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风向随权势而移
张居正费尽心机,利用职权为子孙谋,结果,带给子孙的,却是一场大灾难!这或许是他始料不及的吧!?岂止如此,还有一点张居正可能也没有想到,他的威信到底有多高?是的,在张居正掌权的时候,“威望”确实很高,颂扬他已经成为惯例,成为公文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乃至夫妻行床笫之欢,也要歌颂张居正一番,他的威信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了。张居正生病,南北两京、地方政府各个机关,都斋醮祈祷,为之停止运转!可是,张居正尸骨未寒,立即群情激奋,几乎人人都对张居正口诛笔伐起来!这个时候,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机关也差不多停止运转了,只不过,这次是大家都忙于揭发批判他而已!看来,人治官场,领导威信、干部表态,是靠不住的。寄希望那些因当面颂扬他而受到提拔的人来保护自己的子孙,那不是与虎谋皮吗?
独裁者的苦恼
张居正作为国家最高实权人物,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十年之久。
在漫长的十年间,张居正从来没有一天放弃过权力。有人或许会说,他不是回家葬父,来来回回三个月吗?不错,是有这么回事。不过,这期间,所有的重大事项,都是请示张居正的,北京的政府中枢基本停止运转。也就是说,这十年间,国家的最高权力,始终掌握在张居正的手里。
可是,他本人也清醒地意识到,他手中的权力,从“宪法”和体制上说,实际上并不是他这个工作岗位所应该拥有的。换句话说,张居正掌握的权力,是已经长大成人、不呆不傻的皇帝的。不少人对此提出过尖锐的批评,都受到了张居正严厉的打压。
皇帝不是不想亲自掌权,他是没有办法。因为他妈很郑重地说过,等到他三十岁以后,张居正再把权力交给他。不管这个不小的“小皇帝”心里怎么想,反正表面上他只能乖乖服从。十年间,不得不以一国君主之尊,处处讨好张居正。
或许有人不信。皇帝怎么没有办法呢?可是大家不能忘记了,不管干什么事情,要靠人。就是说,得有依靠力量才行。想想看,皇帝他妈和张居正的关系不同寻常;干部队伍的首脑是张居正;内里的头头也不是他这个皇帝的铁杆儿,而是张居正的“黑老大”。他依靠谁夺权呢?只能隐忍了。
但是,这是很不正常的。因为,在国朝的“宪法”和体制上说,从来没有摄政的制度,就连垂帘听政的制度也没有的。所以,张居正以摄政自居,在当时来说,是不合法的,也是非常敏感和危险的。
对此,张居正并不是没有意识到。他知道这一点的。他也知道,对他专擅大权,不少人有看法,甚至很反感。他还知道,这些年他结怨天下人,实在不少。所以,他曾经说,破家沉族,我也不怕!恍如殉道者不惜献身的誓言。
不管怎么说,张居正认准一条,只要权力在手,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张居正还认为,之所以反对派敢站出来攻击他,就是因为高压还不够!镇压,唯有镇压,才能维持政权,维护稳定。既然什么也不用怕了,那就近乎可以为所欲为了。反正不管我做什么,都只能说对,谁说不对?镇压!
也可以说,张居正掌握最高权力的十年,是独裁的十年。这是很多合法的最高领导人——皇帝也做不到的。
应该说,独裁的十年,张居正干了不少实事,政绩很突出。这也是很不容易的。制度疲劳,体制性腐败,说的和做的两回事,功过是非不分,推诿扯皮,社会贫富分化,这种社会现实刺激干部队伍争相追求奢华,沉湎于享乐,如此等等,差不多到了令人束手无策的地步了。推动一副锈迹斑斑的国家机器高速运转起来,谈何容易!而张居正几乎做到了。所以说张居正为国家呕心沥血,一点也不过分。
当然,他也做了不少坏事。享受特权,不受监督,七情六欲的人,在那个腐化的氛围里,谁能够把持住啊?
