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当权不过如此
1050100000053

第53章 铁血打压 (2)

到孝感讲学,那显然是故意给张居正示威了。在溜须拍马盛行的年代,何心隐敢这样做,应该说,他绝对是有胆识的人,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敬佩的。

通缉何心隐的布告,到处张贴。罗织的罪名,也挺吓人。按照现在的说法,那些布告的内容估计都是相当于诸如反党反社会主义,还可能有煽动推翻政府之类。

老百姓并不认识何心隐;但是,大家都觉得当局给何心隐罗织的罪名太牵强附会,太不像话。据知情人记载,当列有何心隐的所谓罪状的布告张贴出去以后,大家异口同声,说纯粹是胡说八道,纯粹是诬陷好人!有的甚至捶胸顿足,长吁短叹,不忍再看下去了!

可是,老百姓也只能发发牢骚,如果你气量小因此被气死,那也是活该!反正国家的任何事情,老百姓说了是不算的。所谓人心向背,那也只是说说罢了。权力,只有权力才是值得畏惧的。对当权者来说,他们最怕的,是丢掉权力;只要权力在手,何惧之有?老百姓不是议论纷纷吗?那就是要看看,到底谁说了算!

所以,不仅要逮捕何心隐,还要永远封了他的口。或者说,当权者要逮捕、杀害何心隐的决断,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或许,是更加坚定了。

恰在这个时候,湖北的领导调整了。为什么调整,我说不好,反正调整了;而新来的一把手王先生,对张居正更加效忠,领会意图更加完整准确。另一方面,既然王先生的后台很硬,那他胆子也就格外大。

于是,这个刚刚上任的领导,就决定赶快把何心隐处理掉。

何心隐是名流,要杀他,总要有点借口,最好能有口供。这样对舆论也好有个交代。于是,王先生就审讯何心隐。与后来我们了解的不少有名的非暴力持不同政见者一样,何心隐也是不会承认自己有罪的。不但不承认有罪,他还要大声说,当局逮捕他,这才是犯罪!

“不动大刑,量你不招!”这句话诸位耳熟能详。估计这话,一定也给何心隐说过。简单说吧,当局严刑拷打,何心隐宁死不屈。最后,湖北的“一把手”王先生可能威胁何心隐说,你要这样的话,那别怪我不客气,我就送你见阎王!

“哈哈!”何心隐大笑,“就你?”他轻蔑地说,“你敢杀我?”王先生被激怒了,“你以为我说了玩儿的吗?”“你不敢杀我!”何心隐坚持说,但是,他话锋一转,说,“杀我者,张居正也!”王先生什么反应,我们无从知晓了。不过他杀何心隐的底气一定更足了。

能够有口供当然更好,真没有口供,也无所谓!无非换个法子罢了。这个特能领会领导意图的王先生,于是交代了那些狱警,让他们完成一项光荣任务——棍棒和沙袋伺候!所谓打压,还真是名副其实。棍棒打,沙袋压,转眼间,何心隐就呜呼哀哉!

死了,也就死了。谁也不敢追究幕后指使者,甚至,提出这个要求也是危险的。然而,颠倒是非,不吝杀人者,即使不受到现实的惩罚,也必然受到历史的审判。杀何心隐,确是张居正的一大失着!

专家韦先生对张居正评价很高,他站在张居正的立场上评论说,对何心隐这样的人,“本不必采取断然杀害的办法来消除其影响”,实际上,“杀害了何心隐,并不可能铲除其思想影响,相反,却使其名声更高,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偶像,博取得很大的同情。”他还说,“(张)居正此举,四百余年来一直受到批评,可说其所得远未偿所失。”

两位热血学生的惨亡

张居正这个衣着考究、满腹诗书的领导人,以儒雅俊朗闻名。可是,实际上,他却是一位心胸狭窄、心狠手辣的阴险政客。如果说,何心隐之死,是因为作为持不同政见者,受到当局的残酷迫害,并不是个别现象——专制政权迫害持不同政见者差不多是常态,还不足以说明这一点的话,那么,两个诸生——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学生吧——的死,完全能够让我们看清张居正这个人的真面目了。

本来,这两个学生,都是江南的无名之辈。一个是宛陵的吴同学,一个是芜湖的王同学。在惹祸上身之前,他们互相也不认识,国人更不知道他们是何许人也。我敢断言,这两位学生,是性情中人,也是胸有大志的热血青年。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是死气沉沉、碌碌无为之辈,那他们就不会惹来杀身之祸。要我说,一个国家,多一个热血青年,就多一份生机和活力,多一份希望。但是,当权者未必都这么认为。有的当权者,喜欢的是小绵羊类的青年。吴同学和王同学他们摊上的国家领导人,就是一个心胸狭窄的、喜欢小绵羊式人物的独裁者。

按说,他们两个人,远离京师,默默无闻,和国家最高实权人物,不沾边儿的。可是,当年,因为张居正的父亲死了,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波,在全国造成了很大影响,可说是举国为之震动。吴同学和王同学,这两个学生,就是这场政治风波的余波的牺牲品。

照理说,两个学生,和中央的政治风波也不沾边儿的。可是,他们一定是特别关心政治的年轻人,对中央发生的政治风波比较了解,也有自己的判断。可是议论一下不就得了?学生吗,关心国家大事,指点江山,也很正常的。吴同学和王同学呢,不光议论了,还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他们互不相识,表达方式倒颇是相似。

