怎么办呀!”

华佗闻言一愣,暗暗叫了一声“糟糕”,扔下书本,拔腿就往外跑去。

到了师傅房里,只见师傅直挺挺地躺在一张床上,他脸色苍白,双目紧闭,一动也不动。几个师兄弟在一旁忙的团团转,有的还急哭了。华佗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他妈妈当年病重时的情景,心里一急,匆忙跑上去拉着师傅的手连连喊道:“师傅!师傅!您醒醒!”然而,师傅一点儿反应也没有。

这时,华佗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小心地拉起师傅的手,开始为师傅诊脉。不一会儿,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然后安慰师兄弟们说道:“师傅的脉象平和有力,他没病,过一会儿就会好的。大伙儿放心吧!”

他刚说完,师傅从床上坐起来了,乐呵呵地说:“哈哈,我没病,只是想考考你们,看来,只有华伦考试及格了。”

华佗回到房里,看见桌上一堆纸灰,不由吓了一跳。原来刚才急急忙忙出去,没收拾好书,桌上的医书被油灯烧成了灰烬。

华佗没有声张,他悄悄地把这几本看过的医书背诵着默写出来。他花了许多时间,把被烧的书全补齐了,橱里的书没有受到损失。后来,华佗长大了,他到处行医,成了我国古代杰出的大医学家。

周处——猛少年除三害

周处(242-297),字子隐,三国时吴国义兴阳羡人;历任大字、御史中丞等官。

周处出生在贵族之家。他的父亲周纺,曾任鄱阳太守。虽然父亲在周处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但周家田产阡陌成行,佃户很多。再加上孙吴政府历来对大族实行优待政策,所以周处从不为生计操心。

生活无忧无虑,平日又爱舞枪弄刀,周处长了一副钢筋铁骨的好身板。家中势力大,生来性子野,加上无人管教,长到了十七八岁,周处还不懂得一点为人处世的道理。

他喜欢打猎,骑上马,搭箭上弓;看见个鸟呀兽呀的,就任着性子追,什么老百姓的庄稼地,什么热闹的市镇集场,全然不顾。结果,踏坏了庄稼,踏伤了人,弄得老百姓苦不堪言。

而且他臂力过人,性情暴躁,常常不问曲直,挥拳便打人,人们都怕他,一见他就躲得远远的,成为附近有名的一大害。

有一天,周处骑马顺着田间小路散心。放眼望去,真是一个好年景啊。籽粒饱满的稻子没过了双腿,在风中微微摇动,像金色的海洋。忽然,他看见田埂的树荫下有几个聊天的农民。

周处走过去,想说几句有礼貌的话,改善改善关系。他拱手作揖,对一位老人和蔼地说道:

“老人家,今年年景不错,风调雨顺,等稻子一丰收,你们可要高兴坏了!”

老人认出他是周处,没好气地说:“有什么可高兴的,三害不除,我们没有高兴的好日子!”

周处很奇怪,他来没有听说过什么“三害”。老人告诉他:“第一害是南山那条猛虎,经常出来害人性命。第二害是长桥河下的那只水蛟偷吃庄稼、家畜,还叼走村里的小孩。至于这三害吗,是个人。他比猛虎、水蛟还厉害,害得人没法躲,没法藏!”

周处气坏了,跺着脚说:“你快说出来,这个人是谁,我非杀掉这个畜生不可!”

老人装得不认识周处,对他说:“你对付不了他。他叫周处。”

周处臊了个大红脸,许久他才说出话来:“要是就三害的话,我能除掉它们!”

第二天,周处起了大早,带着哨棒和长刀向南山出发了。次日中午,他驮回了一只锦毛白额死虎。

之后,他连续几天伏在水蛟出没的地方,等着下手的机会。

一天傍晚,水蛟爬出来了,爬上了岸。所谓水蛟,实际上是一种鳄鱼。一千多年前,在我国江南地区鳄鱼很多,今天差不多绝迹了。

周处扑上去,用钢叉同水蛟搏斗。水蛟退回水中,周处也跟了下去。一人一蚊,或沉或浮,向下游行进了几十里地,慢慢地消失了……五、六天之后,浑身伤痕、疲倦万分的周处到回到家乡。他为家乡欢腾的景象震呆了:家家门口披红戴绿,户户灶中飘出了向香,街头巷尾还有小娃娃在放鞭炮。

什么事这么高兴?周处截住一个小孩问起来。小孩子告诉他,乡亲们听说周处死了,大家非常高兴,都在庆贺呢!

周处万万没有想到大家对自己这样惧怕,自己给乡亲们带来了这样大的祸害。他痛定思痛,悔恨万分。他听说吴君(今江苏苏州)有两位名士陆机、陆云弟兄,他们学识渊博,清正贤良,何不去向他们讨个主意?

于是周处离开义兴,乘船渡过太湖来到吴郡。当时陆机不在,周处见到了陆云。他向陆云诉说了自己矛盾的心情:

“我想学点本领,做一个有用的人,但岁月磋跎,已经长成了大人,想学恐怕已经来不及了。”

陆云劝慰他说:“古人最称赞的人品是朝闻夕改。你这么年轻,前途不可限量。怕的是没有志向。既已立志,何患学而不成啊!”

从此,周处开始潜心读书,努力用功。他很聪明,几年下来已能写一手十分漂亮的文章了。人也全变了,浑浑噩噩的地头蛇变成了知书达理、讲求信义的好青年。

后来,他被州政府征聘为地方官吏。因为他为官清廉,名声很好。

东吴灭亡后,西晋政府将军王浑在吴官中设宴庆贺。他强迫东吴的大臣掺加宴会,当时周处也出席了。

席间,王浑故意侮辱他们说:“你们都是亡国之奴,此时此刻,不感到羞愧吗?”

周处挺身而出,回敬道:“汉末分崩,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如果说亡国的耻辱,难道只有我们吗?”这些话把王浑说得无地自容。

原来是王浑的父亲王旭是曹魏政府的高级官吏——司空,他本人入仕魏朝,官居散骑常侍、越骑校尉。所以西晋代魏,王浑也应算是“亡国之奴了。王浑羞人反被人羞。

入晋后,周处曾先后担任过新平大守、广汉太守。这些地方都是些边远小郡、穷乡僻壤,然而,在周处的治理下,都出现了政通人和、变风易俗的好势头。

周处在公务之余还勤于著述。他撰写过《默语》三十篇和一本名叫《风上记》的书。周处积极搜集史料,汇成了《吴书》,用以纪念与他命运息息相关的故国父老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