不难推测,白天和晚上,张居正都挺忙的。长此以往,他的身体支不住了。
到了万历十年的春天,张居正已经病得不能起床了,只能在床上办公。他不得不考虑,是不是应该退休了。他也确实提出了好几次,希望退休。话说得也很真诚,用催人泪下来形容张居正的辞职报告所使用的语言,也不过分。到了他缠绵病榻四个月之久的时候,距他去世只有几天了,他还在提这个问题。
但是,事实是,他没有退休,直到弥留,也没有放弃权力。
表面上看,皇帝不同意他退休。不错,皇帝是不同意。张居正提出一次,皇帝挽留一次。这也是事实。但我认为,问题的根源不在皇帝。关键是张居正的“黑老大”冯保坚决不同意,他的秘密情人李太后也不太同意,而张居正则是犹犹豫豫,内心矛盾重重。
说冯保坚决不同意,很好理解。十年了,他们处得不错。张居正对他很尊重,可以说,冯保是张居正唯一一个需要讨好的人,冯保有什么要求,不管该办不该办,张居正都很爽快地办了。说李太后不太同意,也是有根据的。十年了,他们关系也不错。一个二十出头守寡的乡下女人,十年间有这样一个俊朗儒雅的男人陪伴,是何等地幸运?她舍不得他走的。但是,她应该知道,张居正的身体不行了;何况,皇帝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这么大了,还不让他管事儿,也说不过去。所以,她只能是不太同意。
张居正犹犹豫豫。要说张居正三番五次提出退休都是作秀,似乎也武断了;但是说他态度坚决不留余地,好像是天真了。
张居正确实是有退休的愿望的。所谓功成身退,这是古训。张居正应该说功成名就了,无论是地位、荣誉、成就,都已经到了顶峰了。这个时候考虑退休,是很自然的。
可能他也进行过风险评估。皇帝,是他的乖学生,对他推崇敬重无以复加,好像不会翻脸不认人;主要领导干部,从中央到地方,都是自己一手提拔的,似乎不会反噬。最关键的是,他身体不行了,实在支撑不了了。坐不能坐、躺不能躺,只能趴在床上;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确实是力不从心、萎靡不振、疲惫不堪了!所以,张居正想退休,也是真实的想法。
应该说,主导权掌握在张居正自己手里。如果张居正坚持退休,那是没有问题的。即使是皇帝表面上不批准,那他完全可以以生病为由,不再批阅文件、处理公务。但是,事实上,张居正直到陷入昏迷前,还在工作着。可以说,张居正瞻前顾后,又极不想退休,所以他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有人说是因为他难以割舍自己的“改革大业”,我不这样认为。正像张居正决定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不丁忧,主要不是出于所谓“改革大业”的考虑一样,实际上他行将就木之前还舍不得放弃权力,最重要的是对失去权力的恐惧。
权力崇拜者对失去权力,本身就必然有严重的失落乃至恐惧感;倘若再考虑到自己曾经滥用权力,伤害了不少人,那恐惧感就会格外明显。可以这样说,到了最后,张居正陷入了求退不得、欲罢不能的痛苦境地。
这是人治社会擅权人物,或者说独裁者的共同悲剧。
清算的信号
张居正以五十七岁的年龄去世了,他再也不能掌握权力了,再也阻止不了他不高兴的事情发生了。
对独裁者来说,失去权力,就失去了保护力量。历史证明,所有嗜权如命的独裁者,可能干过不少好事,但是都必然干过很多坏事,手上都难免血迹斑斑。最后遭到清算,只是时间问题。实际上,张居正对身后遭到清算,思想上是有所准备的,为了避免遭到清算,在临终前,他也曾经做过相应布局。
就在张居正去世的前一天,大太监冯保秘密来到张居正的病榻前,研究张居正身后的人事布局。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有一点很快就为人所知:第二天,张居正刚刚咽气,冯保就把他的“遗疏”呈到了御前,这个所谓的“遗疏”,关节点就是推荐一个叫潘晟的人,作为张居正的接班人。
说起来,这个叫潘晟的人,实在不怎么样。论资格、资历,潘先生是完全够格的。他也是中进士、点翰林的人,曾经两度担任礼部尚书。论关系就更不用说了。有人说,潘晟是冯保的老师,也有的说他是张居正中进士时的座主。到底是他们两个谁的老师,也不必考证了,不管怎么说,他和冯保、张居正这两个人的关系,非同一般。
有这样铁的关系,按说潘先生早就该身居要职了。可是,事实上,潘晟基本上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赋闲。为什么呢?就因为潘先生这个人很不争气,一身的毛病。
我简单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三点:一是这个人很贪婪,在位的时候,大钱小钱都捞,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连张居正和冯保也难以替他打掩护了;二是这个人很无能,猥猥琐琐的,啥事也干不成,连张居正和冯保都替他着急;三是这个人很奸猾,人品很差。所以当年还是隆庆皇帝在位的时候,担任礼部尚书的潘晟,就遭到“议员”们的连篇弹劾,被罢职归乡。后来张居正当国,又把他复职了。可是,干不多久,表现更差,又遭到“议员”们的弹劾,冯保和张居正没有办法,只得再次把他免职,要他回家养老。
那张居正为什么还推荐他呢?就是因为可靠。
张居正一死,内阁里就是张四维和申时行了。前面说过,张居正对张四维已经不太信任;而申时行虽然挺讨张居正欢心,可是资历各方面还不够,而且冯保和申时行关系太一般,把班交给这两个人,张居正和冯保不放心。
选来选去,就觉得潘晟最合适。张居正虽然死了,但是冯保还在。于是,当即就发表了任命潘晟的诏书。
听到这个消息,张四维和申时行心里当然很不高兴,“议员”们也很惊诧。舆论更是一片哗然。这个时候,“议员”们不再担心受到张居正的打击了,而且他们也很清楚内阁的想法,所以,行动很迅速,马上就有人拍案而起了。
在张居正死后的三天内,就有六位“议员”上疏反对对潘先生的任命。“议员”们义正辞严,话说得很尖锐,把潘晟的老底都一一揭了出来。什么少廉寡耻啦,什么谄媚小人啦,什么劣迹斑斑啦,都用上了,最后的结论是,像这样的鄙夫小人,舆论深恶痛绝,让他在老家优哉游哉已经是法外开恩了,怎么能够委以重任呢?