话说有一个后来非常有名的人物,进士及第后,还没有正式分配工作,在刑部实习,当时称为观政进士,名叫邹元标。这个人因为给张居正提不同意见,受到严厉处罚,腿都给打断了,还要发配都匀。

邹元标是一位非常正直、有大局意识的人。后来清算张居正的时候,作为受过张居正残酷迫害的邹元标,却是为数不多的站出来替张居正辩护的人之一,而且正是在他掌握权力的时候,替张居正平反。这应该是他人格的明证。当时,作为一个实习生,邹元标没有什么派啊系的,也没有人指使,更没有什么政治目的和利益驱动,仅仅秉持良知和正义感、责任心,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因为张居正已经以皇帝的名义明确说了,谁再敢提不同意见就严惩不贷——表达了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因此而遭到严厉惩罚。这其实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可以想像,当时举国上下,私下里一定是议论纷纷,人心不服。

这个消息被关心国家大事的吴同学知道了。他细细盘算着邹元标的行期,自己日夜兼程赶了数百里,在京口,终于迎到了邹元标。吴同学紧紧握着邹元标的手,表达无限的钦佩之意,感慨正直之士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瞧瞧,这个吴同学,确实是热血青年吧?想像一下吴同学的行动,他赶数百里路去见一个受到当局迫害的发配罪犯,以及和邹元标见面的场景,确实很感人,甚至可以说,催人泪下啊!

吴同学挥泪和邹元标告别,回到家里,热血沸腾,气愤难平,他不顾长途奔波的辛劳,挥笔写了一封洋洋洒洒上万言的信。因为是寄给国家领导人的信,所以也叫万言书,批评张居正这样做,是很不对的,是很失人心的。

可能那个时候给领导人的上访信还比较少吧,反正张居正还真的看到了这封万言书。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学生,也对张居正的做法看不下去,就假托闲置在家的海瑞的名义,写了一份奏疏,攻击张居正。仅仅是巧合,时间上的巧合而已。实际上吴同学和王同学,根本不是一个地方的人,相互也素不相识的。

按说,两个无名小卒,张居正完全可以一笑置之的。堂堂国家最高实权人物,堂堂中华帝国的掌舵人,犯不着和两个提意见的无名小卒计较的。

张居正不会不知道,臣下(包括他张居正)劝谏皇帝,按照惯例,不能惩罚提意见的干部,不说别的,你惩罚他,他就有了名气啦!当年海瑞痛骂嘉靖皇帝,言词之激烈、用语之尖刻,真是史所罕见。嘉靖皇帝要杀海瑞,张居正的老师徐阶就说,海瑞这样做,就是想出名,你别上了他的当,不理会他,是最好的处理办法。结果海瑞真的保住了一条命。对待干部如此,对待无名小卒,更应该如此。

何况,哪个领导人会没人提意见甚至骂娘呢?古今中外,除个别的领导人,对一般群众提个什么意见,表达下不满,只要是非暴力的方式,谁会当回事呢?可是,张居正就不能容忍。他咬牙切齿,不杀不足以泄愤!

领导的意思,下面明白了,那就赶紧去落实。但是,仅仅给领导人上书提意见,那是很平常的事,怎么够杀头呢?张居正培养使用的干部,确实不简单,他们居然说,这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大案!用现在的话说,他们的意思是,这相当于有组织有预谋的反革命或者说反政府的大案!

可是,这两个学生,相距遥远,素不相识,你硬说他们有组织有预谋,他们怎么会招认啊!

当然,招认了,也是死,不招认,也是死。区别仅仅在于死法而已。如果招认,当然可以“名正言顺”处决;如果不招认,就打!打还不招认,就断其食物。

吴同学本来就挺勇敢——不然他会奔波数百里去见邹元标吗?再加上受到邹元标的感人事迹的感染,真就是宁死不屈。他年纪轻轻,胸怀大志,还没有报效国家、报答父母,当然也是不愿意死的。所以,不给食物,就吃自己的棉袄里的棉絮,棉絮吃尽了,又吃粗布……能够吃的一切都吃尽了,还是没有死!

是急于给张居正汇报情况,还是首都那里催得挺紧,我说不清楚,反正办事的人等不及了,就用沙袋压住吴同学的嘴,把他压迫窒息而死;对王同学,他们也采取摧残、折磨的方式,最终将其迫害至死。

提意见的门生被整得家破人亡

当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这个国家要弹劾总统、那个国家国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又或者有的国家议会要求罢免某个重要人物的重要职务。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明代的中国,也是很常见的。除了皇帝,任何一个政务官,似乎都难免要经受这样的考验。当然,结局如何,那真要听天由命了。

遇到张居正这样的领导人,弹劾他的“议员”们的日子,就相当不好过了。现在,我就给诸位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

事情要从隆庆五年,也就是张居正全面执政一年前说起。

这一年,内阁的“二把手”张居正,当了一次会试(即录取进士的考试)的主考官,这一年登第的进士中,有一个叫刘台的江西人。他的试卷,是张居正亲自阅判的,结果,刘台中了二甲第四名。按照当时的规矩,刘台就成了张居正名副其实的门生。