潘晟兴冲冲从老家出发,赴京上任,刚到杭州,就听到了六位“议员”弹劾他的消息。按照惯例,他只能提出辞职,然后眼巴巴盼着挽留的谕旨。谁知道,盼到的是“放归去”三个字,于是他又不得不灰溜溜折回老家去了。
这是一个信号:张居正显赫的权威和影响力,正在急剧消失。同时,也预示着新旧当权势力已经开始交锋。
张居正临终前精心策划的人事布局,就这样被轻易地打破了。张居正已经不可能稍有表示了,活着的冯保就不干了。他怒不可遏,说我就是感冒了(可能是热伤风,史料上只说是小恙),在家里休息两天,就这样目中无我吗?那不行!
冯保是说谁的呢?他没有明说,应该是说内阁,尤其是张四维这个新任首相的。可能对皇帝也有点不满意,但是他不好直截了当表达,只能对着内阁开火。
这个时候,突然间、无形中,中央的干部队伍分化了。张居正的嫡系心腹、铁杆儿们,都聚集在冯保的门下,形成一派既得利益集团。而另外的势力,则团结在了张居正亲自挑选的副手、现在的掌权势力的代表——张四维和申时行的周围。
张居正亲自挑选的副手,一个他后来不喜欢了,一个他一直都很喜欢;但是,现在,他们两个人亲密无间,观点、行动完全一致。吏部的王部长,本来也是张居正夹袋中人物——不然怎么可能让他当“组织部长”呢?可是,不知道是因为对张居正早就不满还是看风使舵,反正他站在了张四维和申时行一边了。
冯保要显示一下自己的存在,让干部们知道,张居正虽然死了,可是天变不了。于是,他指示“议员”中的铁杆儿,弹劾王部长和“总理”张四维(我说张四维是“总理”而不说张居正是“总理”,是因为张居正的角色不是“总理”一职所能表示的)。
自己人揭发自己人,那十有八九能够打准。所以,王部长私下里收钱的事情,就被揭了出来。还别说,这一次,冯保真胜利了。王部长被撤职,换上了张居正的门生梁先生到吏部当了部长。
这个时候,恰巧皇帝当了父亲,有了皇长子了。按照惯例,要大赦天下。有一个和我同姓的“议员”不错,上疏建议把当年张居正打压下去的吴中行等“五君子”也列入大赦名单。这又一次令冯保怒火万丈,最后,还真把和我同姓的郭“议员”给贬到浙江一个县去打杂了。
冯保咄咄逼人,似乎张居正的替身。“事迫矣!”内阁的“二把手”、张居正生前很喜欢的副手申时行感慨道,“要采取行动了。”张四维张“总理”也有同感。他最敬佩的人是高拱,他最耿耿于怀的事就是当年张居正勾结冯保驱逐高拱。不能让历史重演!
不仅不能重演,已经到了秋后,是该算账的时候了。
外围战悄然打响
张居正和冯保,一个在内,一个在外,里应外合,牢牢掌握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十年。
现在,张居正死了,冯保还幻想着能够维持一手遮天的局面,连连对内阁发起进攻,企图把跃跃欲试的反对势力遏制在萌芽状态。
中央的干部们早就忍无可忍了。岂止干部们,就连皇帝也早就忍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